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荣:“尖刀班”班长的扶贫故事
2020-10-23田友奎
文_田友奎
李传荣(图右)指导农民给葡萄打芽
初秋时节,走进巴东县茶店子镇茶庵寺村,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镶嵌在群山之间;公路两边,一栋栋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幽深的葡萄长廊生机勃勃,一幅美丽新村的画卷跃然眼前……
“以前田里都荒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村里连几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有了产业,比打工强一百倍,还是得感谢他们……”谈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李言翠有说不完的感触。
李言翠口中的他们,就是巴东县财政局驻茶庵寺村脱贫攻坚“尖刀班”。作为“尖刀班”的班长,李传荣有讲不完的扶贫故事。
从危房到安居工程
茶庵寺村距巴东县城28公里,平均海拔900多米,林多地少,是全县11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17年底常住人口212户58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84人,占全村总人口48.55%。
“尖刀班”进村之前,村委会只有一间土坯瓦房,既没有公共厕所,也没有医务室。仅有的两条水泥路,是过境村村通公路。212户里有96栋危房。村级产业更不必说,完全是靠天吃饭。茶庵寺绝对是巴东县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2018年2月,有着十多年农村财政工作经验的李传荣,从巴东县财政局领导手中接过了“尖刀班”这副重担。扛起茶庵寺村支委第一书记、“尖刀班”(以下称为驻村工作队)班长这面大旗时,他觉得沉甸甸的。参加工作34年,经历若干大小考试,从没交过“不合格”答卷。面对全国统考,而且是大考的“脱贫攻坚”,李传荣决定拼了。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没有好的交通环境,再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李传荣说。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450万项目资金,硬化道路11公里,实现了通村有水泥路,户户通公路。更换新增6台变压器,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通信也实现了全覆盖。易地搬迁+分散安置8户,做到了应搬尽搬;危房改造85户,厕所改建152户,做到了应改尽改。
同时,投资40万元修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广场,投资20万元修建了标准化村卫生室,投资5万元修建了公共厕所,还安装了81盏太阳能路灯,建成了塑胶篮球场。挪出穷窝,改善环境,全村安居工程达标。
从陌生人到“干儿子”
在李传荣印象中,驻村的第一年最难。那时,他在村里完全是个陌生人,说话自然也不好使。为了打破僵局,摸清门路,李传荣用了一个月时间,带领着驻村工作队对茶庵寺村基本村情、基础设施及产业现状、贫困户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李传荣家家到、户户落,不知跑了多少遍。张家有几亩葡萄,李家有几亩烟,他如数家珍。就连谁是谁家的姑舅姨,谁是谁家的兄弟媳,他也一清二楚。至于谁家与谁家有矛盾,他更是心中有数。扎实的基本功拉近了李传荣和村民们的距离,他把村民当亲人,村民把他当“干儿子”,有困难找他帮,有心里话找他说。
通过摸底,李传荣和驻村工作队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要求,制定出了“基础建设改善环境,易地搬迁挪出穷窝,产业发展斩断穷根”的茶庵寺村精准脱贫工作思路。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和节庆活动,聚集人气,凝聚人心。
从靠天吃饭到“茶庵寺葡萄”
“贫困户要从根本上脱贫,如果没产业,那就是一句空话。搬出了穷窝,还是过穷日子。”李传荣的扶贫思路很坚定。在调研论证之后,驻村工作队确定了茶庵寺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以葡萄种植为主打产业,以烟叶+打工经济为辅。
在发展葡萄产业之前,地里种的是苞谷和洋芋,每亩综合年收入两千元左右,基本上靠天吃饭。转种葡萄,村民们的积极性却不高。“我们担心葡萄卖不出去。”如今的葡萄种植大户5组向绍登回忆道。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李传荣一户一户地做工作。驻村工作队投资180万元,帮村民们购买种苗、肥料,定制葡萄架。
李言翠是茶庵寺村2组贫困户,夫妻常年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技术,除去开支,一年所剩无几。家里孩子无人照料,几亩良田也荒芜了,就连老房子也成了危房。2018年,夫妻俩决定回乡,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精心管理6亩多葡萄,还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将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整修。2019年,葡萄开始挂果,收入7万多元,坚定了夫妻俩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
为了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李传荣带领村支两委大胆探索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茶庵寺村葡萄节”,“茶庵寺葡萄”已经成为巴东的知名品牌。
2018年底,茶庵寺村在巴东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如今,茶庵寺村已发展葡萄98户260亩;种植烤烟6户190亩;外出务工人员170人,务工收入可达500多万元,基本做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在李传荣看来,脱贫攻坚这条路“以前很难,今后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