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2020-10-26陆显通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壮族进校园文化遗产

陆显通

一、研究意义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是在中华上下五千文明史闪耀的一颗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自信、是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迪尺走进校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检索进行信息采集,从中国知网上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中国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文章进行认真的查阅与分析对比。

2.实地考察法、访谈法

对南宁市非遗保护中心进行了解关于广西壮族迪尺申遗前的状况,对申遗后传承基地的传承措施和开展现状进行了解。

三、壮族迪尺概况及保护、传承现状

1.壮族迪尺简介

“壮族迪尺”在当地的叫法是“打尺”或“打勒尺”,在八十、九十年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壮族聚居地,受生产生活需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狩猎工具。

2.壮族迪尺规则介绍

在地上挖个长15公分宽5公分的小坑(即“鸡穴”)形成游戏场地,器材准备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长的为“母尺”35cm,短的为“小尺”15cm),可一对一或一对多比赛。规则介绍如下:

(1)飞棒

第一步:攻方两脚站立,与肩同宽,站在鸡穴前方;第二步将“小尺”横放在鸡穴中间。第三步:半蹲,眼睛目视前方,手持“母尺”用力将“小尺”向前方挑出。同时,守方在前方面向“鸡穴”任意位置接住飞来的“小尺”。

(2)打拐

第一步:攻方双脚前后开立,单手将“小尺”垂直上抛;第二步:用“母尺”将“小尺”击出。如果攻方打拐失败,或者“小尺”守方接住,则转换角色。如果守方接棒失败,则用母尺丈量“鸡穴”到“小尺”落地处的距离。

(3)敲鸡头

第一步:攻方将“小尺”放在鸡穴里,上端露出3cm左右;第二步:用“母尺”敲击“小尺”露出部分使之弹起;第三步:在“小尺”弹起瞬间,用“母尺”将其击出。如果攻方“敲鸡头”失败,或者“小尺”被守方接住,即转换攻守角色;如果守方接棒失败,则用母尺丈量“鸡穴”到“小尺”落地处的距离并计入总分,得分高者获胜为王。

3.壮族迪尺的传承价值

(1)学术价值

由于“壮族迪尺”刚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目前在广西本土对其学术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今后对其规则的修改完善、场地器材的改良、技术动作难度的调整、练习方法的多样化、丰富拓展它的趣味性等等,使其和现代体育运动有效融合,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探索价值。

(2)实用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别是民族体育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但可以丰富校园体育项目的内容,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健身价值

该项目对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注意力、技巧、反应速度、和爆发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壮族迪尺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1.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南宁市西乡塘区仅有一所学校开展该项目,非遗保护中心与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沟通,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家长及班主任老师不给学生参与,原因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教学事故。每年对项目的投入为1000元,广西“壮族迪尺”器材是易耗品,对于器材的制作手工费比较高,因此对器材的补充远远不够。

2.教学目标不细致

因该项目技巧性比较强,在把握技术动作上是有一定的難度。比如一年级学生单手完成“打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敲鸡头”这个高难度动作无法进行。这时候就需要降低标准,让学生去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动作,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练习方法单一

传承人教师缺乏对该项目技术动作的挖掘,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4.师资力量缺乏,宣传氛围不够浓厚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目前中小学校园对该项目的传承与开展,就南宁市西乡塘区而言,只有秀安路小学在实施,而且师资力量不够,对传承人的培训范围不广,缺少传承基地的建设和拓展。

五、壮族迪尺在校园传承问题的对策

1.重视师资力量,加大培训力度

“壮族迪尺”在小学校园全面开展,首先由非遗保护中心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推广试点方案。二是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教育主管印发通知每校派一名体育老师或民族体育爱好者集中培训。三是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民众的认同感。四是加强学区共同体或者体育教研中心组的沟通,并做“壮族迪尺”的传授经验交流。

2.制定教学目标,细化练习方法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为了确保完成三个环节的技术动作,制定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行性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关注度和兴趣爱好进行观察,来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有效地保证“壮族迪尺”课程目标的实现。

3.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宣传氛围

非物质遗产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方案。一是要成立“壮族迪尺”传承领导小组,学校要将“壮族迪尺”传承和保护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学年计划中去。二是要制定传承工作计划、建立年度传承工作档案,同时将本年度传习活动包括照片、视频、工作计划和总结保存好。三是要成立“壮族迪尺”社团,并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四是要纳入学校综合学科教研活动中,让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认识了解“壮族迪尺”。五是要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在每年校运动会中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竞技活动。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对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校园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基地,学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群体,更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导力量,因此,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在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下,会发展得越为越好。

猜你喜欢

壮族进校园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Task 3
我想
《Cat’s book》
经典彩调进校园
Tough Nut to Crack
壮族迎客歌
舞龙舞狮进校园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