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BC分析法的2018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药品使用情况分析Δ
2020-10-24谢焕章乔建峰王炜辰郑时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50004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福建福州5008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福州50004
章 靓,谢焕章,江 川,乔建峰,王炜辰,郑时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药学部,福建 福州50004; .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福建 福州 5008;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 福州50004)
随着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已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第1位,心血管病死亡病例数占居民疾病死亡病例数的构成比高达40%及以上[1-2]。在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药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心血管病大部分发生于老年患者,受年龄、病史、罹患疾病数及并发症等因素影响,通常联合用药品种数较多,甚至多达二十种,潜在不恰当用药风险较大,因此,需要进行重点关注与监控[3]。ABC法是由意大利社会学家、数理经济学家维尔雷多·巴雷托·巴雷特于1879年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为分清主次,即在一个事物中根据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序,并从中挖掘出在数量上占少数但对全局起关键决定作用的因素以及在数量上占多数但对事物影响较小的次要因素[4]。本研究采用ABC法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心血管内科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将药物分为A、B、C三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以A类药物为重点进行研究,以期为提升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8年我院心血管内科所有使用药品的相关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用药数量及销售金额等。
1.2 方法
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ABC分析法对药品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详细步骤如下:(1)列出2018年全年所有使用的药物及各种药品的单价和年消耗总量。(2)计算所有药品的销售金额,全部药品的销售金额之和作为药品总销售金额。(3)计算各种药品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百分比,并依次排序(由高至低)。(4)计算累计百分比,从销售金额最高的药品开始,依次计算累计百分比,即当前药物的百分比与上一个药物的累计百分比的和。(5)将药物分为A、B、C三类:C类,累计百分比>90%~100%,品种数占总品种数比例为60%~80%;B类,累计百分比>80%~90%,品种数占总品种数的比例为10%~20%;A类,累计百分比>70%~80%,品种数占总品种数的比例为10%~20%。(6)计算数量构成比、销售金额构成比、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和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统计上述指标的累计构成比。数量构成比=单一药品消耗数量/药品总消耗数量;销售金额构成比=单一药品消耗金额/总金额;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g)/该药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DDD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及药品说明书确定;DDC=该药年销售金额(元)/该药的DDDs。
2 结果
2018年我院心血管内科共使用药品660种,其中A类药物55种(占8.33%),其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79.71%;B类药物43种(占6.52%),其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10.20%;C类药物562种(占85.15%),其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10.09%,见表1。根据药物学分类,对55个属于A类药物的药品进行销售金额和种类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其主要归属于心血管系统用药、中成药和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其中,口服制剂有40个(占72.73%),注射剂14个(占25.45%),见表3;DDDs排序居前列的药品主要属于调节血脂药、抗高血压药和抗血小板药,见表4。
表1 2018年我院心血管内科A、B和C类药物使用情况Tab 1 Application of class A, B and C drugs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 our hospital in 2018
表2 A类药物中不同类别药物使用情况Tab 2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rugs in class A drugs
表3 A类药物中不同给药途径药物使用情况Tab 3 Application of drugs by different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 class A drugs
表4 A类药物中DDDs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Tab 4 Top 10 drugs ranked by DDDs in class A drugs
3 讨论
