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进路
2020-10-26董前程
董前程
摘要:对健康的渴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初心。习近平围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健康观,系统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推动了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引领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逻辑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4-0029-04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开创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局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系统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
(一)人民健康需求与社会服务的矛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也不断改善,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人民越来越追求多元化、多样化的健康服务,这就导致人民的健康需求与社会提供的服务存在着矛盾。由于各个地方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人民健康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
一方面,我国人民的健康观念和健康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身体健康,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安全,但影响人民健康的风险仍然存在甚至在不断加大。虽然我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网,促进了社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但现有医疗资源仍然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存在健康公平不足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的健康水平差距较大。一些西部地区和农村看病成本负担仍然居高不下,看病难仍然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正是进一步思考如何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100人民健康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保障人民的健康,才能保障人的发展,才能加大劳动产出,节约资源损耗,进而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基本的健康需求得到满足,人民才能实现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才能减少社会的怨愤甚至暴力。只有保证人民的健康,人民才会有更多的意愿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才会支持自己生活的环境。人民健康远不止停留在身体健康等方面,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健康。人民健康能够更好地保障文化产品的生产,也能更好地保障人民享受到丰富的文化产品,愉悦自己的身心,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各方面的健康。生态环境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人人参与其中,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事情。人民健康才能更好地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社会环境变得更好。
可以说,人民健康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习近平将人民健康作为国家战略来论述并实施,这反映了党中央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有着自身的理论逻辑,那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健康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健康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要维护人的价值就必须保障人维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即“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健康不只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的健康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被资本家剥削造成了健康的损害,其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对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进行了论述。马克思指出人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威胁了人的健康:“住的地方是在房屋最便宜的地区;是在卫生警察的工作收效最少,排水沟最坏,交通最差,环境最脏,水的供给最不充分最不清洁的地区,如果是在城市的话,阳光和空气也最缺乏。当穷到连饮食都感到缺乏时,也就必然要遭到这些威胁健康的灾祸。”[5]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也从工人阶级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等角度阐述了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认为健康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健康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6],一切都要为了人民的健康。如何保障人民的健康?毛泽东提出要中西医结合。针对当时的一些反中医的思想,毛泽东指出要反对这种思想,要正确地看待中医的价值,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医,认为中医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收入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邓小平高度赞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认为“爱国卫生运动,今后不是减弱,而是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就要长期坚持下去”[7]。人民是健康的中心,所以保障人民健康需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发动人民积极自觉地参与保障健康的活动中。江泽民认为保障人民健康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教育和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8],从而保障人民健康事业的顺利进行。在新世纪新时期,胡锦涛指出,医疗卫生事业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和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人民健康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根本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始终强调的一点。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健康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保障人民享受到更优质、更及时的健康服务,真正把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推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实现均衡化,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健康服务。
习近平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比如,在制定生态文明政策时,要“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1]等。以人民健康为根本,还需要坚持保障人民健康的公平性、公益性,要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健康,要确保健康事业的公益性。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3]102为了保障公平,要协调各地区的健康资源发展,确保城乡与东西部地区的健康事业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实现人民健康共建共享,“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9]。
(二)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新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开始追求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健康,希望心理、环境等都能健康。我国当前面临的健康安全风险也是多层次多领域的。针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习近平在现代健康理念的基础上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要改变过去那种有病才治疗的思维,要把健康放在首位。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意味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研究人民健康问题,强调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围绕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关注影响人的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预防管理,不断整合各种卫生健康资源,从各个方面促进人民的健康,如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宣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明白自己就是保障自己健康的最好的医生。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还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当然,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下,保障人民健康还需要完善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发展更多更丰富的健康产品,优化人民居住的生活环境。
(三)要构建防治结合的现代健康制度体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2]健全医药卫生服务制度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支撑和保障。保障人民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把重心下移,实现医疗资源往基层走,达到强基固本的效果。201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实行了分级诊疗制度,力图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的问题,形成“小病到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机制,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均等化。与此同时,中央实行了健康“守门人”制度,要求以居民自愿为基本原则,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好基层的首诊,否则分级诊疗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这需要政府加强体制改革创新,建立综合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使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寻求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建议,实现双向流通的转诊机制。
协同推进人民健康要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目前,在我国药品领域,因为从生产到流通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利益主体,导致在药品供应保障上存在各种乱象。对此,习近平指出:“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解决医药领域乱象。”[3]114要在生产环节加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完善药品监测预警机制;在流通环节探索开展专业化的服务,通过建立药品采购机制,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药品交易平台,形成现代化的药品流通体系;在使用环节强化综合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药品安全预警、监测。
协同推进人民健康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医保制度。“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3]113,可以说,医保制度是防止人民群众因病返贫的兜底性保护政策,是推进人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安排。当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全民病有所医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融资机制不完善、支付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医保制度,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从而保障人民享有公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四)要中西医结合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开放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开放中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外医学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不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了我国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医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多地依赖技术设备,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还有很多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如中医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疾病康复中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等。习近平强调要把现代医学与我国传统中医进行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我国传统中医丰富的资源,实现中医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中医的研究,扩大中医的对外交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凸顯中西医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各自优势。
四、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们正在为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人民健康梦的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奋斗目标,在健康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需求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人民的健康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是开创中国美好未来的根本。
(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康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要求人的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包含了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等内容,体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必然趋势
人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实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一直以各种借口来打压中国,而人民的健康权多次成为他们的借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必须主动顺应全球健康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中国在全球健康领域的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全球健康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报,2016-08-2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7.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8.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0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
責任编辑陆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