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研究

2020-10-22任爱珍徐坚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高职院校

任爱珍 徐坚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网络舆情具有发生的常态化和应对的挑战性、发生的迅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发生的地域性与议题的周期性、舆情焦点的集中性与关注的分散性、舆情客体的敏感性及载体的多样性等特征,而高职舆情引导与管理面临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对机制缺失、行为主体的特殊性等现状。因此,应采取提高主体认识、建立应对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坚守有关原则等应对策略,增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任爱珍(1972- ),女,江西樟树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徐坚(1979-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伦理与职业修养”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CS2019ZX002,项目主持人:任爱珍)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107-06

一、引言

2016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国办发〔2016〕61号)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2016年9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构想,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认为,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它将改变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式和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社会全方位治理能力升级,作为社会治理重要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应与大数据深度结合。高职舆情管理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应该与时俱进,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网络舆情文献综述

1.研究对象内涵综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特殊范畴的网络舆情,既是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领域。通过阅读现有文献,还没有找到对高职网络舆情准确的定义,但本文认为,肖明月和张科对其内涵的阐释较为完整。两位学者都认为,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包含三个核心因素:一是舆情的信息务必具备意见性,二是意见性表达的载体必须是网络平台,三是舆情的行为主体必须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

因此,综合以上两位学者的阐释,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对互联网上的社会“热点事件”或“焦点话题”所引发的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或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并能对该事件进程产生一定影响的共同意见、言论、态度、情绪或信念的总和。其传播的载体主要是互联网,其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事件的客体是现实社会中各类“热点事件”或“焦點话题”,其所形成的网络舆论能对该事件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指学生,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所引发的舆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2.文献发表及研究内容综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研究日益引起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成果严重不足。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引导到治理、由忽视到重视、由被动自发到主动自觉的变迁过程,且高校舆情管理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大多是源于政治学、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领域,其研究成果对高职网络舆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研究目标模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接不足;二是实证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单一,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不够。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网络舆情的特征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2015年筛选10月份以前最具影响力的500件事件进行分析,其中44.4%的事件是由互联网自发传播并成为热点话题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已经具备了去中心化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愿意接受匿名发布的网络信息,超过半数的高职学生处理突发问题容易冲动。而以匿名传播为主的网络环境,其网络信息容易夹杂着传播者偏激、错误的观点。

笔者对江苏省十几所高职院校2012年以来收集到的50多起舆情事件进行分析,从舆情发生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焦点分布、载体分布、演变分布、行为主体以及舆情参与的诉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集中描述,从中获取舆情发展的某些特征。在分析这些案例过程中,我们得出总体趋势与特征为:学生网中言论虽然激进,但没有行为后果,这些舆论事件主要涉及教育制度、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效率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公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这些网络舆论的形成有些是源自于社会矛盾,有些是突发事件的激化,有些是个人意见的扩展,还有些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导致网络谣言的传播。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舆情发生的常态化和应对的挑战性。大数据时代,高职学生网络话语权的自主觉醒带来信息传播的泛滥。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以及沟通方式等无不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伴随主流媒体的式微,具有广泛传播性的网络话语就成为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民主事件的主要渠道。这既标志着大学生话语权的自主觉醒,也意味着伴随而来的舆情风险将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2.舆情发生的迅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随着目前高职学生手机普及率和校园网络覆盖面的提高,高职学生对网络的关注度和依赖度相较普通高校学生较高,因而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也较高,一旦出现舆情会立刻蔓延,影响遍布整个网络,增加校园监测难度,这就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3.舆情发生的地域性与议题的周期性。从有关研究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全国高校舆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比如,舆情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及江浙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人口密度较大的省份与城市。舆情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和3月前后以及 6月和9月前后。前者是学期初,主要集中在食堂及宿舍问题等;后者是学期末,主要集中在学费及教学问题等。每年期初及期末都会周期性地出现类似的议题。

4.舆情焦点的集中性与关注的分散性。高职学生关注网络舆情焦点主要集中在校园管理类、非正常死亡类、维权诉求类三大部分,而关注人员的意见却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与见解不一,其所展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应该引起负责舆情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5.舆情客体的敏感性及载体的多样性。从舆情传播的客体来看,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最具有敏感性。比如,考试作弊,食堂饭菜的质量、价格和卫生状况,住宿条件,奖助学金的评定,招生就业等事件,特别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高度关注与激烈讨论。较受学生欢迎的传播载体主要有校园BBS、QQ群、微信群、博客、贴吧以及客户端网站的评論区等,为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的载体。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网络舆情现状

