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禁渔10年还鄱阳湖美好明天

2020-10-26陈俭宋靖

江西画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江豚鄱阳湖螺蛳

陈俭 宋靖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浩浩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74公里,流域面积16.2万多平方公里,地跨九江市、南昌市、上饶市及十几个县(市、区),汇集了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5大水系,河湖密布,水域广阔,就像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赣北地区,通达长江。

鄱阳湖是长江最大的具有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的通江湖泊,是国际上认定的最大规模生物和动物多样性的湿地之一,湖区内有300多种鸟类栖息繁衍,浮游动物180多种,底栖动物100种左右,鱼类140余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白鲟、中华鲟和江豚,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还承担着长江洪水的调蓄任务,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具有重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20年7月1日至2日,省委书记刘奇来到九江市调研。刘奇从瑞昌登船顺流而下,实地察看长江江西段百里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破浪前行,长江沿岸水绿相接、相映如画,生机盎然,“最美岸线”已然成形。他指出,与几年前相比,长江江西段岸线已变了模样,母亲河又恢复了生机。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让长江生态休养生息的重大战略举措。刘奇强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是贯彻“其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这场攻坚战。

江西人民一直在不断探索对母亲湖——鄱阳湖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尽管江西省从2002年起就施行了从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鄱阳湖水域禁渔期制度,但也难以满足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资源存在的严峻形势,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知》(以下简称《禁渔令》),明确规定:从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禁渔令》从2020年1月1日起在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从2021年1月1日起覆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所有天然水域,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全面实施《禁渔令》。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禁渔令》的实施,刘奇书记、易炼红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禁捕退捕目标任务,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政策。

截止到2020年4月2日,江西46个有禁捕退捕任务的县(市、区)全部发布了禁捕公告,印发了实施方案;已对全省14个重点禁捕退捕县,含传统渔村300多个,27899户(含一证多户)、10多万退捕渔民进行了建档立卡,全省共集中封存退捕渔船11145艘,拆解处置退捕渔船12094,艘,占任务书的62%。

保护母亲河,还长江生机!我省在2019年9月发布了《江西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将长江干流江西段的禁捕,与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时间同步,提前一年,一律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禁捕。

至此,江西的禁渔工作走在了前列。鄱阳湖在哭泣,非禁不可的禁渔。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渔业部门对鄱阳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鱼类资源共有158种;最近一次普查是在2018年,结果是只有122种,不到20年的时间,鱼类资源减少了36种。鲥鱼、胭脂鱼等濒临灭绝,“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产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加快了1000倍,比形成速度加快了100万倍,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再次成为了一场灵魂拷问。

邹友来,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大堤锣鼓山段渔民,今年53岁,船上生、船上长,鄱阳湖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家有两艘铁壳大渔船,现如今一年也开动不了几回。

他说到,“前些年捕鱼收入还尚够一家老小维持生活,但近几年鱼是越来越难捕了,方圓十几里的湖里已无鱼可捕,大铁壳渔船出去捕鱼就是亏本,收入还不够燃油费,除了打鱼我也没其他手艺,现在养了40多只鱼鹰,勉强维持生计”。

鄱阳湖流域登记在册的渔民有10多万,像邹友来一样境况的占了大多数。

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乡是鄱阳湖中的一座小岛,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陈东林和婆娘在傍晚时分驾着渔船从芦苇荡里钻了出来,船舱里只有几斤小杂鱼。“我们夫妻俩从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到了湖里,一天才打了几斤鱼,鱼是越来越难打”,他站在船头低头看了一眼船舱里的小杂鱼,一声叹息。

在他印记里,80年代的鄱阳湖湖水清澈,鱼跃鸟飞。夏季,村中的孩子们在湖里游泳戏水,大人们在木质的乌篷船上打渔,不到10米的乌篷船仅能容纳1-2人,一般是夫妻搭档,男人摇桨,女人撒网。在湖里,鳜鱼、鲫鱼、草鱼、风尾鱼等等种类繁多,夫妻俩每天能捕获近百斤的各类鱼,鱼的个头也大,十几斤以上的鱼也时有捕获。

痛点一.竭泽而渔。绑着电极的线杆伸入水中,这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式,一张电网下去,大小鱼全死光,没捞起来的也死在了湖底,少数存活下来的,性腺发育也受损,丧失繁殖能力,在高压电流下,虾、贝壳、藻、浮游生物也大量死亡,整个水域的生态链被严重破坏。

