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
2020-10-22艾宏伟
[摘要]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追求,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源泉。高职院校文化主要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特征。文章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校企产教融合和社会认同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困境,提出重塑校训文化、构建“五业融合”职业文化自信体系、建立涵育核心价值校园特色文化等育人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院校;职业文化
[作者简介]艾宏伟(1982- ),男,安徽合肥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宜兴 214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以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7SJBFDY700)和2018年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jsz201812)的研究成果。本文亦受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097-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个文化自信。”①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源泉,要善于挖掘自身特色文化,充分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式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培育服务地方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的高技能人才,丰富高职文化内涵。对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而言,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发展。
一、高职院校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追求。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对高职院校自身定位、可持续、创新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在办学定位、运行模式具备高等教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和区域性;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科学的、达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培养模式等,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与传统意义上的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等大学文化相比,其个性更为鲜明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是高职院校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必然选择。
2.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高职院校管理者要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实践等途径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相融合,从引进大师工作室、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创新为动力、人才为目标、市场为资源,丰富高职教育内涵,培育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只有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并能够转化为高职院校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源泉。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自信育人环境氛围对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环境是无言之师,育人于无痕之中。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就离不开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环境氛围的营造需要将文化育人理念、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和规章制度建设与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紧密结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提炼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在高職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和形成自身独特的高职教育文化品格,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文化人才。
二、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特征
1.职业性。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就教育类型而言,高职院校教育区别于普通的综合型大学和学科型、研究型大学教育,其所体现的高职院校文化具有浓厚的职业性特征,其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所培养人员直接面向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育在课程设计、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重点;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定位是,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对高职学生而言,一般都热衷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行业性。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相对应的行业有着密切联系,依托行业发展而发展,始终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的脉搏,在课程设计、专业建设、教育实践过程中都对接相关行业产业,让行业能够深度参与其中。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行业文化内化在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行业印记与文化优势。
3.区域性。从办学定位来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服务。从专业建设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紧扣区域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专业建设方向不仅关系着自身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决定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地理位置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文环境方面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报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当年有58.5%的专业点对应地方支柱产业,毕业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业的占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
第一,人才培养方案要融合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职业标准、职业素养、岗位技能等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融合其中。因此,在教学目标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双元培养,人才共享”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文化人作为第一要务,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行业对职业人的要求。教学内容方面,要深入了解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素养与企业岗位技能之间的转换,将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要求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要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标准,在项目训练、实践任务、操作流程上要严格执行企业要求,在安全生产、工作纪律、岗位责任、行为规范上借鉴企业管理办法,将企业文化内容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
第二,专业文化建设要紧跟企业行业发展步伐。高职院校以专业发展为前提的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是职业文化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专业文化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要适应企业需求、产业变化、行业标准,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专业文化建设与对应的产业文化能够同频共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文化链、行业文化链的专业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专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文化建设对学生而言,更加侧重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如借鉴“卓越技师班”“现代学徒制”等教学经验,注重促进学生人文素質与职业技能相互协调发展。
第三,企业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让学生规划自我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立职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企业行业文化入手。一是要聘请或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讲授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成为优秀人才的要件,通过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行业准则等内容培训,促进学生认清专业学习在将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便从专业特长、行为性格、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二是要邀请优秀企业参与在校园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创业论坛、行业企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将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融合,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再是理论上的说教,而是变成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强化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的认同,提升自身职业文化素养。
第四,“产业教授”制度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在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通过引进“产业教授”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新发展。“产业教授”制度是影响全国的产教融合品牌项目。通过选聘科技企业家到高职院校担任产业教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的深度融合,积淀高职院校职业文化,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涵育核心价值的校园特色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第一,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成果经验,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元素,推进特色文化校园建设。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把跨越时空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助力培育文化自信。
第二,将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引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地方特色文化与抽象传统文化理论相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其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既发挥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区域优势,又丰富了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地方特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区域性代表,如苏州工艺职业美术学院借助苏州传统刺绣文化、玉雕工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陶都宜兴,挖掘紫砂文化内涵,发挥陶文化优势,将特色专业、学生就业与地方产业文化有效融为一体。
[注释]
①钱文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N].人民日报,2014-03-17(22).
[参考文献]
[1]耿超,徐目坤.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芮明珠.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基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7(29):42-4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张洪钟.吴再生.高职院校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92-94.
[5]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Z].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