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解到运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专题教学

2020-10-26何忠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教学实施背景

何忠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首次建构了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系统。专题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契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呼唤。专题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多元性等特点,专题教学应进行整体设计,将核心学习任务分解为结构化的小任务和系列学习活动。专题教学实施应聚焦目标,从小口径切入,清晰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扎实开展言语活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专题教学;背景;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09-05

在语文教学语境中,专题可以是具有语文学科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是师生共同探讨的感兴趣的语文话题,也可以是从学习内容中提炼概括的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主题。[1]它可以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的范围和概念、方法和思想、精神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统筹设计15个专题,建构了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系统。

一、实施专题教学的背景

(一)破解语文教学问题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思维培养,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举步维艰,“少慢差费”。

一是教学内容。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教师不知道什么知识该教,什么知识不必教,取舍之间,全凭教师个人随意确定[2],导致教学内容偏离学科本质,不能聚焦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偏离文体特质,难以实现不同文体的教育教学价值;偏离文本特点,抓不住文本个性化的内容和表达技巧负载的特定教学任务。同时,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循环学习。《课程标准》中的15个专题,首次清晰地明确了中职语文课程内容,每个专题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各个专题相互沟通和配合,有所侧重却又共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改变重复低效的教学状态。

二是教学方法。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生机、具有灵性、彰显个性的课堂。然而,程式化的教学却比比皆是,千篇一律,千课同构;简单的是非判断以及缺少个性、缺少思维深度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不再亲近语言文字,不再研读鲜活的文本,也不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学习流于形式。专题教学,可以让学生聚焦专题内容,综合开展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大胆尝试、感受体验、思考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是思维培养。教学内容碎片化,知识与知识相互割裂,学生无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文本分析标签化,用一般概念替代深入分析和深度讨论,用共性消弭个性,学生得到的只是肤浅的概念化的认知;问题探究空心化,教师常常以预设的答案钳制学生思维,学生缺失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探究过程,难以形成对问题的深度理解。而专题教学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省,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提升质疑能力、思辨精神,思维逐步趋向严谨、深刻和独创。

(二)契合语文学习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课程标准》所说的工具性,“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它活在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丰富的信息”。[4]“工具”中包含着“人文”,“人文”寓于“工具”之中,两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課程标准》所说的人文性,“是不仅仅把语文看成没有内容的符号或工具,而且要突出语言中思维、审美和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到‘语言是运用中的言语,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也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5]专题将语言和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培育融为一体,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统一起来,而不是进行割裂式的机械训练。

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6]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只有综合运用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多种语文技能,才能真正解决。专题,根据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围绕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置语文任务或语文问题,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学习方法,研习学习资源,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呼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海量信息与各种知识,因此,获取知识已不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教育更应追求的是:如何获取知识;获取怎样的知识;如何重组与改造知识,使之能够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不再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不再追求结论性的知识,而强调通过典型问题的研究,学生获得了典型的情感体验、经历了典型的学习过程、尝试了典型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思考的深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深化的。[7]《课程标准》中的15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主要的、典型的言语活动类型。每个专题选择典型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多维整合的专题特点

专题,凭借对学习情境、内容、方式方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在真实且复杂的语言情境中学语用文,自主建构,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综合性

一是内容的综合。专题打破了分类学习各种文体的传统,围绕学习目标,选取不同文体类别的文本,整合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学习的内容包括传记、回忆录、新闻、访谈录、解说词等,这些学习资源都指向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这个核心,旨在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8]二是言语活动的多样性。《课程标准》所说的言语活动,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这三者分割开来,逐一实施。《课程标准》面向真实的语文生活世界,每一个专题都整合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三大语文活动,听说读写相互交融,全面训练,均衡发展。