鄱阳湖曾一度泛滥“迷魂阵”,鱼一旦游进去,就踏上了不归路,这种捕捞工具严重危害了鱼类的生存。

炸鱼、毒鱼,高密度渔网、机帆船大型连网等非法捕捞毁灭性破坏鄱阳湖和长江流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鄱阳湖再也伤不起。

痛点二.鄱阳湖喊“渴”。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鄱阳湖区平均气温升高,造成蒸腾量急剧增多,上游来水量减少,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发生,干旱等现象愈演愈烈;人为活动如过垦、过伐、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入湖。垫高湖床,湖盆总体变浅;湖区的水库、水坝等水利工程在发挥出调节水资源、调蓄洪水、增长经济等方面发挥出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鄱阳湖湖泊面积;非法渔猎,采用挖堤排水、围湖造堰等干扰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平衡,过早、过快降低了湖区水位;掠夺性非法采砂行为拓宽拓深了通江水道,造成湖水过多下泻入江,同时造成湖水向地下渗透。

鄱阳湖的2019年9月9日20时,鄱阳湖湖口站水位跌至11.99米,较9月6日9时12.99米,下降1米,为今年首次跌破12米,并仍呈下降趋势,标志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据了解,今年鄱阳湖出现12米低水位时间较往年大幅提前,比2018年出现时间提前8天,比2017年提前了65天。据气象部门预测,下一阶段江西降雨仍然偏少,长江和鄱阳湖水位将持续走低。通江水体面积减少了2214平方公里,容积减少了110.6亿立方米。

鄱阳湖枯水时成了草原。

痛点三。非法吸螺。螺蛳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质净化、污染降解、水体凋节、环境优化都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螺蛳不仅是鱼儿的饲料,也是候鸟们的美食。过度捕捞螺蛳,不仅会影响鱼类的繁殖生存,搅乱鱼产卵繁殖场所,同时也严重破坏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据有关部门推算,我省约有800余艘渔船下鄱阳湖捕捞螺蛳,捕捞的螺蛳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用于净化水质和水产养殖。

受利益的驱动,有人竟然采用吸螺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机器大肆捕捞螺蛳,一艘船一天能吸一两吨的螺蛳。

鄱阳县莲湖乡朱家村的老渔民朱洲超看着湖面上来来往往的吸螺船,眼里充满着焦虑。他说:“这样搞下去,我们渔民将无鱼可打了。”

长时间大范围巨量捕捞螺蛳,给鄱阳湖的水生物食物链造成巨大破坏,这种疯狂捕捞螺蛳的状况不尽快扭转,要不了多长时问,有关部门和志愿者每年向湖区投放的不仅仅是鱼苗了,到那时,“一湖清水”将成为一种奢望。

鄱阳湖自我净化功能被衰退。

痛点四.掠夺性采砂。“一艘‘吸砂王能打IO米深的洞,能吸200-1000吨砂石,一天至少能打七八个洞。鄱阳湖采砂船数量一度高达450艘,一年的采砂量甚至达到鄱阳湖20年沉砂量,连续10多年高强度采砂使其200余年的沉砂量采挖殆尽。有关专家在不停地呼吁,如不能有效遏制非法采砂和滥采乱挖行为,斩断采砂背后的暴利链条,鄱阳湖生态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挖砂船一般先要掀掉鄱阳湖水底一層肥沃的淤泥,再挖掘露出的砂石。这层肥沃的淤泥正是水底微生物包括鱼类主要饵料的繁殖场所,挖砂加重了鄱阳湖水底的“沙漠化”。

采砂对鱼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影响,吸砂王把整个河床都破坏了,微生物中的螺蛳、小蚌这些鱼类的美味全被吸干净。加之这个场所遭到破坏,鱼类根本没地方产卵。

“采砂对江豚栖息地的破坏是很难恢复的。第一改变水环境,影响江豚繁殖和栖息;第二会把湖水变浑浊,有污染;第三会有很多船只来,影响江豚活动。”2014年12月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江豚项目负责人张新桥曾说道。

