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
2020-10-26陈蕊
陈蕊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受到了二元文化观的影响,强调现代教育必须消除传统的地方文化,用先进的城市文化取代传统的地方文化,使之成为教育的核心。这种文化观念的结果是當代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分离,现代城市文化与传统地方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小学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小学教育中地方文化缺失的现状,揭示了地方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探索地方文化有效整合的路径。城市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进而起到地方文化“桥头堡”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科目,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除了这些功能外,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更在于他能够继承文化遗产,确保文化渊源流长。历史农业生产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可缺失的。也产生了浓厚的地方文化。因此,地方文化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先进的城市文化对传统乡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得本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以传承。文化越来越少,初等教育与地方文化分离。
一、小学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的现状
在小学教育中,教科书的内容最能反映地方文化缺失的现状。他通过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即编辑在意识形态上忽视了地方文化。
1.教材缺乏含有乡土文化的作品
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我问对书中的文章进行分析很容易发现教材中有大量的名著。这虽然提高了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但也存有许多缺陷。编辑盲目地按照著作作家的标准选择文章,会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其他类型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文化气息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比较规范,典雅,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更具有可接受性,既有语言风格又有内容。如果这些作品被采用,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和动力会大大增强。
2.教材内容缺乏乡土文化语言
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教科书的内容对指导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今,在小学教科书的内容中,随处可见现代文化的夸张。然而,对于地方文化而言,教科书的行间往往存在批判性的态度,或者编辑通过减少教科书中地方文化的语言,增加上层文化的空间,引导学生远离地方文化,从而实现城市文化身份。
3.缺乏乡土文化榜样的塑造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经常塑造典型人物,生动地描述事例,以提高学生的榜样学习热情,促进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在教科书中,很难看到充满地方文化气息的例子。即品德高尚、平易近人,既符合当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具有良好的艺术性。他们是小学生眼中真正的平民英雄,他们可以是农民、工人甚至是清洁工。
二、小学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的原因
1.教师因素
只有通过教师,教育才能正常进行。无论何时,教师都是教育的核心,能够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对于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他们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文化领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学教师的地位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迫使他们逐渐“逃离”当地环境,使他们不再认同当地文化,而是走向与当地文化相反的方向。
2.学生因素
在广大的农村,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是走出农村的必由之路,只有跨过高考的大山,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有尊严地进城,过现代城市生活。这一理念打破了地方文化与教育的和谐关系,导致儿童阅读的书籍越多,与地方文化的距离就越远
3.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目前,小学教学教学采用了现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模式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地方文化中有许多落后的观念,充满封建迷信,不能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只有现代文化才能成为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当前的小学教育是让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逐渐远离农村生活,远离地方文化,使他们的大脑被现代文化所占据,并具有现代城市文化的观念和思想。
三、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1.深入挖掘两种文化的价值
要想在小学语教育中保留本土文化,就必须促进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我们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并挖掘这两种文化的价值。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不仅忘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足。由此可见,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并在现代教育中加以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
2.理顺两种文化之间的秩序
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体,从我做起”的理念,开放文化,利用国外优秀文化的优势。然而,从他人的成就中学习,并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坚强根基上,否则,它只能成为外来文化的依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并在此基础上,吸收现代城市文化。
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对立,导致小学教育中乡土文化的持续缺失。因此,我们需要扭转这种局面,改变我们的观念,地方文化不会成为初等教育的负担。相反,它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成为中国初等教育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