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部湾人家》的主流叙事创新
2020-10-23苏黄菲菲
好的献礼剧既是展现国家民族风貌的精神相册,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可以说,一部制作精良的献礼剧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成就的经济社会发展编年史。这样一来,对献礼剧而言,一个国家和民族,每逢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的剧本书写、精神刻画、画面呈现,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更是一个艺术命题。如何避免剧本模式单一、歪曲历史,情节荒诞;如何让表演摒弃尴尬敷衍、脱离现实、演绎过度……这些都是拍摄献礼剧值得思考的问题。
献礼剧的主流叙事,既需要艺术态度、也需要情感温度,更需要精神高度。《北部湾人家》作为一部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主旋律电视剧,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无论是对来路的回望、对现实的体察还是对未来的映照,该剧都给观众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生活现场感。该剧以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故事映照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广西的发展视角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小切口、大意义的电视剧。它紧扣艺术真实、秉承历史精神、弘扬时代主题,给予观众真切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精神启迪,做到了艺术反哺生活,为当代献礼剧的主流叙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藝术态度: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
作为献礼剧,往往需要站在重要时间节点上,以过往的历史发生、勾勒与回溯为创作蓝本,通过追忆过去、感召现在,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然而,现实中,有关人物与事件一旦成为历史,再要对其进行“剧中”刻画,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在对历史进行艺术创造和影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引起争议。既然“主观”是不可避免的,是否意味着“真实存在的过往”注定只能是虚无缥缈呢?
《北部湾人家》的剧本创作理念给出了答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迹和真实的情感。该剧文学统筹张岩认为,“真实才能最深刻地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最有效地拉近观众和我们这部剧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最大力度地激发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当中的情感”①。可见,追求艺术真实往往是一个优秀剧本最难能可贵之处。《北部湾人家》坚守独有的艺术真实叙事审美,那就是不以脱离现实的人物关系为叙事动力,不以夸张离奇的情节勉强反转,不以毫无逻辑的巧合硬凑剧情,而是充分挖掘人物内心冲突,推动矛盾的层次演进,用一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表达感动观众,让人们感悟社会的美、心灵的美、生活的美。
角色贴近生活。《北部湾人家》虽然选取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通广西家庭的故事,但其每一个角色设计,即独具匠心又生动鲜活。故事人物是按照人最真实的本性、情谊和愿望在生活。比如,剧中人物既有退休老干部(韦大壮)也有普通农村妇女(韦桂川),既有电视台导演(简丹)也有开网店卖水果的自由职业者(韦桂江),此外,还有民歌手、商人、饭店员工,等等。这些角色的设定,无一不贴近群众的日常,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此同时,在具体的角色阐释中,演绎真实也是角色还原生活的关键。不可否认,演员的话题性与影响力对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起着重要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演员的重心仍是“表演”,其评判标准始终是“演技”。因此,要实现电视剧精品化,必须遵从正向的审美文化。《北部湾人家》在演员的选择与评判上,就不再将“颜值”与曝光度视为唯一标准。演员自身大都很具备“工匠精神”。比如,李雪健老师为了演绎出韦大壮这一角色的真实,不仅花了很长时间学铜鼓敲打、学唱山歌、学琴,还在领悟剧本、实现表演精化上作了大量功课。
