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管理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10-23魏春莲幸珍珍姚小婷李小配
魏春莲 幸珍珍 姚小婷 李小配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广东 佛山528318)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该疾病发展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1]。除药物治疗外,合理的干预控制血压是高血压防治的基本原则。临床常规干预多为填鸭式知识灌输,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患者对健康行为的建立,从而导致血压控制效果不佳。知-信-行理论(KAP)管理模式认为人类行为转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将行为转变分为知识掌握、建立信心和改善行为三个阶段,属于社会心理学理论范畴。或许其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本研究将探讨KAP管理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男39例,女20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8.36±3.20)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26±1.39)年:高血压分级:Ⅰ级20例,Ⅱ级39例。观察组男37例,女22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58.39±3.2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34±1.37)年:高血压分级:Ⅰ级21例,Ⅱ级38例。上述资料两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且为的Ⅰ-Ⅱ级[2];(2)无重要靶器官器质性病变者;(3)病程1年以上者;(4)意识清楚且能完成干预过程者。
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者;(2)合并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者;(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史者;(4)无法完成整个干预过程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告知高血压的危害,强调按时服药、合理运动和饮食的重要性,按时监测血压变化等,连续干预3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KAP管理模式:成立KAP管理小组,组内成员由管床医生、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组成,查阅相关文献并制定KAP管理方案和高血压知识教育相关内容。
(1)知识教育:发放本院编制的高血压知识教育手册,同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利用海报、宣传手册、一对一访谈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教育内容以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规律用药、合理饮食及运动干预等方面的指导,让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和自我保健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
(2)建立信心:在进行健康教育期间,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重视对疾病造成影响的因素,使其产生更为强烈的康复信念。同时分享成功案例,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评估并鼓励患者抒发自身情绪,并及时进行疏导。另外,分析患者不良行为造成的原因,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健康行为建立的实施方案。
(3)行为干预:根据患者认知水平,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行为改善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患者实施指导,训练其健康行为结合患者当前疾病情况,选择合理的有氧运动,主要以太极、慢跑、呼吸锻炼等为宜。每次进行锻炼,每周3-5次/周,20-30min/次,同时检测运动后的心率达130次/min;用药指导:协助患者根据其自身血压状况对具体服药时间进行确定,确定一个提醒患者服药的物品或者让家属按时提醒,指导患者书写用药日记,自行记录服药状况。同时对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等行为进行督促,及时指导和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对良好行为予以鼓励,告诉其保持良好行为和健康状态的关系,促进信心改变具体行为,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血压情况和血脂水平。
(1)遵医行为:总遵医率=(完全遵医+部分遵医)/总例数;采用量表对患者遵医行为进行评价,采用10分制评分标准,完全遵医:8-10分;部分遵医:5-7分;不遵医:5分以下。
(2)动态血压:采用动态血压测量仪检测干预前后24h动态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早6点到晚10点间隔半小时测量1次,晚10点至次日早6点间隔1h测量1次,连续监测24h。
(3)血脂水平: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干预前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1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观察组遵医行为率(94.92%)较对照组(79.66%)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情况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LDL-C和TC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24h动态血压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24h动态血压情况对比(±s)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9 59干预前152.03±10.26 152.56±10.32 0.280>0.05干预后128.24±10.95*137.59±11.06*4.615<0.05干预前99.12±10.23 99.05±10.19 0.037>0.05干预后83.03±9.20*88.95±8.25*3.680<0.05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对比(±s)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9 59干预前5.01±1.61 5.06±1.64 0.167>0.05干预后3.99±1.02*4.46±1.07*2.442<0.05干预前2.59±0.79 2.61±0.76 0.140>0.05干预后2.08±0.55*2.46±0.62*3.522<0.05 TC(mmol/L) LDL-C(mmol/L)
3 结论
高血压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隐匿,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高血压进展是预防心血管相关疾病发生的关键。以往临床常规干预缺乏对患者健康行为转变的系统性指导,导致大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理想,遵医行为较差,进而无法有效控制血压。因此,探求合理的干预措施是改善患者不良行为的关键。
KAP模式将知识、信念和行为作为统一整体,将人类行为分为获取知识、转变态度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认为健康知识是建立积极信念,改善健康行为的基础,坚定的信念作为自身行为改变的动力,从而促进患者向健康行为转变,延缓疾病发展[3]。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疾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遵医行为对延缓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中,观察组遵医行为率(94.92%)较对照组(79.66%)高(P<0.05),说明KAP管理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可提高遵医行为。分析其原因:KAP强调知识、信息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将人的行为转变看作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又连续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5]。认为行为改善的基础是获取全面、正确的知识;信息、信念是行为改善的动力,合理的行为督促和干预可促进行为转变。定期以视频、个性化访谈等形式开展知识讲座,使患者对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及如何防治等全面了解,纠正患者对疾病错误的认知,从而为健康行为转变奠定理论基础;在信念建立中传输正确的疾病知识,鼓励患者抒发自身不良感受,同时予以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在行为改善中,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比如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记录服药日记等,让行为转变更具目的性及操作性,从而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24h收缩压、舒张压、LDL-C和TC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KAP管理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可控制血压及改善血脂水平。分析原因:KAP管理模式对知识,行为、信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改变目标。首先对患者对高血压认知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认知度;然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访谈,从而改变和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康复的信念;在“信”基础上,用药、运动和饮食等方面制定针对性方案,促进患者行为改变。患者明确掌握疾病知识后,建立正确信念,主动形成合理运动、合理饮食、定期监测血压、按时用药等积极、健康的行为,进而有效预防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控制血压,从而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KAP管理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可提高遵医行为,控制血压水平及改善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