(二)情境性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9]一个专题就是一个情境,学生在专题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具体的言语实践任务,有效获取和运用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言语系统。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为例,虽然《课程标准》设计了很多活动,但活动都置于“中国革命传统”情境之中,专题围绕这个情境精心选取和组织学习资源,设计言语实践活动。同时,专题“突出学科认知、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情境创设”[10],并进行有效整合多种情境。例如学科认知情境,表现为学生在多种类型的文本中,习得学习各相关类别文本的基本方法,形成对一般规律的认识;个人生活情境体现在学生阅读、研讨、参观、访问、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等活动中,对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形成个性化的体验与感受,产生情感的碰撞与共鸣;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情境,如学生以社会人或职场体验者的身份,与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等进行交流和沟通,交流的目的、对象、话题、时间、地点、场景等构成了特定的情境,强化学生活动中的角色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语文,打通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容易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真实需要。[11]

(三)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学习应该是社会互动的、具有情境性的、强调自我主动体验的一个过程。[12]社会互动强调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情境强调学习动机驱动下的深入探究,自我主动体验强调自我反思和原学习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在功能上高度互补,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融合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契合现代学习的特点与需要。为此,《课程标准》根据每一个专题言语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设计了具体的学习方式。同时,统筹15个专题,注重三种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与整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效和学习能力。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明确提出“以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自主选择1篇介绍本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普作品,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并交流阅读感受”等建议。[13]

三、整体架构的专题教学设计

(一)确立核心任务

专题,资源繁多且类别多样,如不同文类或内容的文本,但这些资源是围绕专题特有的问题或话题或主题精心选择的,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共同为达成专题学习目标服务。专题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探究、建构意义、习得方法,从而训练综合性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专题教学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中该专题的“内容要求”,梳理、分析教学资源,剖析和明确不同资源对于达成专题教学目标的作用与价值,分析和提取不同资源之间的共同指向,围绕这个共同指向,确立一个统摄所有学习资源、直接指向专题学习目标的核心任务,并将其作为专题教学的核心,统领各项教学活动,使本来互不相干的教学资源整体化。

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学生的言语实践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实现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语文教学向言语实践活动的转化,凸显语文教育教与学的特点。任务目的要明确,聚焦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训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任务内容要真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遇到过的,或者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任务过程要完整,学习主线清晰、具有整体性。教师可通过将学习活动置于特定的真实情境之中、分析沟通交流的对象、用活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或社会的实际问题,设计系统完整的学习任务。在专题学习中,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在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所有资源的基础上,渐进式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形成认知,从而形成经世致用的能力,实现素养的提升。

(二)分解核心任务

专题教学,涉及内容广泛,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壁垒[14],而且教学时间跨度长。所以,教师要谋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让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鲜明清晰、一目了然。为此,要将专题教学进行分解,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分步骤、有计划地达成教学目标。

分解任务,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专题的“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分解、细化任务的学习目标,再根据细化后的目标设计系列的小任务。其次,任务要凸显学科性,每一个小任务都要指向語文课程目标,围绕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设计。再次,每一个小任务聚焦目标的某一个方面,各个小任务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链条,分则训练某一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合则共同达成专题学习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设计系列活动

为使教学真正落地,需要对小任务的教学过程进行细化。因此,要根据每一个小任务的教学目标,设计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历经学习全过程,不断感悟、思考、体验,享受发现的乐趣,分享发现的喜悦。具体的细化方法,与分解核心任务的方法相同。

以“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为例,选文包括贾谊的《过秦论(上)》和苏洵的《六国论》,核心任务是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逻辑及方法。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理解两篇选文各自阐述观点的逻辑及方法,所以,学习应从研读每一篇选文开始,然后再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与阐释。为此,课程标准研制组设计了以下系列任务和活动。[15]

任务一:学习《过秦论(上)》

活动1: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朗读课文,了解文意,初步感受文章论证的气势。活动2: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观点和主要史实,分析主要史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活动3:阅读《过秦论》中、下篇的关键句,明确材料的观点,探究其与《过秦论(上)》观点之间的联系。

