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的辩证关系研究
2020-10-23张艳青张骥
张艳青 张骥
[摘要]河北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以燕赵传统文化为文化底蕴,在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孕育发展而来,不仅极具河北的鲜明特质,更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传统文化和河北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党内政治文化;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7-0029-06
一、河北红色文化体系的构成
(一)燕赵大地上优秀的传统文化
河北省与天津相邻,紧紧傍着渤海,西部与山西相邻,北部与内蒙古交界,因地处黄河的北边而得名。河北省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五千多年前,中华三始祖在此征战并最终走向融合,著名的涿鹿之战也发生在这里。在春秋战国时代,河北是燕赵两国的统治区域,因此河北省被称为燕赵之都,产生在燕国的燕文化和产生在赵国的赵文化交织发展为燕赵文化。燕赵文化由几个部分组成:舍生忘死的勇士荆轲和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形成了燕赵大地极具典型的内涵——“慷慨悲歌”与“尚侠任气”的文化特质。蔺相如乘坐的车与廉颇的车相对,面对这种局面,蔺相如愿意相让,留下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美谈,蔺相如为了国家大局,不计个人私情,原谅廉颇;荆轲不顾个人生死,决然踏上了刺杀秦王的道路更是体现了燕赵文化的中心——保家卫国、抗争图存的家国情怀。战国时赵武灵王坚持实行“胡服骑射”的革新措施,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的精神,为燕赵文化添上一抹革新色彩,河北省处于民族和文化的交接区域,使燕赵文化更多了一份包容开放的性质。燕赵文化所具有的优秀文化特质为河北红色文化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积淀了河北红色文化体系厚重的历史底蕴。
(二)燕赵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
河北省是革命传承的圣地,作为革命老区,始终与党的革命事业紧紧相连,无数的优秀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战斗,形成了丰富的红色精神,同時保存了许多红色革命遗迹,为人们提供前进的精神动力。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风云激荡的河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让当时的知识青年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开展了各种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河北也成为最先开放风气的重要区域,以李大钊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舍生忘死的气魄形成了铁肩担道义精神[1]。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晋冀鲁豫地区的中心地区,更是华北抗战的一个战争腹地,燕赵儿女利用地形特征进行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战,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领的刘邓大军更是一支让日本侵略者闻之丧胆的军队,体现了革命先烈勇当前锋不畏牺牲的精神和敢于取得战争胜利的自信。不仅如此,从这片燕赵大地上走出了多位名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许多人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带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培养了多位人才,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直到现在,涉县“一二九师”精神不断引导着中国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西柏坡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指挥中心,具有优秀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革命基础,党领导燕赵儿女开展了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一系列活动,指挥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新中国各方面的新形势,确定了建设新中国的方针政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在战略决战时期,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面对国际势力的停战提议,不妥协、不让步,坚决发挥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精神。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形成了积极向上精神,这种精神是党一直保持纯洁性的重要因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敢于斗争精神交织发展,组成了独一无二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务实的革命传统。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河北劳模等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建设时期,马万水、吕玉兰等河北劳模的艰苦奋斗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形成了社会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河北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马万水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时,煤矿处于打井效率不高的情况,马万水提出把工人分成几组评比干活的方法,开展比赛干活。一个月后,全组掘进效率提高。他给工友们传授自己在煤矿一口气打下几百锤不换手的经验,带领工人队伍不退缩、不后退,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多次创造全国打井的最高纪录。永远争先进和不放松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担起建设新中国新时代的重任,以奋勇争先的精神努力奋斗。吕玉兰自觉践行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响应国家号召,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倾注热情干工作,积极带领群众参加生产,改变了家乡困难的现状,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发展的方向,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在身体抱恙的时候依然奋斗在一线。她把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作为自身准则,以艰苦创业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河北红色文化赋予了时代内涵。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耿长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组织群众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农民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奉献一份力量,为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耿长锁认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工作,耿长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干部。王玉坤紧紧跟随党的脚步,带领农民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克服困难,努力争取富农组成合作社,在富农拒绝后,王玉坤没有放弃,和其他两户继续办社,毛泽东主席知道了王玉坤的事迹,称赞王玉坤的合作社为“英雄合作社”“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离不开农民的努力,王国藩带领23户贫农成立了“穷棒子合作社”,通过努力从山上取得大量的生产资料,为社会主义改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戎冠秀送子参军,参加家乡社会主义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改变家乡落后的现状出谋划策,她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道德模范等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刘汉章、李保国、张雪松、王红心、吕保民等全国道德模范发扬了无私奉献,奋起作为的精神,不仅引领人们反思自身道德认知是否缺失,而且引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李汉章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对企业领导体制和工人人事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引进市场机制管理,李汉章的改革措施让工业实现飞跃式发展,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个高昂的标杆。李保国带领山区农民创造了一条适合山区的富裕之路,他心系群众、踏实苦干,始终奋斗在山区治理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我国的山区治理做出巨大贡献,李保国的无私奉献精神影响了无数知识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去世时人民群众自发为他守灵,网络上无数人为李保国默哀。王红心坚持扶危救困、乐于助人,倾心倾力帮助教育失足少年,给他们带去关爱和勇气,她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体。吕保民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军人责任,面对闹市横行,挺身而出、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树立起乐于助人的丰碑。正是这些全国道德模范的不忘初心、心有群众的高尚品格,见义勇为、勇于争先的担当精神,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构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赋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代特色[3]。