故事契合现实。剧本是电视剧拍摄与制作的基础。电视剧发展进程中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都有优秀的编剧与剧本作为支撑。《北部湾人家》的故事剧本创作中,就通过广泛调研收集资料,较好地把广西地区丰富多样的习俗,以及社会的风貌都融入这部剧中。大到故事拍摄场景的选择,小到一些服饰上的花色、样式、寓意,甚至普通人家生活的一日三餐,该剧组都做了大量工作。没有刻意的矛盾渲染,该剧呈现的全部是当下的生活状态。功夫全在故事的现实性上,在人心里,在生活的感受中。这也是《北部湾人家》新的叙事探索。比如,剧中一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就是反复出现的《打麻雀歌》,韦大壮经常给老伴唱,给孩子们唱。通过层层叠加、扣人心弦的故事构建,将老、中、青、少等几代群体置身于各种现实情境中,这种种“情境”与时代紧扣,既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并通过不断的“解扣”,形成了较为扎实的叙事节奏和叙事逻辑。因此,《北部湾人家》里老年人的爱情观、青年人的奋斗史、隔代之间的相处模式……无论是何种年龄都曾经历、都能接受、都可形成共鸣。从这些故事中,观众仿佛能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能感受到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正如主题歌曲中所唱的,“任风雨无阻,平平淡淡无声无息是守护”“无论岁月变迁,风雨同路”,这既是对剧中故事内容的真情演绎,又是对剧外观众内心的倾情流露。
细节注重逼真。一部电视剧的细节处理往往决定了一部电视剧的精良程度。近些年,在资本市场的介入下,一些电视剧在拍摄时间上极端压缩,制作上选择抠图、甚至声画错位等现象频繁出现,导致收视、口碑双双走低,严重阻碍了国产电视剧的精品化进程。相比之下,《北部湾人家》在剧集制作生产过程中,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在拍摄和制作上追求电视剧的电影化。具体体现在外景选择的壮美辽阔、镜头运用的流畅贴切、光影色彩的自然别致等诸多方面。剧中,无论从服饰家具到娱乐风俗,还是从采光到构图,都真实反映广西的社会文化风貌。比如,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北部湾人家》将广西的风土人情有机地融入剧中。桂林山水、北部湾大海线、北海银滩、少数民族山寨、山歌、铜鼓、米粉、油茶……给观众带来一场关于广西秀美山河与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韦大壮的家中,哪怕是沙发的靠枕用的都是壮锦绣。可见,该剧在场景、道具等细节处理上的态度之严谨。此外,该剧在拍摄上,对画面层次的构建、视听语言的运用等艺术追求更是不遗余力、独具匠心。比如,该剧第二集中,韦大壮唱着“退潮了退潮了”,简淑贤就坐在椅子上仰着头,一动不动,眼泪却一滴滴流了下来。类似这样的场景,细节处理扎实,真切还原生活,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走进观众的内心。
二、情感温度: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
家国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②。《北部湾人家》的主流叙事将处于外部的时代潮流和社会关系内嵌于个人和家庭中,以浓厚的个人和家庭情感作为连接点,使观众在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
该剧里,没有正面描写历史伟大人物,而是将镜头对准时代中的小人物,将普通人推向舞台中央,展现他们经历的艰难曲折喜怒哀乐,展现他们拼搏奋斗推进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在家、国、社会身份错综复杂的联结中,人物形象才更加立体,亲情、爱情、友情的诠释才更加动人。国家话语也有了更接地气的生活情境,剧中家国情感的流露才更加顺理成章。
伟大的爱国情。《北部湾人家》这部剧中,韦大壮是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从人物设定到在作品当中的作用,李雪健老师表演拿捏的尺度非常准确。韦大壮身上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官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独特人格魅力。这个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了韦家三代人。简教授把一辈子的经历和财富都奉献给了讲台。从政经商的儿女们,未曾通过韦大壮的权力谋取丁点私利,甚至有意回避父亲的光环,选择自食其力。比如,三女儿韦桂苏对于亲人之间的因利益引起的不同观点之争,她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剧中,无论是从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坚守还是青年共产党员的担当,观众都能深刻体悟到他们的奉献精神,品味出剧中人物对祖国的浓浓情意。
