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下中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0-26王锦旭丁丽华
王锦旭 丁丽华
摘要:为配合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学习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育人模式。但受现有社会、企业、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还存在短板。笔者以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为视角,在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专业人士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的目的,针对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对接不够深入、校方单向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文化建设、构建对接机制等改善策略,以切实提升中职学校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将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学校专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状,提出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观点,为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创造了可能。娄华水《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指出学校文化注重培养人、塑造人,追求的是一种社会长期效益,而企业文化注重的是结果,是利润的最大化。两种文化有各自的特点与差异,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校遵循“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可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1]李宝缺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调查报告》中提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上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胡常海《中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描述与途径》中提出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一是以精神层面融合为核心,二是以制度层面融合为保障,三是以物质层面融合为基础,四是以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以此来实现校企文化的全面融合。[3]
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是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学校文化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4]中等职业学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和体验到职业氛围,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学生毕业后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传播现代企业文化的同时,让中职学校全面了解企业价值观以及用人要求,潜移默化之中将企业的价值观教育前移到中职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前的准备,以便踏入社会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在减少学生就业“磨合期”的同时,也会减少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中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以下简称“6号文”),提出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但由于地方上仍以追求“短、平、快”经济效益的中小企业居多。为了追求学生就业率,满足这些企業的用人需求,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严格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而是只专注于学生上岗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岗位素质(如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的培养。
为全面了解中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设计了《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中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现状调查表》,对学校及周边相邻县市的4所中职校共计500多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到企业参与岗位锻炼,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校企文化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的认可度还不高,企业核心文化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一)专业建设主动对接企业文化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就业率不高的问题,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学校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职业性,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还是个“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与学校专业建设在新形势下一味坚守学校这个主阵地相关,学校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吸纳优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的理念陈旧。校企合作停留在冠名班、设备资助、岗位实习等低层次上的交流,企业的核心文化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的中职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不顾课程文化体系,完全服从企业安排,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与平时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匹配度不高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以实习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校企文化对接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企业精神文化是用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准则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精神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与沉淀而成的。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想要达到精神层面的融合并不容易。因此,不少中职学校在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选择了相对容易实施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对接。如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企业捐赠相应的实训实习设备,学生到企业对应岗位实习等。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校企文化的融合还比较肤浅。
(三)企业对接学校文化积极性不高
调研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培养企业所需优秀人才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吸收融入企业文化来建设自身文化以培养合格人才。但是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建立实质有效的保障企业利益的机制。例如,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在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补偿,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补助得不到落实,企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等。当然,这也与学校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的专业文化,没有真正做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一定关联。
三、中等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从当前校企文化融合现状可以看出,实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下的校企文化的融合,需要进行多方面和多维度的互动与融合,以实现中职校的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学校在提高育人质量的同时,也会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
(一)顶层设计校企文化体系,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氛围
在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下,中职学校文化建设需全面考虑并进行顶层设计,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要改变为了完成实习任务或解决临时用工等问题而进行的,带有临时性和功利性目的的表层合作。学校要改变本位主义思想,主动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要有企业文化的融入。既要继承和发扬学校自身校园优秀的特色传统文化,又要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融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全方位。[5]将企业的三大系统——经营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在学校文化中实施运用,让学校文化最终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中形成文化育人氛围。
(二)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权益
校企文化融合涉及双方的职责与权利,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为支撑,校企文化对接的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势必会导致双方的合作流于形式,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
目前,相对于西方校企合作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和文化对接方面均缺少富有强制执行力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我国当前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其中《教育法》第六章“教育与社会”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 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6]
我们看到这些法律条文对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提倡”和“引导”,而不是“必须”,也就是说没有强制性。国务院、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印发的政策文件比较详细规定了校企合作中政府、职业学校及企业所担负的责任,但这些政策文件不是法律条文,更加没有任何强制力。因此,校企合作实施时双方的权责不够明晰,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对接的效果。政府应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条例、与校企文化共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其中明确学校、企业以及学徒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利,为校企文化对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7]
(三)学校拓宽文化建设路径,积极融入企业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积极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入校时邀请企业成功人士、行业劳模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办讲座,宣传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行为规范。二是更新教学内容。邀请行业专家协助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而是包括企业和社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三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学生与企业师傅在近距离的接触中,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体会与感受企业生产的各种行为,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四是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广泛宣传企业形象可展示广告、标识、商标、产品包装等。企业精神随着校园文化开展的各种活动而逐渐渗透,最终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
(四)企业树立人才储备观念,主动构建校企对接机制
在企业,人才流动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企业发展对于优秀员工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没有稳定的人力资源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大部分企业都有着正确的人才储备观念,但還有少部分企业出于利益导向,并不能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与中职校联合进行的人才培养。对于企业而言,与中职校联合培养人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收益,同时兼顾社会利益。不仅使得中职毕业生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也让企业储备了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发展。中职校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只有在企业中才能找到与其专业对接的岗位,而培养这些技能型人才需要中职校与企业共同打造,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才最大作用,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校企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中职校的学生对未来的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由此以更加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更多的人才流入会使企业行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校企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为建设更完善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构建由精神到行为均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娄华水,鲍艳.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10).
[2]李宝缺,马建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调查报告[J].科技风, 2018(11).
[3]胡常海.中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描述与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2).
[4]刘伟,陈世锦.校企融合的中职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 2016(10).
[5]冯美妍.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行为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6]蔡凯.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法规与政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7).
[7]张全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现状研究——以Y职业院校为例 [D].扬州:扬州大学, 2019.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