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揿针结合药物治疗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0-10-24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石新医院523600蔡香茹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石新医院(523600)蔡香茹
失眠又称为睡眠障碍,患者表现为睡眠深度过浅、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及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失眠症多呈慢性化病程,约50%的失眠症病程持续时间≥10年,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慢性失眠症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时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且在长期镇静安眠药物的使用下易形成生理性药物依赖,严重者甚至影响其日间功能,出现认知功能受损、反应迟钝等现象[1]。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症是由于阳不入阴所引发,以不易入睡为主要特征的病症,耳穴贴压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神、宁心通络的功效。基于此,本研究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给予耳穴揿针联合药物治疗,旨在探究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东莞市樟木头石新医院诊断为慢性失眠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68±2.5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96±0.82)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17±2.0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02±0.73)年。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疾病相关诊断标准,患者主诉夜间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入睡时间或夜间醒后再次入睡时间>30min;②年龄18~65岁,具备较好的认知功能;③睡眠紊乱每周发生次数>3次,且持续时间>6个月;④失眠症状已影响日间功能。排除标准:①外耳道皮肤破损;②存在精神疾病;③认知功能及视听能力障碍,无法配合治疗;④参与本研究前已规律服用安眠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附表1 两组睡眠质量总评分比较(分,±s)
附表1 两组睡眠质量总评分比较(分,±s)
?
附表2 两组症状改善总评分比较(分,±s)
附表2 两组症状改善总评分比较(分,±s)
?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贵州大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272),1mg/片,1片/次,于临睡前口服,每隔1d服用1次,连续服用30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耳穴揿针治疗,于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方法,增加治疗认知度。以皮质下、神门、心为主穴,并以肾、脾、垂前及交感等为辅穴,采用单侧取穴的方式,使用直径为0.2mm,长度为0.6mm的一次性揿针按压粘贴于各穴位上,对各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直至耳部发红,同时指导患者在留针期间每日按压埋针穴位3~4次,1min/次,按压间隔时间为4h,叮嘱患者于每日睡前30min按压1次,注意按压力度及时间以出现酸胀感为度。
1.3 观察指标 ①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8周时及第12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包括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睡眠时间共七个因子,采用0~3分评分法,满分21分,睡眠质量越差,总评分越高;反之,越低[3]。②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敌对、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共九个因子,采用0~4分评分法,症状越严重,总评分越高;反之,越低[4]。
1.4 统计学分析 把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录入电脑,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 两组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第1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睡眠质量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治疗前症状改善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改善总评分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西医治疗失眠症主要采用镇静催眠类药物,长时间服用易产生依赖性,仅可改善患者短期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病因。艾司唑仑片是治疗失眠症的主要药物,其药物成分中含有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类药物可增加细胞膜对CL-通透性,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效应。但患者长时间服用易产生运动不协调、认知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失眠症状将出现反复,不利于疾病恢复[5]。祖国医学将失眠症归结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脾、肾、肝、胆、胃等脏器存在密切关系,《素问·病能论篇》记载:“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由此可见,该病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相关,导致神不安舍、神明被扰。本研究采用耳穴揿针的方式给予患者治疗,揿针为新型皮内针,通过长时间刺激各腧穴及皮肤部位可达到调节脏腑功能、通气行血、调和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与传统贴压法治疗相比,耳穴揿针治疗可深入皮下,确保持久疗效,且揿针未及组织深层,不会伤及神经根及各大血管,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总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评分均较低,表明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结合耳穴揿针治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中医认为十二经脉间接或直接上达于耳,而耳与五脏六腑间存在密切关系,耳穴处方中交感、皮质下、神门等穴位具有宁心通络、镇静安神之效;心、脾、肾可调节各脏腑间功能,起到益气养血、宁心安神、补肾填精的作用;垂前为睡眠调节中枢的对应刺激点,通过传出及传入的神经信号调节睡眠。在诸穴联合作用下,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睡眠状态[6]。
综上所述,慢性失眠症患者给予耳穴揿针结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失眠症状,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