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化的实践研究

2020-10-26彭海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标提出:“深化课堂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探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学生互动生成和情境创设等方面,谈一谈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何为“生·动课堂”?“生·动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现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探究、主动生成,让学生在精彩的活动和师生的互动中发展个性化的思维,收获语文学习的律动。

一、“生·动课堂”在自主发现问题中萌发

首先,运用预学单,自主发问。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具备“主动提问,自主构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精心预设预学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阅读时的见解。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礎上形成以下问题:“《秋天的怀念》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为何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哪几件事?作者详写、略写了什么?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文中“好好地活”多次出现,应如何理解?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长期下去,学生在不断地自主提问中,其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得到了激发,其核心素养会逐步提高。

其次,教会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发问。比如,从前面《秋天的怀念》学生设置的问题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零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核心问题,从而形成有效发问。围绕以上零散的问题,笔者进行有效合并,以“好好儿活”为本课研究的主题,让学生研讨以下问题:“文中几处出现‘好好儿活,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想法?为何第一小节结尾要重复说‘好好儿活?结合文章,谈一谈怎样才能算‘好好儿活?”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挖掘出史铁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善于提问,形成整体的阅读感知,从而让“生·动课堂”在自主发现问题中萌发。

二、“生·动课堂”在互动生成中激活

教师注重学生问题的生成。学生在问题的生成过程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最终会形成个性化思维。

首先,在学生错误认知中巧抓生成。课堂上,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多种错误认知,教师要有允许学生犯错的耐心,同时也要有巧用学生错误的机智。比如,学生在朗读朱自清的《春》时,一不小心将文本中语句读作:“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曹茂昌老师巧妙地抓住学生读错的这一环节,进行问题生成,引导学生思考“读错的语句与原文表达效果是否相同?”学生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表及里地解读出文本中朱自清想要表达出春天的几种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春天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有的学生抓住“春天是小姑娘,花枝招展”一句,认为春天是“美丽动人的、婀娜多姿的”;还有的学生抓住“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一句,认为春天是崭新的、充满朝气的。还有的学生紧扣“春天是青年”一句,认为春天是“刚健的”“有力的”。曹老师紧扣学生易错点,接着设置主问题,让学生巧妙找出文中表现春天“新、美、力”的具体文段,进行赏析,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活化课堂。

其次,在学生疑难处引发生成。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疑难的地方往往是课堂阅读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难点,引发课堂的生成。比如,笔者在执教《老王》一文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对一个幸运的人的愧怍”这一核心语句。笔者紧扣这一疑难点,巧妙地抓住这句话本身的关键词“愧怍”,让学生说一说它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运用这一关键词,引导其进行问题群的生成。有的学生生成以下问题群:“杨绛为何愧怍?文本哪些地方体现杨绛的愧怍之情?通过杨绛对老王的愧怍之情表达了杨绛怎样的情怀?”

由此,学生自主梳理文本,然后相互讨论,得出了杨绛的悲悯情怀,最终将表层化的思考引向深度解读,激活思维。

三、“生·动课堂”在巧设情境中深化

生动的课堂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中,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置多重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巧妙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共情体验、角色转化、辩证审思中与文本展开个性化的对话,从而让课堂在情境中深化。

首先,设置言语情境,深刻理解文本。所谓言语情境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内容设置一定的符合生活的语言情境,从而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文本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比如,学习诗歌《使至塞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设置这样的言语情景“日暮苍茫,王维一挥手,然后策马扬鞭,消失在那天幕间,悠远的哒哒马蹄声在天际间渐行渐远……”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很容易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展开对“塞上”画面的想象。有的学生构造了一幅“黄沙漫漫,大漠孤烟” 图;还有的学生构造了一幅“浩瀚无边,长河落日”图。

其次,布置情境性任务,促进读写结合。体验性情境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阅读感知,在读写结合中有效升华为个体的体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体验性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有效形成知识生活化。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性的情境:“根据课文的片段,改写一段电影的脚本剧。结合孔乙己的生活经历,为孔乙己写一首表达悲叹情感的小诗。为咸亨酒店制作一副匾额。注意画上咸亨酒店的陈设和布局,配以简短的题词。”

三个任务都注重学生情境体验,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而体会作品内涵。学习任务注重对作品中人物个性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激活了课堂。 同时三个任务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注重个性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挑选擅长的任务,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读写结合,写出了自己的才情和个性。有的学生围绕任务写了以下脚本,片段如下:

孔乙己:(在店外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孔乙己岂能没有孔方兄?岂能每天不饮酒?(孔乙己摇摇晃晃地踱进咸亨酒店)

掌柜:(忙拦上)快交了上个月的酒钱,以为你早死了呢!

孔乙己:(拿出一元大钞,得意地笑)钱多着呢!(掌柜夺过一元大钞走到台后)

由此可知,学生在多重情境中,抓住阅读的关键点,思维活跃,焕发出了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所造成的这些情境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情境化模拟。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写得优秀的脚本,要求他们进行课本剧表演;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改编的小诗,进行演讲比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匾额的题词,选取优秀的作品展览。在生动的情境化活动中,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走近作者,融于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有效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能力的提升及习惯的形成。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引领,强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步形成了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迁移运用等课堂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易晓.促进高中生深度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引导策略——以成都市锦江区高中生深度阅读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2019JK13—L210】

作者简介:彭海燕(1975—),女,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