二、党内政治文化引领河北红色文化体系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贯穿于河北红色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河北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4]。在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力量建立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等根据地建设。面对法西斯的肆意侵略,河北人民保家卫国的意识让他们拿起武器,建立了民众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在这场保卫家园的战役中河北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唐山市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沧州市献县马本斋烈士纪念馆等革命先辈安息的革命圣地还在诉说着当时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为了让大部队安全撤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吸引敌人注意力,爬上万丈高峰,被敌人包围后,怀着绝不当战俘的信念,纵身跳下深深的绝壁。在社会建设时期,吕玉兰等中共党员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在工作中自觉践行党员的职责,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改革开放时期,李汉章、李保国等同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各自领域勇于改革,无私奉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贯穿于河北红色文化体系
我国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我党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5]。马克思主义让当时正处于迷茫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一大批知识分子骨干团结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马克思主义,还尝试建立苏维埃政权,在衡水安平县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为后来的根据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革命时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持[6],无数的燕赵儿女舍生忘死,不畏牺牲,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出现了马本斋、王璞、董存瑞、张嘎等无数抗日英雄。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也奔赴中国抗日战场,白求恩医生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在中国战场上救下了无数战士的性命,但是自己却因为细菌感染去世。沧州献县建立的马本斋纪念馆和保定唐县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都记载着革命先辈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事迹。
(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贯穿于河北红色文化体系
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7],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一直贯穿于河北红色文化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抗战时期,河北成为敌后抗日的主要战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河北人民创造性地开展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战,燕赵儿女充分利用河北的地形优势,从实际出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等战役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河北保定清苑冉庄地道战更是成为河北平原上的一面红旗。在社会建设时期,吕玉兰同志响应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回乡参加农村建设,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带领群众根据实际情况种树挖河,改变土壤和水利条件,提高群众收入,让群众过上好生活。李保国心系群众,踏实肯干,始终奋斗在用科技兴农和教书育人的一线,带领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提高收入,为山区开发治理做出巨大贡献,在改革开放之初,张雪松在工作实践中面对工作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他和工友们进行了多次技术改进,创新了生产技术,保证了正常生产,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三、河北红色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一)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河北传统文化元素
河北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燕赵文化,这种文化特质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种特色,燕赵文化以“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质和保家卫国、抗争图存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国家危难时,燕赵儿女积极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李大钊发表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让当时处于迷茫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河北以后,无数燕赵儿女不畏牺牲,为坚持共产主义思想舍生忘死,不怕流血出现了多位战斗英雄。燕赵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更好地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这种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让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8]。燕赵文化蕴涵着的理想和信念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理论本源。
(二)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河北革命文化元素
河北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革命时期,河北人民所具有的救国图存的爱国精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从而也形成了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在大革命时期,河北省是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区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起源地。李大钊先生在河北各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反帝爱国宣传运动。一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奔赴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尝试建立苏维埃政权,在衡水安平县建立农村党支部。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是敌后抗战的主要地区,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人民紧紧跟随党的脚步,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这里被称为“华北的延安”。无数的燕赵儿女为了抗战胜利而舍生忘死,像董存瑞、白求恩、马本斋等抗日英雄用生命换来和平。白求恩作为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他从自己的家乡来到中国,告别了自己舒适的生活,把中国抗日战士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在充满着生死危险的中国战场上,救助了无数的中国战士,为了纪念白求恩的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精神,在唐县建立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来到纪念馆感悟红色精神,激励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中心,不仅指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大战役,同时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中国成立的国内外等各方面形势,更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充分准备。不仅仅是人民革命胜利的永恒记载,更是新中国成立的开始。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河北省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一同进步、一同发展,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狼牙山红色风景区、白洋淀红色教育部基地等红色革命圣地现在还在熠熠生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铭记历史的教训,为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增添自己的力量[6]。