基于ABC分析法的核心思想“一般的多数,关键的少数”,理清次要和主要、一般和重点,可将复杂的事物划分为简单的类别,突显重点。目前,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药品使用分析领域。如陈晟等[5]通过ABC-VEN矩阵分析法对医院2016—2017年使用的所有药品的品种、销售金额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类药物品种数构成比为6%,销售金额构成比却>70%,N类药物品种数构成比约为20%,销售金额构成比为40%,从而明确医院需要重点监控的药物种类为血液制品、某些中成药及灌注液类药品。余晓玲[6]通过ABC分析法调查医院2016年药品使用整体情况,全院合计九百余种药品,其中A类药物有100种,进一步分析发现中药注射剂使用量大且品种过于集中,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卢宏丽等[7]通过PQ和ABC分类法结合医嘱点评情况对免疫增强剂的合理使用进行分析,为医院更好地进行免疫增强剂的分类管理提供了参考。张新茹等[8]调查了医院2015年药品使用情况,采用ABC分析法统计发现,A类药物品种数>230种,其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75%;进一步对该类药物分析发现,抗菌药物、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使用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应采取干预措施。宋立娟等[9]基于ABC分析法发现,军队门诊部使用的A类药物集中于心血管系统用药和中成药,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使用基本合理;中成药的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集中体现在辅助用药方面,统计分析发现该类药物的销售金额累计百分比>75%,用药量大又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该类药物应作为重点监控的领域。除此之外,ABC分析法在药品采购、药库等方面也有许多的运用[10-14]。
由表1可见,2018年我院心血管内科使用的药物品种数合计660种,用药品种较多,这与心血管内科老年及超高龄患者占多数有关。由于老年患者的病情较复杂,且常合并多种疾病,故导致所用药物品种数多。据门诊处方显示,老年患者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约为6~9种,最多者使用20余种;另一方面,药品之间价格差异大,心血管疾病主要治疗药物又相对集中且用量较大,由此造成了较少数品种的销售金额占了药品总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
从表2可见,我院心血管内科使用的A类药物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系统用药、中成药、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抗菌药物、呼吸系统用药和内分泌系统用药等,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和中成药的品种数构成比最大。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讲究标本兼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中成药,具有多靶点、疗效确切和便于服用等优势,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中成药制剂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滴丸、气雾剂和膜剂等新剂型,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例如,霍礼超等[15]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PumMed和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搜集了1 824例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了麝香保心丸、芪参益气滴丸、通心络胶囊和复方丹参滴丸等4种较常用的中成药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经网状Meta分析发现,不同中成药辅助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和通心络胶囊能明显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联合中成药辅助治疗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在降低脑钠肽水平方面,联合中成药辅助治疗与单纯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效果相当。目前,采用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到临床青睐。袁学文等[16]统计分析了2017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门急诊处方,有八千余张处方为西药与中成药联合应用,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患者的年龄为32~91岁,>65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且使用3~5种药物的比例最高,使用频次较高的中成药为复方丹参片、银杏叶滴丸等。我院也日益重视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在中药注射剂方面,仅参麦注射液1个品种进入A类药物,这可能与2017年我院实行了新一轮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及加强辅助治疗药品管理有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在不良反应统计报告中常居前列,促使临床医师谨慎使用中药注射剂。
由表3可见,我院心血管内科使用的55种A类药物中,口服药品40种(占72.73%),注射剂14种(占25.45%),给药途径符合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的发病特点。鉴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征,口服药品的DDC较低,是医师为患者选择该类药品的原因[17-18]。
由表4可见,我院心血管内科使用的A类药物中,DDDs排序居前列的分别为调节血脂药、抗高血压药及抗血小板药,与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的疾病特点相符。DDDs最高的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的DDDs排序居第5位,说明他汀类药物中上述2个品种的使用量较大。抗高血压药中,硝苯地平控释片、氯沙坦钾片最为常用。由此可见,我院抗高血压药、调节血脂药的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相关指南的用药原则。抗血小板药中,氯吡格雷的DDDs最高,表明其最常使用,可能是基于阿司匹林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更常见,我院临床医师倾向使用氯吡格雷。但根据指南及DDC(DDC由低至高: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为了确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对于非胃肠道出血的高危人群,仍建议医师优先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
综上所述,根据ABC分析结果,2018年我院心血管内科用药结构基本合理,A类药物虽不多,但其销售金额最高,该类药物的利用和管理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DDDs排序未居前几位但DDC较高的药品。虽然ABC法以药品销售金额为依据,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与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但是通过该方法,能简便反映临床科室用药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