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2020-10-23秦亚冰
袁 凯,秦亚冰
(亳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一、引言
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政府扶贫贴息贷款运行效率不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短缺状况,小额信贷的实践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增加小额信贷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可以引导资金回流,增强农村金融效率。因此,现阶段研究农户小额信贷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小额信贷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不断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研究也逐渐活跃起来。理论研究方面,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主要研究方向。如刘大耕指出:“小额信贷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流行和发展正是金融自由化理论,尤其是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的具体成果”[1];汪三贵研究指出,由于其它金融资金对农村支持不力,通过小额信贷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这一缺陷,正好符合农村金融服务的模式[2]。吴国宝的研究表明,信用社借助正规金融机构政策环境方面的优势,对未来小额信贷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4];何广文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研究》一文中指出,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对解决小额信贷高固定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缓解了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款难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4]。实证研究方面,冯娟、邹帆根据我国27个省、直辖市2002-200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小额信贷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直接正效用[5]。孙若梅利用样本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收入决定方程进行实证分析,其出发点是通过改善信贷配给来影响农户的生产函数和要素收益,结果表明,小额信贷重复利用比一次利用所产生的作用大,贷款次数与贷款效益紧密相关,同时小额贷款对农户的非经营性收入影响显著[6]。杨贺、马微通过调查咸阳武功县200户小额信贷农户,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得出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7]。宋以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收入决定方程,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多种要素投入的影响,包括农民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外出务工人数和主妇健康状况等。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户当年的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谭民俊、李娟利用湖南省宁乡县和洞口县的调查数据建立信贷配给的biprobit模型,实证表明,通过增加对家庭经营性非农投入,增加贷款次数,可以强化小额信贷对收入的正效应[9]。张芳群同样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农户小额信贷量、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和自有资产等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下,农村小额信贷不是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唯一原因,其对农村人均收入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该研究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但并未对时间序列数据易产生的常见问题进行检验而直接进行OLS估计,所以很难相信结果的可靠性[10]。同时像余志鹏[11]、杨红丽、辛瑞[12]等的研究也都是利用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大同小异。
综合以上文献,大多有三个特点,一是实证分析的模型大都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OLS估计,分析过程中直接对线性模型进行解释,并未对线性模型的异方差、自相关等违背经典假设的问题进行检验,模型的解释能力有待商榷;二是使用的都是样本调查数据,通常都是选取某一局部地区的截面数据去解释总体,一方面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有效的说明要解释的问题是有疑问的;另一方面对所要解释的问题并未反映出时间趋势上的长期关系,缺乏全面性;三是分析结果基本都表明了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作用,但对这种正向作用产生的原因并未作出相应的解释;四是以往的实证研究只是单纯研究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的数量关系,并未对小额信贷影响农民收入的机理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在以上文献的基础上,不仅对小额信贷影响农民收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还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利用VAR模型研究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的长期关系,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说明了这种长期关系的动态过程,并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小额信贷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以及影响程度;在数据的选择上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更全面地研究两者在时间趋势上的关系,同时注意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减少了模型设立偏差而引起的解释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结论也更加注重与现实情况的吻合程度。
二、模型设置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置
在设置模型之前有必要对农村信贷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而这一分析可以从贷款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机理开始。当贷款投入生产用途,贷款将转化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产出,实现国民收入的提高。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贷款转化为投资联接起来。因此,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贷款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关节点。研究投资或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有很多,本文借用资本决定论典型理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13]。该模型认为储蓄率决定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又可转化为资本的积累率,它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用公式表述该模型为:
根据Feder[14]、Greenwood and Jovanvic[15]、Pagano,M.[16]、Murinde,V.[17]等人的研究,他们利用总生产函数,将金融发展水平定义为一种投资活动用于生产过程。本文借鉴这一思路,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将金融发展这一指标缩小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中的农村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通过转化为生产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产出增长,产出的实现将直接影响收入。因此本文的分析模式为:
基于此,我们给出反映金融发展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Y=f(K,L,F)
(1)
(2)
Y=δ,f(K,F)
(3)
对方程 (3) 求全微分,得出下式:
(4)
(4)中F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到本文中代理为小额信贷水平(RC)。转换之后得到:
(5)
在(5)式中分别利用β1代替表示资本的边际产出,β2代替表示信贷增长的边际产出,再对两边同时除以δ则得到人均产出增长模型:
(6)
利用模型 (6),可以分析剔除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结构以及政府政策行为等因素影响后的小额信贷对于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同时,利用这一模型,对考察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也适用,前提是不考虑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城乡税收差别等因素的影响。于是,计量研究模型可变换如下:
dRI=β0+β1dK+β2dRC+u
(7)
其中RI代表农民收入,β0代表常数项,u代表随机误差项。根据 (7) 式可以证明,在差分条件下,RI的水平量与RC的水平量及其滞后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实际过程中投资和信贷水平影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基于此,本文为了便于实证检验农民收入水平值与信贷水平值之间的关系,设定了如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际分析:
(8)
(二)数据与变量说明
