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塞罕坝森林公园现状、效益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2020-10-26邢立平
邢立平
摘 要:该文介绍了塞罕坝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分析了公园产生的综合效益,阐述了公园未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为塞罕坝公园的多样、绿色、健康、高效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公园;效益;未来规划
中图分类号 S78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8-0057-02
塞罕坝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冀北山地与蒙古高原交汇区,北与内蒙古接壤,毗邻浑善达克沙地。规划范围包括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和御道口镇、姜家店乡、宝元栈乡、哈里哈乡、大唤起乡、燕格柏乡等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6′33″~117°46′0″,北纬42°3′19″~42°36′14”,东西长83km,南北宽63.3km,总面积270688hm2。
1 塞罕森林公园发展现状
公园内土地以林地、草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17245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71%:草地面积75768hm2,占27.99%;耕地面积13554hm2,占5.01%:建设用地面积1441hm2,占0.53%:其他地类总面积7473hm2,占2.76%。规划区地处森林、草原、沙漠交错带,区内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丛、草甸和沼生植被组成。区内有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御道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木兰围场片区。
公园内湿地面积15700hm2,其中,滦河水系的“小滦河”发源于塞罕坝机械林场,辽河水系的阴河源于接坝地区千茬营子,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最大的河流。公园内主要河流有吐力根河、振尾巴河、羊肠河、如意河、小滦河、伊逊河。
规划区生态保护与防史成史任务十分艰巨,现配备有森林消防人员29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人员25名。已建19座人工峰望塔,并配有森林本消防运兵车、风力天火机等防天火机其装备。
2 塞罕坝森林公园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规划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并存,是重要的储碳库、蓄水库、基因库和能源库,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划的实施,将使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森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进入到良性循环,为筑牢京津和华北地区生态屏障做出新的贡献。
2.1.1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包括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现有林分面积年蓄水量17670万m3,按水库建设单位库容投资5.71元/m3计算,森林调节水量的价值为10.09亿元/年,用人工净化相同水量所需费用评价森林净化水质价值,计算出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为5.38亿元/年,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服务价值为每年15.47亿元,规划期末将新增森林面积2.1万hm2,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服务价值将新增2.4亿元。
2.1.2 土壤保育 土壤保育服务价值包括森林植被和湿地对土地保全的价值、因森林植被育土作用而改良土地的增加值。规划区现有森林固土价值为0.63亿元/年,森林保肥价值为1.14亿元/年,现有土壤保育价值共计每年1.77亿元。规划期末土壤保育价值每年将新增0.28亿元。
2.1.3 森林固碳 森林每年的固碳增量主要来源于林木蓄积生长量、枝叶及树根的生长量。规划区目前每年森林固碳增量为39.59万t,预计现有林地森林固碳增量价值为3.05亿元,规划期末森林固碳每年将新增0.48亿元(最终价格以市场行情与实际价格计算为准)。
2.1.4 调节小气候 规划区森林调节小气候包括增加降水、增加无霜期、减少大风日数、降低夏季气温、增加大气湿度等。规划区现有森林仅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滞尘等有害物质的价值为每年2.25亿元。规划期末吸收有害物质的价值每年将新增0.35亿元。
2.2 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新增造林面积2.1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生态系统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直接林产品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十分明显。(1)直接经济效益:重点考虑新增活立木蓄积量价值、旅游门票收入价值和非木质林产品价值,估算规划期末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6亿元。(2)间接经济效益:规划的实施将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零售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估算规划期末旅游间接经济效益将达50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 社会效益
2.3.1 弘扬塞罕坝精神,传播生态文化 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塞罕坝精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开展各种生态教育活动,使塞罕坝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和独特的秋称文化、满蒙风情得到充分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播。
2.3.2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的实施,将为社会提供更好地休闲游戏场所,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将极大地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塞罕坝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3.3 增加就业机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创造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仅旅游业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间接就业岗位15000个左右,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和周围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3 未来的发展规划
3.1 总体目标 公园内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了全面保护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自然保护地得到了系统化保护,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极端自然灾害防御的监测预警、防治扑救、基础保障3大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成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区。
3.2 分期目标 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4%,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4%,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70%。加强专业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森林草原防火指挥调度系统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8%,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6%,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2%:加强林区防火阻隔系统与应急道路建设,完成从点到面的森林草原防火预防宣传系统建设。
到2023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2%,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8%,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75%:完成森林草原防火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视频监控面积达到100%,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及周边乡镇视频监控面积达到90%,完成防火阻隔带系统建设,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到2025年,规划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达到80%,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80%: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100%,火场通讯覆盖率达100%,森林草原防火专业队伍配备率达到100%:有害生物控制成灾率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
到2035年,公园内山水林田湖草得到全面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00%,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100%:有害生物控制成灾率2.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5%以上: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防火减灾能力全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全国生态示范区。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