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营造策略探讨

2020-10-23高赛赛

艺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营造方法策略

【摘要】 通过对泉州湾河口湿地场地的解读,提出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营造的目标和手法,拟定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的总体布局,并展开分区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的景观设计方案,旨在建立以红树林湿地为核心,以洛阳桥景观为纽带,以古民居修缮保护为亮点,逐步打造湿地景观与古桥文化交相辉映的泉州特色湿地生态文化,为城市湿地的景观营造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湿地景观;营造目标;营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和生态效益,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护岸、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等多种功能,素有“海岸卫士”之称。本案所研究的泉州湾河口湿地是我国亚热带滩涂湿地的典型代表,是东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与日益突出的环境干扰问题,导致泉州湾河口部分湿地的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基于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发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身的资源优势,塑造优美的城市湿地景观环境,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泉州市建设海湾型生态文明城市的紧迫任务。

一、泉州湾河口湿地场地解读

(一)区位分析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泉州湾是泉州市内最重要的海湾,是晋江与洛阳江交汇入海处,其外湾北起泉州惠安县下洋村外佳屿,南至石狮市祥芝岬角。周边的行政区域有丰泽区的东海和城东街道,洛江区的万安街道,惠安县的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山霞镇、崇武镇和百崎回族乡,石狮市的蚶江镇和祥芝镇,晋江的陈埭镇、西滨镇等13个镇(乡、街)。泉州湾内湾基本被划入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区范圍在北纬24°47′21″-24°59′50″、东经118°37′44″-18°42′46″,总面积为7008.84 hm?。从城市总体区位来看,保护区位于城区高速口附近,距离城市中心不到15公里,是城区及附近乡镇居民进行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集中展示着泉州城市生态、文明面貌的窗口。

(二)自然环境

从泉州市自然环境来看,泉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内地至沿海逐渐下降,海岸线总体呈北东—南西向,迂回曲折,多港湾、岛屿、滩涂。泉州湾水体受北支潮控制,属正规半日潮(1),湾内潮流一般是顺深水水道流动,涨潮落潮的流向基本与海岸线的走向一致。北部的洛阳江水道宽自南向北逐渐变窄,与两侧的浅滩具有明显的地形高差。在涂秀—石湖一线以西以河口淤泥质海岸为主,以东以基岩和砂质海岸为主。泉州湾河口湿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年平均温度为21℃左右,最热月在7、8月,最冷月在1、2月。年平均降雨量在1132毫米左右,3-4月为春雨季节,5-6月为梅雨季节。适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各类植物的生长。

(三)生态环境

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植物在泥质潮滩间的成带状分布,潮间带为由桐花树、秋茄、白骨壤组成的红树植物群落或者由咸水草和芦苇组成的群落,互花米草与红树植物竞相生长于潮间带;泉州湾河口湿地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泉州市林业局曾多次组织专家对保护区内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有213种鸟类,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有38种,珍稀鸟类有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白腰杓鹬、黑嘴鸥、小天鹅、黑鸢、红脚鲣鸟、鸳鸯、小杓鹬等;此外,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泥沙中穴居、在底上活动和水中游动的动物各居其位,浮游动物82种,底栖动物169种,充分利用着湿地中的各种空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候鸟在此栖息、觅食、越冬和繁殖。

(四)人文资源

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称的洛阳桥,位于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北部的洛阳江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建于北宋年间,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在洛阳桥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立有蔡襄的《万安桥记》宋碑,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在洛阳桥两岸的村落里有很多极具闽南特色的古民居,居住在村落里的居民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时游花灯,端午节时赛龙舟,中秋节时赏月听戏等。这些闽南特色的古民居及民俗活动与洛阳桥一起,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着泉州特有的历史文脉,是闽南文化面貌的集中体现。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的面积虽大,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保护区周围的景观比较单调,缺乏与周边地块的交通联系;其次,是保护区的滨水岸线单调,缺乏多样性和亲水性;再次,是保护区缺少与湿地相关的活动区域及活动项目,地面铺装、绿化种植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也不尽完善;最后,由于城市相关部门对湿地科普宣传及文物保护力度的不到位,导致公众对湿地的认知不足,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如,洛阳桥两岸的村庄有大量的污水排入湿地,致使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湿地的面积不断缩减,严重威胁着湿地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安全,而洛阳桥桥下大面积的海蛎养殖逼近桥体,导致桥下淤泥垃圾的堆积,同时引来大量蚊虫。这些问题不仅给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更极大地影响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

