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论析

2020-10-26陈晓晖王润

桂海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共享习近平

陈晓晖 王润

摘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毛泽东等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华为其科学的理论基石;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其精炼的思想内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有利于推进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其全方位的实践路径体现在政治建设突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经济建设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化建設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社会建设关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共享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4-0014-05

“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讲话中都是高频出现的词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抓牢人民最切身的利益问题,保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人民”一词在报告中更是出现高达二百多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石、精炼的思想内涵以及全方位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四个伟大”进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将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

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毛泽东等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以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为其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也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的理论之一。马克思指出,历史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他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工人才创造一切”,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伟大的[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思想,包含三重含义。一是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创造了人类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前提,人民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二是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创造了极大的精神财富,人民创造了先进的科学和文化,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民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三是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的力量不容忽视,因为在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4]角色中,人民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及其闭幕式、纪念周恩来同志座谈会、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以及党的十九大等重大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及相关论述,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高度认同与深刻领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为理论基石的。

(二)毛泽东等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群众工作的方法论,党和人民通过群众路线得以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把人民放在很高的位置,他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5]103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5]790他在《为人民服务》中写道,我们这个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的利益除弊革新,我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坚守人民立场,赢得了民心。毛泽东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拥护革命的群众。”[6]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强大武器,通过群众路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更深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强调:“我相信,凡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7]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裁决者。他提出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有利于”是我们党贴近民心的有力印证,是判断各项事业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的人民观集中体现为“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这是他在1994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提出的。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8]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真实、更广泛地实现人民的核心利益,使以人民群众为本这一核心观点得到真正落实。

胡锦涛的人民观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中,他指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9]107宗旨是一个政党的立身之本,可见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9]576,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关切民生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02年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就反复研读毛泽东有关人民论的著作。他多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人民观,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中坚持贯彻群众路线。

(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在汲取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段话出自明代张居正的“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他引用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出自北宋苏辙的《上皇帝书》。他还引用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燮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于谦的“但愿蒼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此句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喻意人民是能够照见治乱的水,还引用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这句话出自清代万斯大《周官辨非·天官》。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会议上引用了“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所引之句出自清代王韬《弢园文录外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句,出自《大学》。由此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体现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深受上溯可至商周的民本思想的深厚浸润和滋养。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涵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个维度。

(一)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以“发展为了人民”为出发点,这是根本方向和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会见记者时就郑重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在201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矢志不渝地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党中央制定的所有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实现经济稳健发展、政治清正廉洁、文化欣欣向荣、社会安定有序、生态山清水秀,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出发点,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二)发展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充分运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首创精神,集思广益,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事关亿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群策群力。问策于民,其方法论就是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力量,核心是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这一向是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奥秘所在。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毋庸置疑应由人民共同享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劳动节讲话中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在发展中关注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获得幸福,共享的实质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取得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具体而言,要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之共享发展,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中,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成果,让人民享用;其次,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着力解决城乡、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真正让人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今天,这一思想将有利于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进程。

(一)有利于推进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有矛盾就意味着要进行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3]这些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包括与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斗争,与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为斗争,与全面深化改革中一切顽瘴痼疾斗争,与企图分裂祖国的行径斗争,也包括打赢“三大攻坚战”。无论是过去的斗争,还是今天具有新特点的斗争,都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斗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过去我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今天我们依然要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汲取人民的伟大力量,才能够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

(二)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有利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成为具有先进性、勇于自我革命的新型执政党。党的政治建设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全党要把对党忠诚、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思想建设方面,党员要坚守初心,牢记党的使命;作风建设方面,要密切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坚决整治不正之风;惩治腐败方面,全党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高压态势惩治腐败;加强监督方面,要让人民监督权力,健全监督体系,用制度扎紧权力的笼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就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不辜负人民信任的执政党,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将党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原动力。

(三)有利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鼓舞全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要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有助于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踏步前进。

(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斗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14亿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汇聚起来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人民就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力量,充分发扬14亿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万众一心,一定能够使中国以昂扬的姿态重立东方之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思想源自实践,而思想的价值就在于指导实践,从而改变世界。只有全方位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才能实现其当代价值。而我国“五位一体”的建设实践,正是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最好体现。

(一)政治建设突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落实到政治建设实践中,就是要保证人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模式,能够保障政治建设始终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展开。要用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度,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健全行政司法制度,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中国大地;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制度,严把标准,公正用人,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建设只有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守得住民心,才能政通人和。政治建設突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要路径。

(二)经济建设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折,我国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不再片面追求GDP的数量,而更注重贴近百姓需求的GDP,更注重GDP数字背后的民生。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协调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不忘发展为了人民,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文化建设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得坚持为人民服务。文艺作品的主体应该是人民,文艺审美的评判者也应该是人民,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们致力于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根本方向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落实到文化建设领域,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开展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艺创作,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将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社会建设关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指出,要下定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国上下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落实到社会建设领域就是要努力实施精准扶贫;要致力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使人人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健康服务体系、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4]雾霾、水源污染、环境破坏、土壤污染,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百姓的幸福指数。“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5]我们应时刻谨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落实到生态建设领域,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国土绿化、水污染整治等系列行动,让人民能够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宜居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6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0.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7.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3.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70.

责任编辑陆莹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共享习近平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