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华严寺辽代彩塑纹饰类型及特点研究

2020-10-26李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5期
关键词:纹饰类型特点

李茜

摘 要:在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佛教自诞生伊始,其装饰纹样就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一些较为特别的纹饰样式也逐渐演变成经典,被后世广泛应用。文章以大同华严寺的佛像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并总结辽代彩塑纹饰的类型及特色。

关键词:大同华严寺;辽代彩塑;纹饰;特点;类型

公元1038年辽重熙七年建立大同华严寺,寺内现存有2座大殿,一是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间,二是大雄宝殿,在金天眷三年建立,剩下的建筑都是在明清时代或2008年重新修建①。薄伽教藏殿内现存完整塑像29尊,笔者意在探究辽代彩塑纹饰的类型与特点,现以大同华严寺内薄伽教藏殿的14尊菩萨和4尊弟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1 辽代彩塑的背光纹饰

背光是佛像背后的光圈式纹饰,只有在佛像的身后和头部才能看得到,有两种表现形式:头光(圆形头部背光)和身光(头部背光和椭圆形背部光环)。佛教造像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佛像雕塑背光,以圆形为主,对崇佛之人来说象征圆满的追求。而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作为佛教造像艺术的成分存在,在突出佛教文化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辽代彩塑的背光纹饰大多以网目纹、火焰纹和飞天纹为主,其中网目纹在辽代彩塑中最具代表性,能够充分体现辽代彩塑佛像背光纹饰的风格特点。下面就具体分析每种纹路的特点。

1.1 火焰纹

人类已逐渐步入文明时代,对火的研究逐步成形,这具有重大的跨时代意义。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火就格外崇尚,将其制作成图腾,向供奉神一样尊敬。这个时期的火就已逐渐被简单化,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故在绘制佛光时,以火焰的形式入像,活灵活现,让人一看就感到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且不失佛的威严。在薄伽教藏殿内,我们能清晰地看见在3尊大佛的身后,都刻有旺盛的火焰在背光外圈。而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旁边的胁侍菩萨头部背光便是火焰纹,从它的身后到头部再到头顶,火焰纹逐渐增强,并以镂空的形式体现,形象生动,好似燃烧的火焰,把佛像衬托得更加神圣。火焰纹在佛教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直到唐代晚期才逐渐被植物类型的花纹所取代。

1.2 飞天纹

走进薄伽教藏殿,我们只能在殿内的释迦牟尼佛背光上找到一对飞天纹,螺形发髻,暴露涂金的上身,红色披肩从腋下缠绕右肩,红色长裤,外着绿色短裙,肩膀上披着绿色服饰盘旋在头上,飞天整体身型修长,腰肢纤细,歪着头弯着腿,手里拿着菩提叶,逍遥地伸展着双臂,轻盈自如地飞舞着,好似浮空,营造一种神秘灵动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其内。

1.3 网目纹

薄伽教藏殿内三身佛的背光内饰为网目纹,分别以圆形、三角形和菱形三种形式呈现。流线型的轮廓,编织得像一张网,也像水波的纹路,一圈一圈,色彩以红色为主勾线,墨绿色和黑色为辅助填色,制作精良。唐朝时期纹路主要为重复的单行线,而辽代则将其改良为对称式线形的图案叠加;唐代无论是图形还是线条弧度都不大,而辽代线条图形弧度较大,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唐代的波纹状头光是辽代网目纹的原形,在民族文化的不断影响下逐渐成形。

2 辽代彩塑的头冠纹饰

菩萨是辅助佛传播佛法、普度众生的人物,最初在古印度时期以男子形象示人,传入我国后,才逐渐演变成慈祥亲切的女子形象,并且增加了更多丰富、华丽的装饰品配饰在身上。菩萨头顶宝冠的装饰也多彩多样,宝冠也称华蔓冠,大多由各种花纹图案组成。薄伽教藏殿内的菩萨头冠高大华丽,主要有缠枝纹冠和如意纹冠两大展现形式,但无论宝冠是哪种纹饰,组成部分都只有头顶正中央和两侧,且样式呈三角尖状。

