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培养基培养紫陀螺菌菌丝的观察比较
2020-10-25谭爱华刘发志李方桥
谭爱华 刘发志 李方桥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紫陀螺菌(Gomphus purpuraceus)是夏秋季生长在阔叶混交林地的一种外生菌根菌,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陀螺菌科(Gomphaceae)、陀螺菌属(Gomphus)[1]。1999年7 月,笔者首次在三峡地区西陵峡河谷区发现紫陀螺菌[2],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认为紫陀螺菌鲜菇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干制后香味独特,且易保鲜,易贮运,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2]。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紫陀螺菌,笔者在对紫陀螺菌生态[3]、菌种分离研究[4-5]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培养基筛选试验[6]。现将紫陀螺菌在8种供试平板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特性及培养基初步筛选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紫陀螺菌菌种为笔者从采自三峡地区西陵峡河谷区针阔叶林地的新鲜子实体分离得到。
1.2 供试培养基
1.2.1 基础培养基
配方①: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 3 g,硫酸镁 1.5 g,琼脂 20 g,加纯净水1 000 mL,pH5.5 左右。此配方由前期试验筛选所得。
配方②:豆粕9 g,麸皮6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5 g,蛋白胨3 g,琼脂20 g,加纯净水1 000 mL,pH5.5 左右。此配方也由前期试验筛选所得。
配方③(即CYM 培养基):葡萄糖20 g,硫酸镁0.5 g,磷酸氢二钾1 g,磷酸二氢钾0.46 g,蛋白胨2 g,酵母浸膏2 g,琼脂18 g,加蒸馏水1 000 mL,pH 5.5左右。此配方为种用培养基。
1.2.2 供试培养基配方
配方1:配方①+医用复合VB0.025 g;配方2:配方①+蛋白胨2 g;配方3:配方①+医用复合VB 0.025 g+蛋白胨2 g;配方4:配方①+酵母粉2 g;配方5:配方①+分析纯VB10.025 g;配方6:配方①+纤维素酶0.02 g+木质素酶0.02 g;配方7:配方②+分析纯VB11 g;配方8:配方②+分析纯VB11 g+纤维素酶0.02 g+木质素酶0.02 g。
1.3 试验方法
1.3.1 平板培养基的制作
将配制好的各种供试培养基分别装入9 cm 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装18 mL。每一种培养基作为一种处理,每一处理重复5 次。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报纸包扎好水平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21 ℃灭菌30 min,冷却后备用。
1.3.2 接种与培养
将供试的紫陀螺菌菌种接种于CYM 平板培养基[6]中培养50 d 后,用已灭菌的直径为4 mm 的金属打孔器沿菌落边缘依次打孔取菌种,用接种针挑起菌种块分别接种于各供试平板培养基表面中央,培养皿边缘用封口膜封好后,置于23 ℃的恒温培养箱内避光培养。
1.3.3 菌丝体生长速度的测定与分析
将坐标纸裁成窄条,贴于培养皿底部,划定测定起点,分别在接种后第10天、第20天、第30天、第40 天划测定终点,测量起止点间菌丝体长度,计算每一处理5 次重复的平均值,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观察记录各培养基中紫陀螺菌菌丝体的生长状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培养基上紫陀螺菌菌丝的生长速度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紫陀螺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
由表1 可见,紫陀螺菌菌丝在8 种供试培养基中培养40 d 的平均生长速度顺序为配方2>配方4>配方8>配方3>配方7>配方5>配方6>配方1。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配方2 培养基与配方1、配方6 培养基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有显著差异,而配方4、配方3、配方8、配方7、配方5、配方6、配方1 之间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均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培养时段紫陀螺菌菌丝的生长速度
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紫陀螺菌菌丝在不同培养时段的生长速度
由表2 可知,紫陀螺菌菌丝在8 种供试培养基中均呈现出相同的生长规律。即接种后1~10 d 内长速(平均,下同)较慢,11~30 d 长速较快,其间21~30 d 长速最快,30 d 以后长速变慢。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紫陀螺菌菌丝在接种后1~10 d 与31~40 d 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在接种后11~20 d 与21~30 d 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但接种后11~20 d与 21~30 d 的生长速度与接种后 1~10 d 与 31~40 d的生长速度有显著差异。
2.3 供试培养基上紫陀螺菌菌丝的长势
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供试培养基上紫陀螺菌菌丝的长势
由表3 可见,紫陀螺菌在配方7、8 培养基上菌落圆正、有放射状沟纹,菌丝洁白、致密、生长势强。而在配方1~6 培养基上菌落放射状沟纹或有或无,菌丝颜色、密度及生长势均不及上述两种培养基,其中,在添加酵母粉的配方4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势最弱。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8 种供试培养基上紫陀螺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明显高于之前笔者的试验结果,配方2 效果尤其明显[6]。基础培养基添加医用复合VB、分析纯VB1、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对紫陀螺菌菌丝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而添加2 g 蛋白胨的配方2培养基和添加2 g酵母粉的配方4培养基菌丝长速较快,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配方2培养基上菌丝长势明显强于配方4培养基。在供试培养基上的紫陀螺菌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有差异,但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紫陀螺菌菌种在接种后11~30 d转接为宜。
综合紫陀螺菌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8 种供试培养基中最佳培养基为配方2 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蛋白胨 2 g,琼脂 20 g,加纯净水 1 000 mL,pH 5.5左右)。
今后可进一步探索紫陀螺菌的营养机制,在配方2培养基的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筛选和优化培养基配方,同时探索紫陀螺菌的培养条件及菌种生产工艺,为优质珍稀紫陀螺菌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