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护理中社区康复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
2020-10-26曹莉
曹莉
【摘 要】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护理路径对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的护理价值。方法:甄选70例老年脑梗塞偏瘫患者,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护理满意率方面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分与护理满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护理有效率97.14%高于常规组74.29%,(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塞偏瘫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价值高,既获得患者与家属认可,还可改善其肢体运动障碍,符合护理需求。
【关键词】 偏癱;老年;脑梗塞;护理;社区康复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120-01
老年人群机体器官功能下降,而且存在较多基础疾病,其发生脑梗塞机率较高。脑梗塞属于临床重症疾病,不仅死亡率高,残疾率高,还会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虽然对此疾病治疗方案不断优化,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脑梗塞引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保证预后效果,在实施治疗阶段多配合护理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护理干预,有效增强肢体运动能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1]。故,此次研究就针对老年脑梗塞偏瘫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护理路径,观察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1~2019-11我社区70例老年脑梗塞偏瘫患者,选择平均分配的方式,将70例患者分为2个小组。常规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59±2.16)岁;实验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61±2.24)岁;各组患者在资料数据方面互比,无差异性,(P>0.05)。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导致的偏瘫;②患者或者家属自愿签订此次研究同意书;③年龄超过60岁;
剔除标准:①传染性疾病;②中途退出护理服务者;③恶性疾病;④聋哑者;⑤肢体畸形者;⑥短暂性脑缺血。
1.3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正确指导患者开展运动锻炼,纠正其错误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实验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干预;宣教护理:社区护理人员集中对脑梗塞偏瘫患者与家属进行宣教,告知其疾病诱发因素、危害性、治疗目的与预防措施等,还可发放健康手册,让其在空余时间进行学习,并对其所提出的问题与疑虑进行解答。同时,细化讲解脑梗塞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意义,从而提高其运动意识,增强康复训练配合度。
心理护理:由于脑梗塞偏瘫病情较为严重,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家访,了解患者当前情绪状态与疾病恢复情况,若有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保持健康心态进行治疗,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告知家属尽可能多陪伴患者,给予其安慰与鼓励,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从而让其保持轻松的心态进行治疗。
康复训练:由于脑梗塞偏瘫患者会出现语言、行动等方面障碍情况,护理人员合理性安排语言锻炼与肢体运动锻炼。语言锻炼可通过视频、语言交流等方面对患者的听觉进行刺激,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初期以单音节进行讲话,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从而提高患者沟通交流能力。肢体运动就是让患肢上肢进行上举、屈伸、内旋与外展等运动,下肢进行屈膝、踝关节运动,每日进行3次运动,每次锻炼10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还可开展针对性锻炼,比如保持仰卧位姿势,双手上举,掌心向内或者双手交叉,举过头顶;屈髋屈膝锻炼,双脚平放于桌面,臀部远离床面,每次进行20次操作,每次操作3-5min左右。
1.4 观察指标
应用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2]对患者的肢体运动状况进行评价,百分制,分数高,说明患者运动能力越强。同时,对患者与家属发放本社区自制调查护理满意问卷表,让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沟通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百分制,获得分数越高,则代表其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越高。观察治疗后,患者机体状况改善情况,好转:患者简单日常操作可自理,可开展简单对话,肌力明显提高;改善:患者日常操作无法自理,可开展简单对话,肌力有所提高;无变化:患者语言、运动状况无改善,肌力无变化;护理有效率=好转率+改善率。
1.5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为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百分百(%)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 结果
2.1 组间评分比较
常规组:Fugl-Meyer评分(60.64±4.54)分,护理满意评分(61.54±5.23)分;实验组:Fugl-Meyer评分(90.99±5.65)分,护理满意评分(92.65±5.72)分;实验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分与护理满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有差异性,(P<0.05)。
2.2 组间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护理有效率97.14%高于常规组74.29%,有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年龄越高,发生脑梗塞疾病机率越大,老年患者机体存在基础疾病较多,一旦形成脑梗塞,多会并发偏瘫,这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增加死亡率。所以,针对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及时开展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疾病风险,保证预后效果。
由于脑梗塞致偏瘫患者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语言与运动障碍,护理内容主要通过宣教、心理疏导以及康复训练实施干预,宣教护理可提高患者与家属对脑梗塞致偏瘫疾病有一定认知度,还可为后续开展康复训练奠定良好基础,改善其护理配合度;心理疏导可调整患者心态,释放其内心压抑、烦躁等情绪,让家属多陪伴患者,让其有归属感,保持健康情绪接受治疗,对疾病好转有着积极作用。康复护理目的就是机体产生一定刺激,预防肌肉萎缩、痉挛等情况出现,调节机体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简单的语言锻炼,还可提高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进一步改善其生活水平,保证预后效果。此外,在开展社区康复护理路径中,一定要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合理性开展康复训练,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增强彼此信任感,从而保证护理效果[3]。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路径不仅可增强其肢体运动状况,还可改善其生活水平,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余燕南.社区康复护理路径用于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0):73-75.
[2] 郭颖.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4):141-142.
[3] 纪荣.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1):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