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
2020-10-26王立松
王立松
曾经有人说,只要有学生存在,就有问题学生存在。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品德和心理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使用常规的教育手段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业成绩,必然存在优劣、高低之分,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是不会平衡的,因此,“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如果“问题学生”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转化,将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健康成长,甚至左右整个班级的发展方向。“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1.学习困难
一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因素而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成绩很差,形成问题学生。但这类学生占比重很小。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表明,诸如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或学习影响很大。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意志坚强的学生,他在学习中一定会刻苦、勤奋,遇到困难不气馁,这样的学生必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相反,如果一名学生没有理想信念、怠惰怯懦、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就会厌学、成绩下降,甚至道德缺失,违反校规校纪,形成问题学生。
3.学校教育的失当
教师在教育犯错学生时,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德育原则,指责、挖苦学生,甚至在学生改错后,仍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这次犯错。这样就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他们会变得自卑、敏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屡教屡犯。教育者的失当教育造成了学生品德不良的恶果。
4.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错误的家庭教育会对儿童的品德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如溺爱放任型家庭教育,孩子自私自利,自以为是,任性固执;粗暴严管型家庭教育,会使学生产生胆怯的心理,对事情的成功产生动摇感,会养成说谎话的坏习惯,会产生粗暴待人、不团结的行为等。在一项针对小学五年级某班的调查中,问道:“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时,竟有少数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这其中就有学生說是父母让这样做的。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导致了此类问题学生的产生。
5.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世界的各式各样的诱惑侵蚀着学生的内心。小学生的自控力差,网络上的一些低俗不健康的文化更是会轻易地影响小学生的身心成长,危害青少年的思想健康。
二、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1.爱心感化
转化问题学生的根本在于改变他们的心灵,肯定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教师要用爱感化问题学生的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如某生,母亲早亡,性格孤僻,自卑感强,不爱参加班级活动,学习很差。但老师并未歧视他,而是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鼓励他。九月十日,班里举行庆祝教师节联欢会,该生出人意料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博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在联欢会结束时,教师当众表扬了该生,认为他有出色的表演才能,别的同学没有人能比得过他。教师充满深情的话语,融化了他心灵的坚冰,鼓起了他的自信心。从此,该生丢掉自卑,学习开始发愤,成绩逐步上升。
2.抓住契机
一个学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理想化个体,而是优缺点并存的对立统一体。问题学生,虽然缺点居多,但也有“闪光点”。教师抓住了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也就抓住了转化他们的契机。如某生,是一名品德学习双差生,上课调皮、捣蛋,下课欺负同学,还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但经老师观察,该生劳动时特别肯出力气。一次,班里进行一次清除垃圾的劳动。该生人高马大,重活抢着干,累得满头大汗。石头碰破了手也不肯休息,直到劳动结束。劳动结束后,老师抓住其热爱劳动的“闪光点”,热情表扬了他,该生感动不已。该生偶尔捡到一个铅笔头,放到了讲台上。老师知道后,又一次表扬了他拾金不昧的好品质。因为一个小小的铅笔头,本以为一无是处的他,竟成了一名拾金不昧的学生,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该生羞愧自责,向老师表示决心改掉缺点,做一名好学生。就这样,老师抓住契机对这位问题学生进行教育,使之逐渐转化为品德优良的学生。
3.期望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尊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热切地希望这尊雕像能“活”起来,成为自己的妻子。天长日久,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实现。心理学家称这种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之为期望效应。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教师一个有益的启示:期望效应具有转化作用。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予以充分地关注、尊重和理解,相信他们是可以教育好的。问题学生就会被老师深切的期望所感动,就会努力地去按老师所期望的结果发展,产生明显的转化。
4.巧用批评
问题学生品质行为不合规范,犯错较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批,是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予以指出、纠正。评,是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评论、评判。批是评的前提,评是批的深化,二者是因果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批评的目的在于通过批评达到纠正、帮助、指导的目的,使被批评者找到差距,明确事理,避免重犯。
批评问题学生时,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因为他们犯有过错而歧视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大多数问题学生,一方面有一种自卑感,对改正错误或提高成绩缺乏信心,另一方面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批评教育的方式不恰当,他们就会以为老师在伤其自尊,有间地反老师的要求而行之。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问题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问题学生认为教师是在真心地关心他、帮助他时,他的闭锁的心灵就会向教师敞开,而这正是他转化的起点。
其次,要以理服人,给问题学生讲清道理,而不应当采取强制、压服的方式。问题学生认清了是非,就会自觉地改正错误。相反地,以强制、压服的方式批评他们,结果只能压而不服。
第三,要让问题学生知道,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搞清错误原因,如何改正错误,怎样才不重新犯错。小学生的品质、意志、性格、心理等方面还处于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念,不犯错误的学生是少有的。因此,在批评问题学生时,要弄清他们犯错原因,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有的放矢、反复耐心的批评教育,给他们指明改过自新的方向,促其尽快转化。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小学生尤其如此。问题学生犹如迟开的花儿,只是迟了一步或几步而已,或者说是受到某种诱惑和污染,迷失了方向,走错了一步或几步而已。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真诚努力,找准问题学生的成因,把握准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对策,用爱心感化其心灵,抓住教育契机,对症下药地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用情用心地浇灌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虽是迟开之花,但一定会盛开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