幸福的夫妻情。该剧里,韦大壮和简淑贤两位老人彼此间的相濡以沫、与子偕老温暖了整个家庭以及观众的心。韦大壮在原配妻子难产去世后,认识了大学教师简淑贤,两个人后来重新组成了新的家庭。从相识相知到相敬相守,他们的情感就像北部湾的流水一样绵延流长。两人组合家庭三十年来,相互尊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从来都没有吵过架。无论走在哪里,两个人都是手牵手,非常恩爱。韦大壮对简教授关心备至宠爱有加,在她不开心时给她唱山歌,弹奏独弦琴;在她生病时悉心照顾,念着童谣哄她睡觉。剧中叠用了十分感人的一幕:他们每天晚上都坚持互道晚安这个仪式,这不仅是他们爱的表达方式,更是因他们不想“万一有一天有一个人先走了,另一个不会因为没和他说一声晚安而懊悔”。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相处之道与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历经风雨患难与共的夫妻一样,让人感动又羡慕。
温馨的子女情。在这个重组家庭里,韦大壮一共有四个孩子。其中,既包括自己的亲生女儿韦桂苏、小儿子韦桂江,还有养女韦桂川以及简教授带过来的继女简丹。但是,无论对于哪个孩子,韦大壮都一视同仁的有着一颗慈爱的心。他见不得勤劳朴实的韦桂川受半点委屈。他把简丹视同亲生女儿。当亲家公罗天佑说简丹是他继女时,他凝视着罗天佑坚定地说出:“我的孩子都是亲的。”他对小儿子韦桂江的爱是那么深沉而含蓄。当桂江跪在地上,向韦大壮坦诚:自己其实早已不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只是在广西边贸做着水果进出口贸易时,韦大壮没有一丝责备语气,而是教育韦桂江:“自己的孩子不会这样轻易下跪。”而对于桂江的网店水果生意,作为父亲的韦大壮,他在心底惦记着,特意让外孙女罗素帮他网购桂江卖的水果,暗中给儿子以支持、鼓舞和帮助。这一幕幕都刻画出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们的无私关爱。
饱含真情的电视剧看后会让人感动,会让人更加热爱现实,更加珍爱亲情、友情、爱情。《北部湾人家》的情感叙事,经常是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民族的盛衰变迁。该剧没有生硬的说教,空洞的议论,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人物命运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了一起。该剧的叙事方法是从小切口进入大时代,将宏大叙事与平民视角融合起来,实现了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的同频共振。
三、精神高度:人物品质的成功塑造
献礼剧作为以影像表现国族气象、传播正面国家形象的文艺作品,天然地担当起“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现实使命。对一部好的献礼剧而言,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定时期的艺术化呈现,不只是家族悲欢带给他们的跌宕起伏,更为重要的是作品创作背后和作品当中人物、故事所传递的精神感召和信仰力量。
为了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北部湾人家》在主流叙事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物性格将意识形态主题与个体、家庭的命运联结起来,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年间国企改革、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崛起、电商互联网创业等不同行业各个地方的发展变革,着重展现蓬勃生长的时代精气神,书写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刻画出时代浪潮中的壮乡儿女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
初心坚守。《北部湾人家》主人公韦大壮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作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一生。他对待党和人民的事,始终尽己所能、克己奉公。比如,他参加退休老干部会,跟大家说的,“虽然大家都从原岗位上退下,但是依然要保持初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他本人也始终坚守这个信念。虽然退休了,但他仍一如既往的关心地方经济发展,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老干部的“五个不”,即不要自我陶醉总讲过去的光荣历史;不要自作多情,以为没了自己谁都不行;不要自欺欺人,乱出点子倚老卖老;不要自作自受,老是心里不平衡;不要对什么都不满意,老有所为,但不要乱作为。这既表明他不居功自傲的政治态度,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初心使命。再比如,在剧中,当得知亲家公罗天佑被骗时,他不仅挺身而出帮忙解决问题,还在事后想到,要如何防止更多的老人上当受骗。他还自掏腰包组织专家,对存在争议的北部湾重大开发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厘清了是非曲直,为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據。剧中的韦大壮,他身上没有一丝官架子,并且时刻为人民谋幸福。这让观众能深刻领悟老一辈共产党员身上那种对党忠诚的无私奉献精神。
