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群人力资本形成的对策思考
2020-10-26杨家晔
杨家晔
残疾是人类自身发展最薄弱、最脆弱的地方。但是如何在生命学习期为其提供有效的生理、心理和教育支持,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中有价值的一员,这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是时代赐予每一个残疾人教育者必须破解的命題:如何帮助听力障碍人群形成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意义,更好地服务社会,是本文的出发点。
1.加大对听障人群教育的投入
一般地,接受教育的能力越低,教育的难度就越大,教育的技术要求就越高,要求社会配置的教育资源就越多。也就是说,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还不仅仅是社会文明的道德标志,同时还是社会文明进程的技术标尺。例如:视力、听力、智力、多重残疾等需要特殊教育手段(或者需要特殊沟通技术的如视力残疾需要盲文沟通,听力残疾需要手语沟通,智力残疾需要综合沟通等)的残疾人教育程度比不需要特殊教育手段的言语、肢体、精神残疾的受教育程度为低。就义务教育年龄段看,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初中生占比不到60.0%,而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均高于71.0%。说明残疾人教育与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教育技术等因素相关。教育涉及教育技术越高,教育本身的发展就越困难,发展水平就越低,发展速度就越缓慢。加大政府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提升听障人群就业率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公报,每10万残疾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1139人,普通人群为3611人,普通人群是残疾人群体的3.2倍;具有高中程度的为4893人,普通人群为11146人,普通人群是残疾人群体的2.3倍。相比之下,超过96%的残疾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就进入社会,他们用较低的职业技能和弱势的残疾身体融入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残疾人群体大面积贫困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不足。要解决残疾人的人力资本问题,根本出路要解决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年限,“四免一补”仅只解决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需要国家和社会更多地投入和支持,以解决残疾人的职业教育问题。学习的目的是就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只是政策层面的支持,政策的本意是通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取,激励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问题是用人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置残疾人就业。要解决这个问题,路径如下:
一要提高残疾人人力资本的水平,应该在人口30万以上的州(市)和县(市、区)创造条件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或增设职高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领域,办好符合残疾人就业需求的专业;普通高中要积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并帮助其完成学业;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随班就读等形式,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稳步扩大残疾人高中招生规模。积极建立残疾人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形式,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加大对使用残疾人用工单位的扶持力度,恢复原来的减免税不封顶政策,3.5万的封顶政策意味着残疾人人力资本的最高价值就是3.5万元,这不符合人人平等和“能力无限”的人力资本价值倾向,我们不仅要重视残疾人的社会政治价值,更要发现残疾人的创造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听障人群的每一个人都发挥了他们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人生而平等的社会政治价值才得以体现。
3.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特殊教育的课程不再是局限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有限课程”。依据《儿童权利公约》,教育要尊重人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主张提供给障碍孩子在一个最少受限制环境下学习的机会,包括学业、日常生活、人际社会及工作技能等,这个主张在教学上需要特殊教育颇具特色的可行性与普遍性的个别化课程与教材教法,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有系统地统合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生活要素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并促进学生实现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生活方面的所有潜能。因此我们提出特殊教育的课程不再是局限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有限课程”。“无限课程”是现代特殊教育背景上形成人力资本的有效手段,不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科学、民主、公平的全面努力。具体做法如下:
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并建设好1至2个特殊职业教育专业。配置必需的劳动实践基地、设施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聋校课程标准。加强聋校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聋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听障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开展特殊教育评价研究,建立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评价。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省州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1-2名专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配备兼职特教教研人员。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团体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总之,加大对听障人群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听障人群就业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是形成听力障碍人群人力资本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