以上模型中的变量包括农民收入、投资水平和信贷水平。农民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括生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和其它收入,在处理过程中,用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与农村人口的比值衡量。农村小额信贷为发放到农村地区的贷款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侧重点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支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选取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额来表示。投资水平的衡量,选择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同时本文对这一数据进行了处理,采用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比率进行研究。
本文以中国199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研究数据,数据来源于1991-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经济信息网。实证分析中为减少数据波动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数据序列分别取对数。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前提,如果在序列不平稳的的条件下直接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从而得不到正确可靠的结论。因此,必须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必要时运用差分法达到平稳性的目的。本文运用ADF检验方法检验变量序列LNRI、LNRC和LNK是否存在单位根,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原始序列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也非平稳,不适合作协整分析,但经过二阶差分后,在所有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检验表明所有变量是二阶单整的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表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变量序列为平稳序列,ADF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皆为二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有一个VAR模型的结构问题,也就是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如表2所示。
表2 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超过一半的准则选择滞后期为4,因此,可以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4,为此,本文建立VAR(4)模型。建立VAR模型还要判断模型自身的稳定性,这是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前提。如果VAR模型的特征方程所有根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模型是稳定的,否则,不是稳定的。从图1可以看出所有的特征根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所有建立的VAR(4)模型是稳定的,为下一步实证奠定了基础。
图1 VAR模型特征根的倒数分布图
为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可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表3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的假设,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同时模型的可决系数为99.58%,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从而,LNRI、LNRC和LNK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
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均衡向量:
β=(1.000000,-0.497179,-0.274374)
均衡关系表达式为:
LNRI=0.497179LNRC+ 0.274374LNK
(0.04202) (0.67791)
(-7.47960) (11.4053)
该方程表明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二行括号内的数值t统计量,表明了变量显著性,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都是显著的。根据协整方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农村小额信贷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将增加0.4972%;农业投资水平与农民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农业从业人口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将增长0.2744%。以上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大致吻合。因此,增加农村小额信贷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农业从业人口的比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行之法,同时还必须加大农村地区投资,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本文已经验证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下面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具体阐述这种因果关系的表现实质。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4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一个滞后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滞后1期和滞后2期中国农村信贷都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直到滞后3期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此相联系,中国农民收入在滞后期内都成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过脉冲响应(如图2,Y为LNRI,X1为LNRC)可知农村小额信贷的一个正的冲击对农民收入产生一个正向的影响,在第5期达到最大之后趋于平稳。方差分解也显示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前期渐增,但增长比例较低,与因果检验滞后期的解释吻合,同时也吻合脉冲响应的增长趋势。第10期后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可占到农民收入预测误差的44.56%。农民收入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正向冲击,前期导致农村小额信贷较快增长,5期后渐趋平稳。方差分解表明农民收入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影响最大可占到农村小额信贷的预测误差的51.96%,与因果检验的结论相一致。
图2 脉冲响应
对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影响存在滞后期的问题,可作如下解释:由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完善,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组织单一而垄断的局面使得农村小额信贷不能以最快的时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同时农业生产本身的风险性和低收益率、农村小额信贷本身的高风险、贷款的信贷结构和使用去向不合理等导致了信贷资金的运用效率受到影响。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农村小额信贷的格兰杰原因来看,收入增长引起了小额信贷的增长,但反过来却产生滞后期问题,说明农民的贷款并不都是用于农业生产性用途,对农民直接增收效果不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应增加小额信贷资金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同时,小额信贷的投放存在的问题产生了信贷资金促进收入增长的滞后期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和信贷管理等问题是其产生的原因。据此,可提出如下对策:
(一)继续加大农村小额信贷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具有长期效应,而短期中作用不明显。因此,一方面需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不仅在放贷期限上可以延长,放贷数额上也可适当加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短期效用,需不断规范小额信贷使用途径,对农户用于非生产性的金额予以限制,保证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性用途,为农民创造收益。
(二)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运转有赖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高效运作和服务。为此,中国要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作用。为提高信贷效率,可以在信贷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方面进行完善。对农户生产性需求实行较低的利率水平,降低农户的信贷成本,提高贷款用于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同时可对农户进行相应的优惠补贴,真正为农户增收加强保障。
在实行低利率水平的同时,调整信贷利率结构,实行根据市场浮动的利率,并考虑农户自身生产生活的特殊性给予差别对待,切实维护农户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小额信贷自身的风险性,使得农村小额信贷支农作用的发挥存在一个滞后期,因此必须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在生产环节,对种植的经济作物,保险公司可与农户合作,提供一定额度的农作物保险,如若因为自然条件原因出现损失,可将保费优先偿还信贷,既可保护农民利益,信贷机构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在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销售的流通成本,使贷款得到顺利的偿还,这方面政府应畅通流通领域各环节,同时及时发布有关市场的信息,加强农业信息的宣传力度,报刊、网站等多媒体形式都是可以利用的,为农民决策提供依据。农民销货顺畅了,收入自然就增长了,信贷风险也就降低了。
(四)农村小额信贷一般为扶贫性资金,信贷的使用去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影响,同时贷款机构的信贷额度也将会随时间的发展影响到信贷支农的作用。为此,一方面要拓展信贷资金的发放品种,根据农户需求相应调整,在重点支持生产性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农户的多样性需求,为农民增收提供全面支持。另一方面,信贷机构应将信用等级管理变为授信额度管理。由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开展,提高授信额度,将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