二、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营造的目标与手法

(一)营造目标

1.生态目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对于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景观规划,我们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持湿地区域内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形成物种多样、生态结构完整、鸟类易于繁殖栖息的湿地景观环境;同时加强对湿地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开展多种方式或多种途径的科普宣教,以此提高人们对泉州湾河口湿地资源的认识与环保意识。

2.旅游目标——保护人文古迹景观

在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我们应在不破坏湿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对湿地区域内的人文古迹进行保护,对景观尺度进行控制。在整体的设计与细节的处理上考虑人文古迹的知识性、景观的观赏性、设计的专业性及湿地科普的教育性;同时结合潮涨潮落的特点,在洛阳桥两岸的湿地区域修建木栈道,是游客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体验到不一样的湿地人文景观环境,在为洛阳桥附近居民创造出更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

(二)营造手法

1.重视湿地的生态与节能环保

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景观营造应以生态和谐为特点,形成绿色生态与节能环保的效应。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之一,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红树林湿地的自然资源,提倡生态回归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最小限度的干预湿地生境的基础上,修建木栈道和休憩场所,轻轻地抚触湿地,亲近湿地,而不破坏湿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设计的景观有效地帮助湿地进行休养生息,在与原生态的互动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从而产生节能环保的效应。

2.建筑景观化与景观场所化

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景观营造应从设计形式上打破景观与建筑之间原有的秩序,将建筑景观化,将景观场所化。用景观的创作手法塑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把建筑与周围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使建筑和周围的景观元素形成一个既相互支持又互为补充的整体,创造出与自然协调的建筑景观环境;从场所精神出发,以景观的方式挖掘场所品质,使景观和建筑消融在视觉场景中,实现视觉享受的持续,让景观在场所中得以共生,从而形成一种建筑景观化,景观场所化的理想模式。

3.发展湿地景观与文化旅游

将泉州湾河口湿地与“洛阳桥”文化开发为旅游景观,不仅能科普宣传湿地与泉州的历史文化,启迪后人、警示后人,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能促进旅游消费,刺激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利润。我们可以从民俗文化方面入手,在洛阳桥景区设立旅游商品街、美食一条街,组织代表闽南文化精髓的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表演,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接触闽南文化;注重景点周围人文、自然景观的综合开发,在重要的节点设计上增设观景平台,打破湿地景观与文化旅游单一的局面,打造出一条尊重自然、反映民俗文化的“优美的湿地景观与文化旅游带”。

三、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营造策略

(一)总体布局

基于泉州湾河口湿地现存主要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根据湿地的内外环境条件和水系的走向,以自然化的景观思路為主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优先的原则,把湿地的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地域文化区与科普宣教区、休息体验区与生境探索区、鸟类栖息区与湿地净化区,实行分类建设、分区管理的方法,形成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保护区,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二)分区规划

1.地域文化区与科普宣教区

深度挖掘湿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打造湿地景观与古桥文化交相辉映的泉州地域文化的同时,邀请民众参与到湿地科学和湿地文化的体验活动中来,达到助推湿地旅游景点周边片区经济发展,增强科普宣传效果,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地域文化区增添建筑小品的形态或形象等形式,展示洛阳桥及两岸古民居文化;在科普宣教区修建栈道、观鸟平台、生态浮岛等设施,开展湿地科普宣教的活动,宣传湿地生境及其相关知识(图1)。