鄱阳湖千疮百孔。

“洗脚”上岸,开启新生活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依法注销涉及禁捕水域的渔业捕捞证,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清船”“清江”“清湖”。同时,科学有序回收船网工具,制定出台禁捕退捕绩效考核机制,对目标任务完成、渔民转产就业、再就业培训、社保政策落实、禁捕水域执法及奖补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推动各地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全省按照渔民填表登记、村组评估评议、县乡审查核实等程序,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力量,联合公安、人社等部门,逐村逐户深入调查,详细了解渔民身份户籍、家庭人口、渔船网具、土地资料、医保社保、就业需求等情况,确保了在2019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退捕渔民的建档立卡工作,全部落实对禁渔退捕渔民的保障制度。

“船有千条缝,挣钱不够用。”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乡渔民陈华随口说出的谚语道出了现如今的水生资源现实,“即使政府不施行十年禁渔期,靠打渔养家糊口都很难了,因为没鱼可捕,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打到的鱼都不够油钱,我都不敢开动机帆船,只能用桨船打鱼。我是真心拥护政府的禁渔令,政府给我们建档立卡发补贴,还帮助我们再就业,以后我就在家门口搞鄱阳湖旅游,接待四面八方的游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变为生动实践。

“洗脚上岸、转产转业”,南矶山乡引导渔民转产发展鄱阳湖旅游,利用丰富的“候鸟”资源、芦苇荡等旅游资源,扶持渔民发展特色养殖和餐饮娱乐旅游服务等替代产业,“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芦,冬看鸟”,昔日的孤岛,游客如织,生态旅游欣欣向荣,渔民摇身一变成了快乐的“鸟导”“湖导”,如今全乡农家乐已达60多家。

观念一变天地宽。上饶市余干县康山乡大山村45岁的渔民袁发亮已成为鄱阳湖畔一家农家乐的老板。“鱼越来越少,打鱼越来越难,2020年就要全面禁渔了,我就寻思着要干点别的。”袁发亮说,正好赶上当地打造忠义文化园景区,他就在景区租了间店面开农家乐。2019年国庆节农家乐开业,没想到短短7天,毛收入就达三四万元。

都昌县鄱阳湖中心腹地,因鄱阳湖而建,因鄱阳湖而兴,“五水三山分半田”是都昌的最真实写照,历来是特色明显的滨湖大县。张志远,1960年出生,祖上是都昌县世代渔民,从出生就在渔船上,是远近有名的捕鱼能手,儿女们都上岸居住了,他习惯吃住在自己的渔船上,和其他传统渔民一样,视水为田,除了开船、放网、收网和了解各类鱼的习性外,没有其他技能,一辈子离不开水。面对国家禁渔大政方针,张志远迷茫过,“开始时我是抵触,其实现在国家不禁渔,也很难打到鱼,湖里的鱼越来越少,一年到头最多也是图个温饱,我一生离不开水,也就是懂个鱼性,我已经和几个老伙伴租赁了200亩水面搞水产养殖,政府给了我们补贴,还有低息贷款,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比现在好”他非常自信地说到。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的转变。江西湖口县位于鄱阳湖与长江干流的交汇处,拥有24公里长江岸线,那里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如今他们放下渔网,昔日捕鱼人成为了江豚守护者,彻底告别渔业生产,退出捕捞,把自己由江豚的争食者变为了江豚的守护者。

为什么禁渔期长达十年?实际上,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自2003年以来,长江就已经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但每年7月1日开捕,疯狂的捕捞就将三个月的成果消耗殆尽,许多鱼刚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四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得以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即将落实的“十年禁渔”政策,给长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年禁渔令,是扭转长江及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有力举措。在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更是对生存环境的教赎;十年禁渔,如其说是未来的举措,不如说是纠正过往,还清欠账;十年禁渔,让鄙阳湖得以喘息,让长江得以喘息,是对长江沿岸的人民负责,也是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

随着禁捕的实施,从鄱阳湖到长江,一大批渔民“洗脚上岸”。有的渔民已经率先转产转业,从“卖鱼”到“卖景”,从“上岸”到“上班”,从“打鱼”到“护渔”,开启了美丽新生活。

期待十年之后,鄱阳湖水清鱼欢生态美;禁渔十年,还鄱阳湖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江豚鄱阳湖螺蛳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螺蛳粉
江豚“归来”
摸螺蛳
吸螺蛳有学问
螺蛳味鲜美,吃前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