大数据时代,网络受众面广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呈全媒体和立体化属性。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内容多元化、舆情成因多元化,也为高职网络舆情监测带来较大的压力。总的来说,高职舆情引导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使得高职院校领导大多较为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就业提升等方面工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管理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施者与承担者,相对本科院校,其扮演着鲜明的职业教育角色。随着网络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海量的信息随之产生,使得高职网络舆情预研与分析难度增加,单纯依靠人力已经不现实,需要依赖新技术工具,为决策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一些掌握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技术公司开始介入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领域,研发和设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中。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新型技术,对网络信息仍采用“删”“封”“堵”等简单落后的办法,使得高职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应对机制缺失。目前,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多头负责,主要有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和二级学院团委以及保卫处等部门,各个部门都有舆情引导与管理的工作职责,造成高职院校舆情应对与管理主体职责模糊。一旦舆情爆发,容易造成各责任部门束手无策,事后又容易相互推诿。也没有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制度和责任人制度,导致校园内信息发布缺乏审核及监控措施,更没有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使得学生在传播虚假或错误信息时不计后果。同时,舆情引导人员专业性不强,他们既缺乏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预研、分析和预警的专业能力,也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有关媒介素养提升训练课程,以帮助学生有效识别网络虚假信息,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3.行为主体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施者与承担者,相对本科院校,职业性是其鲜明的特色。相对本科院校的生源,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媒介素养低,抵御和鉴别不良信息能力缺乏,学习能力较弱,往往花较多时间在网络上,容易受网络热点事件及舆论的影响。而且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从小所处的教育环境较差,自信心不强;原生家庭的经济能力较差,学生就业压力大,父母教育引导能力不足。而所身处的高职院校,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存在重视知识与技术教育、忽视网络舆论引导的弊病。高职学生在情绪苦闷的时候容易在虚拟网络中寻求心理慰藉,产生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久而久之,容易成为网络舆论负面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五、增强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舆情应对力的策略

1.提高主体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作为舆论主战场的作用,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2019年6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各地义务教育领域基层部门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透过高职网络舆情的表象,应该看到的是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碰撞,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深刻影响高职校园的稳定和有序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是否后继有人。

2.建立应对机制。高职院校设定职责单一的专门机构作为舆情管理主体,往往不太容易实现,因此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进行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划分,确立舆情应对的工作流程。

第一,明确主体职责。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明确分工与合作。比如,出现学费舆情,有财务处人员及时发声引导;出现水电供应、住宿、餐饮和服务设施等舆情,有后勤保障处人员及时处理;出现学籍及毕业文凭等舆情,有教务处人员及时应对;出现评优评先等舆情时,有学生工作处人员及时处理。甚至可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一旦监测到思想异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员分析研判,及时应对,扼住舆情的萌芽与扩散。

第二,建立责任人制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内网信息发布有宣传部门把关和审核,但学生在追踪热点事件时,在各个互联网交流平台发布的有关信息则难以审核。如果高职院校对社会热点事件等信息的发布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管,则有可能会增加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难度。建立审核制度和责任人制度,在信息发布之初就可分辨和屏蔽负面或不实信息,以避免其进一步扩散,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建立惩罚机制。虚拟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容易使学生利用互联网发布不实信息或传播谣言,借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就此造成的行为后果或负面影响往往是学生始料不及的。因此,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惩罚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能够有效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第四,建立专业化队伍。舆情引导与应对时尤其需要采用专业的方法,喻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对学校舆情的应对产生认同和共鸣,最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无形中扭转学生思想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建立起一支由专业心理辅导员、思政教师、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专业化舆情应对与管理的人才队伍。

第五,建立长效与反馈机制。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网络媒体成为占领学生意识形态的主流媒体,高职院校应该坚守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长效与反馈机制。分辨网络舆论信息类属,分清事件的发生缘由,根据事件发生原因反馈到不同的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利用大数据技术。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监测只是基础,其目的是据此提升应对能力,进行高效预警和决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单纯依靠人力进行监测已经难以实现,需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收集、分析与反馈信息,用机器代替大量的人力,预研与判断舆论的发生发展方向,做到实时监测和无死角监视。

第一,提升预警能力。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舆情预测模型的成熟,大数据在网络舆情预测方面具有可观的前景。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Devavrat Shahe和学生Stanisav  Nikolov发明的算法在预测Twitter热门话题时,准确率达95%以上,且平均比Twitter官方热门话题出来的时间要早90分钟,甚至有些热门话题能够提前5小时预测出来。因此,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充分把握热点形成的内在原因和事件的前瞻发展,密切监控网络的动态发展,制定出舆情热度指标,把握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征,提高舆情预警能力。