2.休闲体验区与生境探索区

在整合湿地当地原有渔民村落、增加生态旅游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休闲体验项目的开发。在休闲体验区开展体验渔民生活的生态旅游项目,展现湿地的民俗风情与民俗文化;在生境探索区适当开展探索湿地生境的游览活动,使游客体验到湿地生境系统的多样性,增加游人探索湿地的趣味性,从而实现游客与湿地景观的互动。

3.鸟类栖息区与湿地净化区

在鸟类栖息区设置禁入区,只允许从事科学研究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观察、测量、采样、分析等活动,同时设置一些小型的构筑物,以便为各类湿地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与迁徙的通道。边缘区域设置观赏鸟类的小型景观设施与游览步道,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同时起到教育科普的作用;在湿地净化区种植抗污水植物,同时引入一些鱼类和水生植物,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珍稀水鸟提供良好的水质保障,形成具有自我更新机制的湿地生态群落。

(三)专项规划

1.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的植物景观规划要以恢复原生植物群落为主,同时按照不同湿地动物的生境要求和生态规律来配置植物群落,特别是鸟类对栖息生境的要求。以改善和调节生境为目的,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依据,充分利用植物吸收或降解污染物;尊重湿地场地的原有属性,运用闽南本土植物营造适应于泉州本地的生态群落景观,在保留整体湿地中的红树林区域的基础上,在驳岸衔接或过渡的区域增加绿色植物的种植,吸引各种鸟类来此觅食、筑巢、栖息。

2.交通道路规划

湿地的整个交通系统由陆上交通系统与水上交通系统组成,交通组织以陆上交通为主,水上交通为辅。陆路交通方式以电瓶车、自行车、人行步道为主,根据使用需要,交通流线分成了车行流线和人形流线两类,车行流线主要指景区主干道的行车游览道,人形流线主要是指各个景区内部的游步道和洛阳桥及其两岸的休闲步道;水路交通主要以小型环保游船、自驾木舟等环保交通工具为主,在洛阳桥两岸设置码头,使游客可以通过水路方便到达主要景观节点和功能区块。

3.旅游线路规划

为满足游客需求的多样性,湿地的旅游线路应依据游览方式、景观特征、游客构成与兴趣爱好、游客体力因素等,精心组织多种专项游览线路,如深度体验游览线路、经典体验游览线路、精品游览线路、水上游览线路等;同时结合不同景区的特点和各个景观节点,设置电瓶车道路、游览步道、木栈道、水上游览线路、河堤道路、行车道等;此外还要注意游览线路中停留区域、游客服务中心的设置,以满足游客休息或用餐的行为需求。

4.配套设施规划

湿地配套设施的规划应依托洛阳桥两岸的村落,同时结合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设计与之相关造型的公共设施。对于卫生间、垃圾箱、照明设施、道路标识牌等服务设施,可根据使用者对不同服务设施的需求,分门别类地确定服务半径,在保护区内进行科学布点,形成网络;同时弱化人工配套服务设施对湿地环境的影响,尽量选择天然材料,一些小型的配套设施可直接嵌于湿地景观的肌理之中,成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 语

基于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其现状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发现泉州湾河口湿地不同于纯天然的滨海湿地,不仅存在着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城市功能。因此对于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景观营造应采用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水体与植被,展现自然化的景观效果,并在保证湿地生境平衡的条件下,保持驳岸景观的生态性,构建合理稳定的动植物群落景观,形成适应于城市与生态多层次需求的湿地景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空间。这对改善和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们对湿地的了解与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半日潮是指在一天中(太阴日历时24小时50分)有二次高潮、二次低潮,且高潮位与高潮位、低潮位与低潮位潮高相等,涨、落潮历时相等的潮汐。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王胜永,孙新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剑秋,曾从盛.福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裕红.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与保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孙贤斌.湿地景观演变及其对保护区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5]汪辉,等.湿地公园生态适宜性分析与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泉州市社科课题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9C03。

作者简介:高赛赛,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营造方法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思考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创造小学语文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氛围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