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回避型人格,重拾自信

2020-10-23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9期
关键词:意向外界自卑

回避型人格,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逃避型人格,该人格最明显的临床特征是自卑、逃避社交。

回避型人格的具体表现

1.容易受到伤害 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往往内心脆弱,对外界的排斥极为敏感,会扩大别人无意的伤害。除非确信能受到欢迎,否则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他们极度自卑,过度自我保护,几乎不会主动克服困难,也从不会冒险,轻言放弃是常态。

2.内心孤单无助 他们大多孤身一人,除了父母至亲,难有知心朋友或者伴侣。因为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长期情绪苦恼、精神状态异常。

3.行为举止退缩 他们敏感羞涩,极易自我否定,并总是逃避社交活动,在一些社交场合总是选择沉默不语。他们存在心理缺陷,导致内心深处的无力感。他们与社会始终格格不入,因为这个社会带给了他们不安。

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几乎无法承担社会事务,也无法贡献自身价值。他们与这个社会存在明显的边界感,导致社会融入度很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克服病态心理重拾自信

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如何克服病态的自卑心理,重拾自信呢?

1.客观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是关键,在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之前,首先要自我接纳。创造合理的外界环境,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逐渐建立自信,慢慢消除自卑,从而提高自我评价。

2.培养勇气 勇气的培养不是抽象的教导,而是实践中的磨炼。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和内在的自我对话,用心辨别哪些想法来自真实的自我,哪些想法来自理想的自我。你需要做的就是还原真实的自我,追逐理想的自我,可以尝试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3.实现意向单一化 绝大部分敏感的回避型人格,在回避的同时,内心大都迫切渴望通过坦然面对来提升存在感。而当自己无力承担面对的风险,以及未知的不确定性时,回避往往成了最为安全有效的选择。这时,需要的意向就会产生矛盾,不仅精神意志得不到表达,肉体还要承担相应的约束。只有通过找寻最原始的动机,保证需要的意向是单一的,解释并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自我的内在和外在世界才会和谐统一,才能将注意力从自我过渡到外界,从而解放天性,从根本上减少自我损耗。

4.尝试深度社交 回避型人格之所以逃避社交,其实是因为过度保护,防止自身受到伤害。可以尝试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循序渐进,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最终形成正常社交。同时,可以多看看关于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通过书籍不断调试自己内心的状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克服困难,让书籍帮助自己走出回避型人格的病态心理。

5.走出舒适区域 你想改变吗?你改变的欲望强烈吗?你想让你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吗?走出第一步往往比较困难,但是接下来就会顺利了。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在别人对你好的时候,接受,然后找机会回报,请他吃个饭,或者送个礼物。走出那最困难的一步,你会发现唯有改变才会带来力量。

6.自我提升 要让一个原来对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变认知,觉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在这努力的过程中,在慢慢变好的过程中,你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能慢慢变得自信了。

7.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学上有一种恐惧症的系统脱敏疗法,而这种疗法对于回避型人格也同样适用。通过系统脱敏,可以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慢慢适应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意向外界自卑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