敢于担当。《北部湾人家》中,三女儿韦桂苏是年轻一代能干事、会干事的形象代表。她性格沉稳,办事干练,公道正派。作为开发区副主任,韦桂苏对待工作,心思细腻,兢兢业业,且为人善良。她的一身正气,最像父亲。用继女简丹的话说,韦桂苏是对韦大壮风格“绝对具有传承意义的父女二人”。面对不公正待遇和处境,韦桂苏不闹情绪,不背思想包袱,始终坚持正常上班。当莫成林问她要不要调到别的岗位上去时,她执拗地表示“在哪摔倒的就要在哪爬起”。而有人建议她动用父亲的关系获得帮助时,她果断拒绝。正是因为她的遇事沉稳与敢打敢拼,最后,她才能接替莫成林做开发区一把手。可以说,剧中韦桂苏这一角色形象,使内嵌在宏大叙事中的青年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时代的呐喊。这种将“内心呼唤”与“时代变迁”融为一体的叙事模式,告诉了当代青年人:在面对迷茫时,要能够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通透;在面对失败时,要始终保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
优良家风。《北部湾人家》从家庭出发,超越个体,构造了一群真实生动的人物群像,并从各个人物身上折射出传承优良家风的现实意义。韦大壮在剧中说道:“家和万事兴,这不是一个口号。这个‘和还是包含很多内容的,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恩爱,要互相包容,要理解要付出。”他经常教导儿女,要走正道,要自食其力,不要依靠父辈的荫庇。韦家正气清明的良好家风影响着家庭的每一个人。比如,简丹就对自己经商的丈夫说:“你要通过我找她(韦桂苏)办事,我可不管。这是我们家的家风。”在最后的结局中,韦家人在经历过层层考验和各种磨难后,一家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更加团结、更加幸福。
电视剧的主流叙事所呈现给观众的内容,不仅要是历史的、真实的,更要是充满正能量且积极向上的。这就涉及叙事过程中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态度。作为重要时间节点上的主献礼剧,其价值和作用主要就是要把一段重要时期的历史追忆积淀成为一种精神财富,从政治、社会、精神等层面折射出美好生活的由来。《北部湾人家》这部剧,让观众看到了,在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的气概和精神,以及壮乡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源泉。这是《北部湾人家》所坚持的历史原则和审美原则。
四、结语
电视剧是时代的镜像,时代生活是电视剧创作的源泉。无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还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种大江大河的洪流中,就微小的个人来讲,这种飞速发展必将带来生命的阵痛与变化,有喜悦也难免会有痛苦,有巨大的收获也难免会有无言的失去。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北部湾人家》这部剧,通过反映大时代变化中的家庭之变、个体之变,从小人物入手,既以点带面地记录和反映着大时代的精神面向,又细致入微地表现他们作为个体的喜怒哀乐,彰显了真正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故事。
电视剧《北部湾人家》通过真实素材的现实审美、以小见大的戏剧手法以及人本视域的历史温度,拓宽了重要历史书写的创新维度。该剧侧重叙事表征的“真实感”、深层结构的“优化性”以及表意主题的“现实性”,完成了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抵达了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政治高度。艺术、人文、政治多层意义的叠加,使得《北部湾人家》建构起充盈丰厚、生动多元的文化审美有机体,这是对当代献礼剧主流叙事最有价值的艺术贡献。当然,本剧也存在一定的创作局限:部分艺术虚构,或因不具备典型性或因偏离叙事主线,致使剧情存在些许拖拉,但瑕不掩瑜。
【注释】
①张成:《电视剧〈北部湾人家〉:功夫在情、在人心、在生活里的献礼剧》,《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21日。
②李小华、覃亚林:《论主旋律影片家国情怀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逻辑》,《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
(苏黄菲菲,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