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管功能及直肠功能的影响
2020-10-26杨婧铭王少霞王志霞
杨婧铭 王少霞 王志霞
中低位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齿状线以上的肿瘤切除时考虑行保肛手术。但保肛手术方式易导致术后引起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1]。针对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后的患者均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以加强盆底肌肉力量,达到改善肛管肌直肠功能的作用[2]。但此种方式仅根据患者的主观意识进行锻炼,并未客观评价其锻炼是否到位。因此,本研究探讨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管功能及直肠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6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3],且判断手术可以对肛门进行保留,手术后 3个月仍有排便功能异常的患者;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排除标准:病情恶化死亡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其他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痔疮、肛裂等:依从性差的患者:无法经消化道进食患者:中途脱落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0~76岁,平均(61.26±10.05)岁;平均BMI(22.86±2.03)kg/m2,手术后存在肠造口9例;其中,鳞癌21例,腺癌8例,鳞腺癌3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0~75岁,平均(61.31±10.05)岁;平均BMI(22.85±2.03)kg/m2,手术后存在肠造口10例;其中,鳞癌20例,腺癌8例,鳞腺癌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获得患者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 患者取舒适的体位,用力收紧盆底肌肉,保持10s。然后放松,再收紧,此动作反复进行。从术前开始,术后1周因手术的影响可暂停1周。1周后继续此动作,直至术后16周。检测患者盆底肌是否锻炼到位,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护士戴手套,涂抹石蜡油,插入肛门,动作要轻柔,嘱患者收缩盆底肌肉,如护士手指感受到紧缩感,表明锻炼方式正确。出院后2周一次进行随访以督促患者锻炼。
1.2.2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 生物反馈训练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的方法,利用固态肛门直肠高分辨率测压设备进行操作,将电极粘贴腹前斜肌体表,然后将纵行的肛管电极一端插入肛门置于肛门内下端直肠,电流回路构成后,连接生物反馈仪。观察患者收缩肛门时肌电信号变化的波形及压力曲线。尽量使患者压力曲线与正常人接近。护士根据波形为患者选择生物反馈课程,指导患者识别肌电图信号,并且进行缩肛、排便、放松等动作。根据拟定的方案,患者不断的重复锻炼。锻炼频率为1周3次,每次20min,4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在间歇期进行盆底肌功能的锻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肛管功能及直肠功能,术后3个月及术后9个月前切除综合征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排便及生活质量评分。肛管功能指标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功能指标包括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顺应性、直肠静息压。排便评分:根据徐忠法等[4]制定的5项原则,每一项10分,根据症状的轻重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排便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5]进行评分。对患者精神状态、活力、总体健康进行评价,每项2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肛管功能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肛管功能的比较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直肠功能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直肠功能的比较
2.3 两组术后3个月、9个月前切除综合征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3个月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37.5%(12/32),对照组40.62%(13/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05);术后9个月,观察组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9.37%(3/32)低于对照组31.25%(1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5)。
2.4 两组术后3个月排便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术后3个月排便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3 讨论
直肠癌是指发生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高[6]。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根治手段,保肛手术是目前选择应用的手术方式[7],但由于手术对肛门周围神经及肌肉组织的影响,患者术后易发生肛管及直肠功能的改变,导致术后发生前切除综合征,影响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8]。临床上针对于此类问题解决方案是通过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以改善直肠及肛管功能,但术后出现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仍高。生物反馈训练是在盆底肌肉电刺激作用下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通过反馈仪进行反馈,指导患者进行标准化的盆底肌肉锻炼。
生物反馈训练是使用直肠探头及反馈仪监测直肠肛门的肌肉收缩力,将视觉信号通过治疗仪进行反馈,使患者有意识的加强盆底肌肉锻炼,指导患者完成正确的盆底肌肉的活动[9]。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是评价肛管功能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表明肛管功能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肛管功能。可能原因是在直肠的电极刺激肛门周围的肌肉纤维加强收缩,增加线粒体的数目,从而提升肌肉纤维的能量代谢,加强收缩的力度,增加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最大收缩时间,肛管静息压与肛门肌肉收缩的力量有关,肛管周围肌肉的收缩力量增强进一步提升肛管静息压。
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顺应性、直肠静息压是评价直肠功能的指标,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顺应性数值越大,直肠静息压越小,表明直肠功能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个月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直肠静息压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直肠功能。可能原因是生物反馈训练加强肛管周围肌肉的收缩进而提升肛管的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时间,直肠周围肌肉相对舒张,从而减轻直肠静息压,直肠周围的肌肉舒张可以减少肌肉阻力而增加顺应性及最大耐受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个月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观察组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对于患者前切除综合征发生影响不大,可以减少术后9个月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可能原因是生物反馈训练加强直肠及肛管周围肌肉需要长期的锻炼,前切除综合征发生不仅与直肠及肛管的功能有关,还与盆底其他结构有关。盆底结构的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生物反馈训练早期对于改善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不明显,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盆底肌肉得到规范化的锻炼,减少了前切除综合征发生[10]。
生活质量及术后排便质量均是间接反映患者直肠功能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表明患者直肠及肛管功能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排便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及排便质量。可能原因是在生物反馈仪训练中,加强盆底肌规范化的锻炼,在长期的刺激中,肌肉收缩力度明显增高,可以增强对肛周肌肉对排便的控制,从而提高其排便质量及生活质量[11]。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功能及直肠功能,减少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在提高患者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