2.1 缠枝纹宝冠

薄伽教藏殿内的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的头冠都是缠枝纹形状的高筒冠,地藏菩萨则是镶嵌许多珠宝的缠枝纹形华丽头冠。“蔓草纹”“卷草纹”“唐卷草”都称缠枝纹,以蔓草形状为主要纹路,通过跟花蕾、叶子的结合绘制成婉转丰美、枝繁叶茂的传统装饰,象征“连绵不绝”“世代传承”。在薄伽教藏殿内缠枝纹是最为常见的菩萨头冠装饰之一,与其他纹饰结合组成别样的头冠纹饰,如“缠枝牡丹冠”“缠枝莲花冠”等。早期缠枝纹就已广泛流行,因其盘旋缠绕的方式能鲜明地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的呈现形式也在逐渐改变,以此将自己生存和幸福的希望寄托于神的保佑,也正是因为这种意识,才逐渐出现带有祈福意义的纹样。

2.2 如意云纹冠

除缠枝纹宝冠外,其殿内还存在一种常见头冠装饰,便是如意云纹冠。它的呈现形式比较特别,是一种双涡卷对称样式的心形纹饰。仔细研究菩萨头冠上如意的形态,清晰可见云头形的三个转折及缠枝纹的纹路,由此可以看出世人对回转、曲折、停顿等美好特征的寻觅,也是世人追求文化层面的精神和心态的一种反映,或用来表达对人的祝福。毕竟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性格就比较含蓄和内向,在直接表达情感和喜爱方面并不擅长,习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而不同位置的如意云纹象征意义也有所区别,菩萨胸饰上的如意云纹是工匠们对主题和客观事实完美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意云纹的盛行代表着传统能够跟随时代进化的脚步。

3 辽代彩塑的衣服纹饰

3.1 燃佛灯左侧迦叶

迦叶位于燃佛灯左侧,由于长时间受膜拜,因香薰变得灰扑扑的,但还是能清晰可见其衣服纹饰,单层的小菊花、绽放的牡丹、波纹明显的叶子和草等。迦叶衣着绿色袈裟,采用沥粉贴金的装饰手法,衣领口和下身袈裟为花纹集中区域,配以金色牡丹,以树叶串联,在中国牡丹被誉为国花①,象征着富贵、和平,牡丹妖艳妩媚、富丽高贵,有一种国色天香之美,使人为之倾倒。菊花绽放在严寒的秋季②,有着纯洁高尚之意,常用来形容一个民族的美好精神。而在佛教造像时,佛祖弟子的装饰都以菊花呈现,代表其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的性格。

3.2 燃佛灯右侧阿难

阿难身披绿色袈裟,中衣阔袖口,绿色勾勒珠边沥粉,莲枝缠以金龙,莲花姿态或害羞、或含苞待放。莲花除起到装饰效果外,还蕴藏特别的含义。查阅历代佛教雕塑资料可见,莲与佛教的因缘匪浅,莲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性,以莲寓意法力无边的佛教形象。无论是平凡的世人还是佛祖都不希望被尘世所玷污,工匠们以形象生动的刻画向世人展示了佛教圣洁庄重的画面,别具匠心又浅显易懂,以清廉的莲花来代表美好的国度,以此寄托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难的外袈裟刻金牡丹,草叶纹占据方格整框,做工精良出色的花饰,细微部分亦是精美受看。

4 大同华严寺彩塑纹饰风格

薄伽教藏殿内的彩塑背光装饰纹多以网目纹为主,说明辽代彩塑的特点之一便是网目纹背光,其纹路刻画样式形似法网,预示佛的无边法力。火焰纹以层层套叠的形式呈现,层次分明,有宽有窄,变化多端,将各个时期的佛像背光相结合,勾绘最具民族特点的装饰纹。其中缠枝纹、如意云纹则以实际为主要思路,继承了唐代特有的丰满圆润、雍容尔雅,融入了浓厚的南唐生活习性,加上北方地区古老的审美特点和体现形式,使整体的风格更加多姿多彩,形成独特的辽代佛像纹饰。而辽代彩塑也因其独特的纹饰表现方式及色彩的把握才得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佛像,在服饰的色彩方面也运用得当,主要以青色、白色、红色和绿色为主,并能够灵活运用古老的艺术手法,如平雕、浮雕、镂空雕刻以及沥粉,使佛像的展示形象更加立体。

5 结语

我国佛教装饰纹样历史悠久,古往今来都有代表纹样并各具特色。辽代彩塑装饰纹样具有丰富的内容,异彩纷呈,别具一格,能够充分表现辽代彩塑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政治面貌。但随着现今时代的日益变化,这些传统的佛像造塑艺术,已逐渐被世人遗忘,并在大多数世人的眼里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故笔者在此提倡,生活在和谐、安稳当下的我们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将其世代传承下去,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旧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

猜你喜欢

纹饰类型特点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