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美食从食器说起
2020-10-23钱果果
钱果果
饮食器具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忽视的存在。食器,不仅是大家所熟知的锅碗瓢盆,还可以作为物质载体来体现造型艺术、工艺制作、风俗习惯等。食器的多种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在餐饮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文明习俗和文化积累。
从食器看文化
食器文化是一种在饮食习惯、传统及礼俗等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说到最具有中国风格的食器,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筷子。
古时,筷子被称为“箸”。其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是一种艺术品。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艺术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和勺子、叉子等食器相比,筷子虽说显得有些简单朴素,但使用技艺却要求最高。
在中国人的眼里,食礼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事情,筷子的礼节也有很多讲究。比如,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除了吉祥之意,筷子的使用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如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将筷子插在饭头上、将筷子颠倒使用等。
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表示:“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简单、平凡的筷子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方面的丰富内涵。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日渐式微,亟待加以研究、保护和弘扬。”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吃,酒文化也不得不提,其中,盛酒用的器具自然也尤为重要。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喝酒时对酒器的材质和样式提出了诸多要求,酒壶、酒杯、酒盏、酒碗……酒器的多种多样,演绎着中国多样的酒文化。而酒器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息息相关,从器具的外貌和材质上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
在古代,经济发展缓慢,酒器主要采用天然的原料,并不是特别制作的,葫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后来随着酿酒业发展,出现了青铜制酒器、玉制酒器以及不锈钢酒器等。酒器的类型繁多,样式也多种多样,有花鸟鱼虫也有山水人物,形状各异。这些酒器让人们在饮酒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对中国的独特饮酒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不仅筷子或酒器,透过食器看中国的饮食文化,各种各样的锅碗瓢盆都可以探之一二。从这些食器中也不难看出,餐具的发展史实质上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好的例证。食器文化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状况,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特质和精神追求。
食器中的匠人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第三季讲述了厨房器具这一平时在美食类节目里不太被提起的素材。节目中,以器物开篇,外延为审美及精神层面,味道和美食与礼仪、文明紧紧关联。节目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到这些美食的器具之上,将其独立成篇,讲述了刀、盘、锅等器具创造美食、盛放美食、储存美食的故事,告诉观众,食物不仅仅是食物,食物关于器,器关于人,彼此息息相关。
节目中的章丘铁锅,让人认识到,匠人对于食器,不仅仅在于手艺,还有心意。
章丘铁锅,除去铁锅本身的品质外,人们更看重的是铁锅背后所呈现的中国匠心。节目从叮当作响、枯燥乏味的敲打声开始,铁匠们在燃烧的火苗中,一锤锤地将铁锻打中定型。
打铁锅时,冷锻尤为重要。这道工序极其讲究功夫,也考验匠人的耐力和耐心。铁锅传统手艺人王立芳说,“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再累也要把锅面打足上万下,直到锅面能看清人脸,才算合格。
或许在众多人看来,这样日复一日、枯燥地锤打锻造,不免有些疲惫。但匠人们平静于自已的世界,在千锤百打间磨练着自已的技术,用匠人精神来制造这食器,感知着铁锅。
章丘铁锅的故事,告诉人们手工制品与工业化生产不同,有着自己的温暖与心意、匠心与坚持,这也是手工制品自身所独有的附加价值。
美味的产生,从来离不开专业的食器。
但有时候,食器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器具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陌生是因为相较于美食,器具太过于普通与平凡,常常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对于食器已经不再那么重视,有时觉得不过是个盛放的物件罢了,但仍有人愿意去感受传承,感受情怀。
手工之物虽各有不同,然而匠人之心却惺惺相惜。
匠心精神既是尊重传统,也是专注创新。像章丘铁锅的师傅们一样的匠人,仍旧坚持着初心,用心制造食器。尽管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工业化的加速,让传统手工艺逐渐减少,但是“工匠的心”却一直都在。这种匠心传承至今,也让食器有了不一样的美。
食器之美
美食的诞生,总是与各式各样的器具息息相关。中国人对于食器,不仅仅追求实用,还讲究精美。
早在《韩非子·十过》里就有记载:“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足见夏、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注重食器的纹饰雕镂了。至于清代,更有袁枚《随园食单·器具须知》的“美食不如美器”之说。
中国文化善于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并且以自然界的美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中国饮食器具也是如此。食器设计发展到了今天,已成为一门艺术。在很多设计中都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其中不乏由人与自然合一思想所产生的艺术表现。从古代开始,饮食器具的造型在美观实用的同时,还按照自然界中鸟兽虫鱼的形态来设计器物的立体形状,甚至可以说,每一件饮食器具几乎都是精湛的工艺美术品。
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了仰韶文化时的鹰鼎,其形状像鹰,构思巧妙,栩栩如生。鹰鼎虽然形体不大,但采用写实的手法进行雕塑创作,造型协调、体态浑厚。从这件文物便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食器,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饮食器具的艺术审美价值,即使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仍为人们所追求。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用最好的食材烹饪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挥着独特的智慧和审美意识。
唐宋以后,一般百姓大多用陶器和竹木器,而上层官僚豪富除使用金、银、铜、玉、象牙等珍贵质料的饮食器外,瓷器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器物。利用书法、绘画等,将自然界的花鸟虫鱼,装点在瓷质饮食器具上。时至今日,我们所用的食器,哪怕是普普通通的碗、盘,也都有着类似装饰。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饮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从最初茹毛饮血的原始文化,沉淀到美食美器相映成趣的讲究,食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载体,更上升到文化艺术的美学层面。
中国人在创造不同的食材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器具,美器与美食相搭配,可以把食物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为了衬托食物的美,不同的食物由不同的食器来盛装,好的食器不仅要与美食相搭配,还要与空间相融合,让享受美食的人,也能感受到更加多样的体验。
不论是青铜、瓷器、木器或是竹器,都使得食物更添风味。大到制作美食的锅,又或是小小的碗碟,食器可以说是能够包容万物的器物了。食因器而增色,器因食而生动。
人们的口味、習惯、喜好,都能投射在食器的变化之中,将食物衬托得有色有香。一道堪称完美的料理总是离不开那些恰到好处的食器搭配,食器为食物而造、食物为食器而生,两者的相遇才有了如今舌尖上的饮食文化。
好的食器就像好的食物,沉默不语却诠释着色、香、味的欢愉:看见精美,嗅到香味,潜入味蕾。不同材质的食器有着不同的情感传递,而我们所能窥见的还有匠人们凝聚在作品中的不凡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