(三)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河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吕玉兰、马万水等先进人物,拥护党的宗旨,响应国家的号召,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树立了艰苦奋斗、不畏艰辛、奋起作为精神。吕玉兰积极回乡参加农村建设,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群众改天换地,改变农村的种植条件和水资源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把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马万水带领第五小组在工业建设中树起一面艰苦奋斗的红旗,面对设备落后的情况不气馁,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出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方法。马万水在煤矿建设上屡创佳绩,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马万水及其所在的煤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时期,李保国发扬不畏艰辛的精神,始终奋战在用科技创新农业和教育事业的一线,为山区开发治理和提高植被覆盖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刘汉章勇于改革,响应国家号召,对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是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刘汉章敢于革新的精神引领了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王红心坚持扶危救困、关爱他人,帮助了许多的失足少年,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帮助了有困难的群体。张雪松在实践学习中攻克了多项技术课题,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这些道德模范所表现的精神能量不仅引领了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所凝聚的正能量也为党内政治文化注入了鲜活、丰沛的精神动力[9]。
四、河北红色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精神滋养
(一)河北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
河北省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并发展出极具风采的优秀燕赵文化,河北区域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历经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持续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悠久而稳定的优秀传统文化[10],是一个价值极高的文化体系,是党内政治文化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争图存”是燕赵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因此“保卫国家,抗争图存”是燕赵百姓骨血中的精神,当国家处于危难时,河北人民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出现了许多像马本斋、董存瑞一样的英雄为保家卫国奋斗牺牲。独特的燕赵文化是由农业耕种文化与游牧文化在冲突中不断地交流、融合而形成,具有包容和进步的鲜明特质,这种特质使河北红色文化体系有着与时俱进的特性,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河北传统文化具有无法比拟的文化价值,为我党的政治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3]。
(二)河北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
河北省是以红色文化而闻名的地域,许多著名的英雄事迹发生在河北省,它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现代革命历史资源。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燕赵儿女克服困难、舍生忘死,保卫家园。在大革命时期,李大钊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中国,组织领导各种方式的反帝爱国的宣传运动,尝试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地区,河北省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抗日英雄如“狼牙山五壮士”、马本斋及其所率领回民支队、王璞、董存瑞,他们舍生忘死,愿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形成了敢为人先、慷慨就义的献身精神。解放战争后期,河北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中心,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在这里指挥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面对划江而治的主张不让步,坚决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进取精神。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言告诫全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不骄傲,不自满,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新中国[11]。“两个务必”为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革命文化由铁肩担道义精神、敢为人先、慷慨就义的献身精神、戒骄戒躁的进取精神组成。河北革命文化与党内的政治文化一同发展进步,为党内政治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三)河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赋予时代内涵
河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吕玉兰、马万水、李保国、李汉章等道德模范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组成,吕玉兰积极回乡参加建设,带领群众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发扬出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精神。马万水带领第五小组屡创佳绩,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出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方法,在煤矿建设上建立起一面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旗。李保国心怀群众,奋起作为,始终奋斗在用科技兴农和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李汉章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将市场改革融入企业管理,实现工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这些道德模范所彰显的正能量精神,不断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添砖加瓦,具有时代的色彩,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利于发展良好的社会风气。河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独特文化特质为出发点,吸收时代精神,为党内政治文化增添时代价值和内涵[12]。
(四)河北红色文化体系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
党内政治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红色革命文化为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组成,河北红色文化体系是党内政治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7]。随着时代发展,河北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体系[13],从“先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到革命时期紧紧依靠人民,把握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红色精神,河北红色文化体系的燕赵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4],河北独特的革命精神成为党内政治文化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成分,是激励我党不断前行的精神武器;河北立足自身所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精神更是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河北红色文化体系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河北人民在革命、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现了我国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色[11]。
参考文献:
[1]佟贵银.弘扬燕赵优秀文化传统 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J].河北大学学报,2011:78-81.
[2]刘云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N].人民日报,2017-03-02(1).
[3]徐云兰,王正东.论具共产党特色的政治文化[J].西安政治学院报,2017,(30):7-8.
[4]何毅亭.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N].学习时报,2017 -04-17(1).
[5]李清泉.着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N].学习时报,2017-06-30.
[6]辛鸣.论党内政治文化[N].北京日报,2017-01-16.
[7]李忠杰.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N].人民日报,2017-01-25(7).
[8]史云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J].人民论坛,2017,(3):40-41.
[9]代江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四题[N].文汇报,2017-04-17(8).
[10]史为磊,巩彦博.党内政治文化多维度审视[J].领导之友,2017,247(7):58-59.
[11]程海礁,梁占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河北精神”培育问题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4):4-7.
[12]陈家兴.党内政治文化的破与立[N].人民日报,2017-05-18.
[13]孙炳芳.河北红色文化生成源流概述[J].传承,2010,(8):10-11.
[14]孙炳芳,何群.河北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简论[J].地情研究,2010,(5):31-32.
責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