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方法探析

2020-10-26郜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方法探析通识教育

摘 要:通识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专业教育的开展具有相同的理念和教育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大学校园书院制模式下的一项重点育人组成。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而是为了促进新时代书院制模式下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开展的一项以人为本的育人组织形式。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对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进行创新思考,打造系统化的书院育人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书院制育人模式长远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书院制模式 通识教育 方法探析

一、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的书院制度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一般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一种普遍的、非功利性的教育。就目前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二者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等院校书院制不仅仅是一种育人模式的形态,更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模式开展的最初目的是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和宿舍生活中的各种管理问题,使学生在休息之余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和修养,弥补学院专业制度下教育的不足。自从该制度推行以来,参与书院制改革的高校不断对自身的环境进行了改建,并开展了文化多元化的各种交流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生活之余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性的提高。同时,通识教育的开展亦是为了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兴趣,从而实现人性的觉醒和人格的塑造。

3.书院制模式下通识教育的难点

中国的素质教育往往与专业教育相联系,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适应力。但这一模式下的通识教育开展仍旧存在一定的难度。

(1)通识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内容逐渐增加,使得通识教育的开展难度增大。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需求逐渐增大,而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大多数是围绕大学和社会环境下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求,需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2)教学内容难以整合。通识教育对学生知识积累、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积极健康的人格的培养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此要求下的通识教育内容则几乎涉及了各个专业的各个领域,教学内容复杂而繁重,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开展的模式都很难进行有效整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3)通识教育的评价手段尚未完善。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育,通识教育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人格、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对其知识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内在的品质是现阶段的评价机制中难以科学地表现出来的。

二、书院制模式下如何有效开展通识教育

1.明确通识教育育人的核心和教育宗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在仅仅局限于一张毕业证书或文凭,转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进行综合和全面考察,这也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充分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积极拓宽自身的知识范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拓展书院公共育人空间

吸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布局,环境布置中静心向学的育人环境。在书院空间育人打造上,通过公共大厅、阅览区、红色教育区、琴房、演讲厅、戏剧厅、美术展厅长廊等服务书院学生,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开展隐性通识教育,使学生从中吸收文化养分,引导更多学生在公共空间交流、分享,有意识地建设拓展书院情境教育空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共学共进。

3.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精华,其中许多优秀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今天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标准。自“五四”以来,我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对其中的不良文化和陋习进行了否定,并充分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与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融合,形成了新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因此,在当代社会的高等教育中,学校要充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用现代化的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和欣赏,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结语

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经常面临教与育的优先性问题。大学作为一个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還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胡淑慧.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6):53-56.

[2]刘学燕.书院制背景下构建通识教育模式的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83-186.

[3]晁红侠.书院制模式下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175-176.

[4]尹曦.书院导师制下的通识教育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8):31-33.

作者简介

郜飞(1985—),男,河南焦作人,文学硕士,汕头大学思源书院团委副书记、辅导员,墨韵美育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美育、思政教育、通识教育。

猜你喜欢

方法探析通识教育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赏析儿童诗的方法探析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关于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探析
园林苗木的种植与养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