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新时期师德内涵,打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2020-10-23广东省深圳小学王海林
■广东省深圳小学 王海林
师德建设是队伍建设的灵魂,不仅涉及教师队伍的高度和美誉度,更是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未来。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紧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既有政治和理论高度,又有明确细致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新时代的师德建设应当围绕《意见》要求,深刻理解师德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
一、深入贯彻落实《意见》指导思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意见》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这段话不仅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明晰了师德建设的内涵。学校应当把“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因为它决定了师德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不能有丝毫偏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世界观发展过程,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自觉接受教师职业法规的约束,珍惜时代赋予的光环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人们的精神导师。在儒家教义中,“师者”的地位是崇高的,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鉴于此,儒教不断地强调“师道尊严”,代代相习,深入人心。两千多年的“师道尊严”传统,既赋予了“师者”特有的光环,也一直对“师者”有着极高的标准和严厉的约束。即便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大众对“师者”的期盼和要求也依然如此,因此,师德建设当与时俱进,自觉接受新时期教育法规的约束,自觉维护教师队伍的尊严。
正如《意见》指出,要“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仅有道德和伦理层面的训导是不够的,还应该不断强调“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本地方的教师职业规范文件明确纳入师德培训体系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同时也加剧了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一些教育“乱象”与教育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如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的纪律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己任。
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水平,在实践中锤炼高尚师德
《意见》说,要“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因此,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育人能力,这个能力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教书育人必须面向全体、贯穿全过程;要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了,就可以避免急功近利,可以体现教育的完整性,可以关注人的完整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朝着自己最好的方向发展;教书育人必须面向全体、贯穿全过程,旨在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和教育的长期性。如果能紧紧围绕以上四个方面锤炼教师队伍,一定能确保其育人水平的广度与高度,一定能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
四、不断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理想之灯永不熄灭
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说,要做“四有”好教师,关键在于内心的深度觉醒,努力引导新教师以老一辈教育家为榜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未来当作自己的未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也把教师的职责直接指向了人的精神世界,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期许。因此,教师必须构筑好自己的精神防线,才能抵御世俗洪流的侵袭。人的高贵源自灵魂的高贵,而高贵的灵魂必须有高贵的思想。
当今中国,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要承担起传播知识的责任。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国家兴旺、教育救国当作自己的理想。因此,要始终把师德建设当作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师德建设的内涵,打造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使命、有担当、能战斗的强国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