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术后颅内压及GOS评分的影响
2020-10-24郑州大学附属南阳中心医院473000刘海玉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中心医院(473000)刘海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9月我院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83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n=41)和实验组(n=42)。实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6岁,平均(48.01±12.78)岁;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1~77岁,平均(49.24±11.48)岁。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患者知晓并签订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镇静、头高脚低位(20°~30°)、过度换气,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连接机械通气,保证血氧饱和度≥95%。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包含亚低温、苯巴比妥疗法、控制血糖、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实验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施行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全麻,平卧位,垫高头部,约15°~30°,顺冠状缝画线,自翼点至颧弓上耳屏前作一切口,长度约1cm,根据患者病情确定骨窗大小,一般为12cm×18cm,保留颞部正中线骨岛,避开额窦,取下整块骨瓣,打开额颞极和血肿部位硬脑膜,保证血肿及非重要功能区脑组织膨出;随后过矢状窦切开骨膜及硬脑膜,翻转硬脑膜,保证颞叶底部、颞极、外侧裂、额叶前中部充分显现,结扎矢状窦,离断大脑镰,打开侧裂池蛛网膜,吸引脑脊液,清除颅内血肿及挫裂伤坏死脑组织,上述操作完成后,于硬脑膜切口覆盖自体骨膜,减张缝合,留置引流管,闭合切口。术后两组持续监测颅内压,给予降颅压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两组颅内压。②治疗后3个月随访两组格拉斯哥结局(GOS)评分。包含Ⅴ级、Ⅳ级、Ⅲ级、Ⅱ级、Ⅰ级。预后良好率=(Ⅳ级+Ⅴ级)/各组例数×100%。
2 结果
2.1 颅内压 治疗后两组颅内压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附表。
2.2 预后 术后3个月随访,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63.41%(P<0.05)。
附表 两组患者颅内压情况比较(±s,mmHg)
附表 两组患者颅内压情况比较(±s,mmHg)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实验组 42 33.98±0.52 24.05±2.18 28.714 0.000对照组 41 34.01±0.59 28.55±3.34 8.998 0.000 t 0.245 7.285 P 0.806 0.000
3 讨论
根据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在保守治疗1h内颅内压仍超出20mmHg,且时间>20min,需立即施行手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是本病常用治疗手段,但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无法顾及两侧颅腔压力差,极易诱发急性脑膨出,加以术后中线移位明显,大大增加了脑干受压风险[1]。本研究将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用于42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与徐春林等[2]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可能机制为:术中切除双额整块骨瓣,且中线处不保留骨桥,能使减压更充分;结扎矢状窦,剪开大脑镰,能充分减压,预防两侧脑组织压力差引起的镰下疝;采用“十”字剪开硬脑膜,剪开大小接近骨窗,能达到更好的减压效果。同时,本研究还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进一步证实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在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有效性。此外,笔者总结了以下手术要点:①硬脑膜减张缝合时,尽量选取人工硬脑膜或自体骨膜,确保缝合严密,以免引起皮下积液、脑脊液外漏等并发症;②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不宜应用于局限性脑肿胀或单侧脑肿胀患者。
综上所述,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施行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有助于控制颅内压,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