第二,了解学生心理认知。從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网民的特征来看,网民大多年轻化,参与度和参与热情高,维权意识和规则意识强,参与内容泛娱乐化。同时,高职学生经常被冠以“差生”的头衔,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差,以及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致使其常常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既对未来社会充满理想,又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这种苦闷无处发泄,虚拟的网络世界及其快捷方便的属性正好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使得高职学生容易寄情于网络,盲目跟风。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研究高职学生网民思想水平,及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心理认知水平。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搜索有关事件的评论及回复,通过设定关键词使用频率、舆情事件浏览点击量以及回复率等参数,评估高职学生网民思想认识水平,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提升学生心理认知水平。

第三,关注网民现实利益诉求。网络舆情一般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和延续,引发舆情的话题及原因很多。深层次探究,主要是安全感缺失引发全民围观,社会阶层话语冲突增多引发广泛关注,阶层固化形成阶层对立,仇富心态普遍等。因此,要根据舆情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的折射,与现实的生活息息相关,应更多地在现实中进行关照,对高职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引导,及时消减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构建高职和谐有序网络生态。

4.坚守有关原则。一是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原则。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爆料越来越多,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是解决高职院校舆情危机的基本前提,当舆情事件爆发并被公众围观后,如果长时间没有正面反应,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恶意攻击,使自己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即使再去努力澄清、发布,往往也会事倍功半。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既是工作态度,也是行动目标。

二是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原则。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沟通协作是化解舆论危机、处置舆情事件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媒体结成统一战线,科学合理地引导舆情工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齐心聚力,为推动问题解决,把握话语主动权,第一时间做第一标签定义者。传播力就是影响力,只有采取多种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团结统战网络信息意见领袖、通过第三方权威声援,才能使主流媒体占据网络舆情的话语主动权,提高高职院校的可信度,消减疑惑,化解怨气,扩大传播范围和提升传播效果。

三是提升师生媒介素养原则。学校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师进行舆情预研判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师生媒介素养。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发布信息解读政策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培训,培养专业的舆情分析、预研判和舆情引导队伍,以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做到与年轻学生网民知识同构、情绪共振。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训练课程,在入学教育课程内容增添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训练,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正确判断网络上的各种舆论信息。

四是避免陷入各类误区原则。要占领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防止其陷入各类误区,首先要避免唯删帖论,避免因删帖而导致舆论面临更大的妖魔化。其次要避免掩盖和辩解,欺瞒民众,反而会引起“矛盾上移”。再次要避免在舆论事件上火上浇油,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因为不够理性、时机或方式不当等原因,会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更大的危机。最后还要避免透支信用,避免在应对中为平息舆论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倡导阳光应对。否则,迟早会透支未来的公信力和形象。

五是坚守高职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原则。学生参与网络舆论事件的讨论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对各类事件发表看法,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有受负面情绪主导的负面因素影响,也有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因素效应。学生对事件进行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合理的引导,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阵地。

六、结语

透过纷繁复杂的高职网络舆情表象,应该看到,这是高职学生网民参与社会意识和社会管理的觉醒,各种舆情的爆发都是矛盾的集中表现,不能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高职网络舆情爆发的部分原因是寻求真相、呼唤相关管理部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敢披露真相,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现实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与解决,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国家或社会机构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才是舆情应对与管理的正确姿态。

[参考文献]

[1]陈海宇.大数据驱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价值、机制与制度安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6-62.

[2]高新民.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当前主要任务的理解[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13-15.

[3]胡玉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2):69-70.

[4]李賽红,刘应君.大数据时代信息类高职网络舆论生态现状治理策略[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93.

[5]马春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与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3):12-13.

[6]宁莹莹.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31-232.

[7]庆年.跑在大数据时代的前列[J].复旦教育论坛,2013(4):1.

[8]肖明月.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和影响[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9):9-10.

[9]新华社.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EB/OL].(2014-02-27)[2020-03-28].http://www.gov.cn/xinwen/2014-02/27/content_2625112.htm.

[10]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25)[2020-03-20].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

[11]张科.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分析及治理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65-67.

[12]张志安,曹艳辉.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J].社会科学,2016(8):3-12.

[13]仲昭慧,杨建.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43-46.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大数据高职院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