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不是手机的错
2020-10-26周姗女
周姗女
摘 要:孩子沉迷手机,是家长们感到头疼的问题。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远离手机,但这并不是手机的错,而是孩子缺失自制力。如何借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与手机和谐相处呢?文章从做好示范、不盲目干涉、示弱多请教、保持信心和耐心等四个方面谈谈作者个人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关键词:沉迷手机;家长;自制力;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9-0127-02
女儿读初一时开始接触手机,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始痴迷手机,放学回家不像以前那样先完成作业,而是拿着手机玩。我对她说:“还不快去写作业!” 她头也不抬:“等一下再写。”叫她吃饭,她专注看手机不回应。我冲她吼:“你到底吃饭还是玩手机?”结果孩子说不想吃,我气得想揍她。提醒她做家务,她嘴上答应,屁股却不挪动。我又忍不住开始发火,上去抢她的手机,她居然跟我扭打起来。该睡觉时她拖延,甚至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到深夜。我多次夜里起来催她赶紧睡觉。清早起床她老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匆匆洗把脸就上学了。到了周末,孩子玩手机更是不分白天晚上……我情绪失控吼她,她就对着干;抢她手机,她就争夺到底;把手机藏起来,她就放下所有事情去寻找手机。一段时间后,我筋疲力尽,亲子矛盾不断增多,亲子关系日益紧张。
我冷静下来思考,手机能让孩子如此着迷上瘾,其中一定有着巨大的乐趣。记得我小时候也曾对一些事物痴迷,如与小伙伴玩游戏,经常玩得忘了回家吃饭、睡觉,直至需要父母强行把我们拉回去。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手机正好代替了玩伴。而且现在的孩子交流的话题大多与网络信息及游戏相关,一个孩子没玩过或没使用过手机可能与同伴没有共同话题,进而被同伴冷眼相看甚至耻笑。
孩子对手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上瘾”是两回事,我相信大多数孩子属于前者。孩子沉迷手机,并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孩子缺乏自制力。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玩手机耽误了前程,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误了他的人生。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手机这一工具,而是自制力的缺失、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作为家长,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增强自制力,让孩子与手机和谐共处,既能玩又懂得自我约束,做到娱乐、成长两不误。
一、给孩子做好示范
改變孩子,家长需从改变自己开始,做到以身示范。优质的家庭教育,不是优在“说”而是优在“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孩子的人格,以自己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习惯,家长以身示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于是,我给自己做好严格的自律性安排:加入线上读书团队,准时打卡阅读,提升个人素养;坚持早睡早起,做到生活自律;每天定点锻炼,关注身体健康;利用手机进行各种学习,开阔个人视野;控制手机使用频率,合理分配时间。 我始终给孩子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示范:使用手机但不影响工作生活,在示范中隐性教育孩子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二、不盲目干涉孩子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会破坏亲子关系,阻碍孩子自主成长。于是,我引导女儿制订各项计划,由她自主安排行事。我只对她做些简单的提醒,如“作业完成了吗?”“你的衣服什么时候洗呢?”“需要吃饭吗?”“准备几点睡觉呢?”“准备几点起床呢?”“你的眼睛需要休息一下吗?”有时,我吃完饭,饭桌已收拾好了,她才过来吃饭。我告诉她想吃就自己去厨房热一下,说话时态度诚恳、心平气和,毫无责怪之意。但要做到这些有时会变得很难,因为平时我习惯去纠正孩子的“错误”,遇到不符合自己的要求的情况时就忍不住想“管”孩子。我们有时表面上不干涉孩子,但不经意的语言、细微的动作却暴露了我们的内心。有几次女儿将衣服堆放了好几天都没洗,我很想帮她洗了,但最终我控制住自己、耐心等她去做。有几次深夜起来查看她是否熬夜,但我知道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和她站在一边,绝不能站到她的对立面。干涉只能激化她的逆反心理,只会强化她玩的欲望,而她需要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从而学会平衡学习与娱乐,学会自我控制。
三、向孩子示弱多请教
适当的示弱,是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让孩子有责任心,更自信。为了让女儿多接触手机的正面功能,我经常向孩子请教:向孩子了解手机部分功能;请孩子教我下载学习资料;请孩子在手机上帮我购买车票;请她在手机上帮忙选购书籍;外出旅行时,我请她帮忙订酒店做攻略;邀请她一起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手机不仅仅用于娱乐,还能为学习、生活服务。我希望她与手机和谐相处,享受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生活技能。
四、对孩子保持信心和耐心
只有相信孩子,她才会自主成长,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玩手机,她的学习成绩受到一些影响,学期第一次月考,她考得很不理想。看到成绩的那刻,我心情很失落,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好些天我都处在焦虑中,思考要不要用“非常手段”加强对她的管控。我仔细观察女儿的表现:她情绪低落,笑容没了,话也少了——考砸了对她有一定的打击。她心有愧疚——这是孩子调整自己的契机。经过观察与思考,我坚信孩子自己心里清楚学习和玩哪个更重要,只要我不胡乱干涉,不唠叨,她一定会慢慢调整好自己。况且,又不是马上高考,她成绩偶尔不稳定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只要她调整好自己,不让玩手机和学习冲突,我相信她该学习的时候一定懂得用心去学。当然,我不指望自己一改变,孩子就“立地成佛”,几天就变好,不要看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就受不了,又回到“老路子”。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坏毛病也是“病”。用一天养成的坏毛病可能需要三天来改正。起初一段时间,她一回家放下书包就玩手机,玩得忘乎所以,不想吃饭;有时边写作业边玩手机;有时忘记了睡觉时间,造成第二天早上急匆匆起床,来不及吃早饭就上学了;有时衣服忘记洗,下次需要换洗时才发现找不到干净衣服,那就只得继续穿身上的脏衣服。因安排不妥出现状况的时候,她有些懊恼,其实这是她调整自己的开始。又过了一段时间,女儿的自我安排开始有了一些好转:学习优先安排;睡觉比较按时,早上及时起床吃早饭;家务安排也根据情况自己做了一些调整。当然也有反复的时候,偶尔几天会安排得比较糟,但我始终守住界限。有时我会与她心平气和地谈谈我对这些事的想法,提出我的希望。改变是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静待花开。
女儿与手机共处了几个月后,对手机兴趣依旧,但她逐渐学会了自我控制,在学期最后一次月考中成绩恢复正常。但我认为她在与手机构建平衡关系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比单单考个好成绩还重要。
参考文献:
[1]周一海.别让孩子变为“手机儿童”[J].家庭科学,2012(10).
[2]丁小玲.从心理角度看手机媒体对人的社会化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