任务二:学习《六国论》

活动1: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朗读课文,了解文意,初步感受文章论证的思路。活动2: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观点和主要材料,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自己观点的。活动3:阅读苏轼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分析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提出观点的。

任务三: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逻辑及方法

查找相关史实,体会两位作者不同的写作对象、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及表达效果。

任务四:写作

阐述流行语与语言规范化之间的关系,700字左右。

任务一和任务二分别指向两篇选文,意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每一篇选文的观点、材料及论证思路,为完成核心任务做好准备。任务三意在引导学生对两篇选文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与阐释,直接指向了核心任务。任务四由阅读走向写作,在透彻理解选文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逻辑及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以致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即在核心任务的统领之下,设计若干个分任务,分任务由单篇课文入手,再到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先分后合,由阅读到思考再到表达。当然,这只是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由总到分,或由总到分再到总,或由分到总再到分,这取决于专题及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专题教学设计,要突破传统的设计思路,打破以一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项目、一篇文章的写作为中心进行设计的思路,心中要有专题的整体意识,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整体把握专题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合理整合内容、情境、资源、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架构,实现每一个教学活动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教学价值。

四、有序推进的专题教学实施

(一)小口径切入

专题教学,少则9个学时,多则27个学时,面对时间跨度较长和纷繁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容易茫然无措,无从下手。教师为学生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口,为学生提供一个抓手,拾级而上,逐步推进,撬动整个主题的学习。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可以抓住“酒”这个意象,探讨每位作者饮酒的原因、场景、饮酒后的所思所想所虑所忧,如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虽满身伤病,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还在想着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有朝一日舍身报国。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是他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也是他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学生通过“酒”这一意象,看到中国文人的共同遭遇——雖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却没有报国之门——学生也就可以体会到根植于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这些简便易行的“小切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蕴与人文情怀。实施专题教学,就要找寻这样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小切口”,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习之旅。

(二)教学主线清晰

专题教学,是围绕特定的题目展开的,教学须紧扣专题的核心目标和育人价值,主线清晰,不枝不蔓,步步推进。如“文人士子执着理想、心系家国的情怀”专题,第一步学习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探讨文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第二步整合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陆游的《病起书怀》等诗歌,探讨诗歌表现了“一群怎样的文人士子形象”;第三步整合文天祥、顾炎武、林则徐、鲁迅、孙中山等人的诗句,探讨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民族文化基因”;第四步整合圣雄甘地、特蕾莎修女的事迹,探讨表现了“人类什么样的共同的文化精神”;第五步让学生思考问题“面对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我们究竟是选择坚守,还是变通”。

上述五个教学步骤,紧扣专题核心内容,使学生从屈原的个体精神,逐渐上升到对群体、国家、人类文化精神的立体、多元、深刻的认知,在开放的专题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洗礼和思想启迪,建构自己的精神图式。[16]

(三)言语活动扎实

言语活动包括外在的言语活动和内在的言语活动。前者借助外显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是一种感性的活动;后者依靠内隐的思考、感悟、体验等心理活动来完成,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感悟、体验,才能形成独特的感受和认知,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学习策略和言语系统。在学生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言语行为,观察他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内在心理图式,搞清学生“想了什么,想得怎样”,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学习的经验,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匡正学生的思维,从而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学习任务、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方法,将言语实践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成果;实施专题教学,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新事物,广大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文化视野,丰厚文化积淀,提高教学艺术,以更好地实施专题教学,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7]郑国民,李煜晖.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J].教育学报, 2017(5).

[2]钱梦龙.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度反思——钱梦龙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11(4).

[3][6][8][9][1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顾德希.也谈语文教学的“病”根[M]//归元返本面向未来:语文专家顾德希教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5]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 2018(1).

[11]孔凡成.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初探[J].语文建设,2019(2).

[12]林众,冯瑞琴,罗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5]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6]王自成.聚焦专题,深度探究——浅谈高中语文的“专题学习”[J].语文建设, 2009(3).

责任编辑:夏英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教学实施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一场及时的春雨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