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0-10-22洪涛王伟毅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高职院校

洪涛 王伟毅

[摘要]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是有效促进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文章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深度剖析了“产教创”三者融合育人的内涵意义,并发现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产教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产教创”三方面融合程度不深的问题。因此,提出“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有效集聚“政行企校”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打造优质“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平台体系,构建“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机制。

[关键词]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洪涛(1970-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王伟毅(1984- ),男,甘肃通渭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江苏高职院校‘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8/03/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051-06

新时期,随着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一些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层出不穷。聚力改革创新,紧贴产业发展,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依据。江苏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和经济强省,科技创新活跃,工业体系完备,人才储备雄厚。从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31个省份的GDP情况看,江苏排名第二;同时,江苏省内高校众多,除近90所本科院校之外,还有90多所高职院校,近5年培养技术技能型毕业生人数年均24万左右,就业压力较大。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江苏高职办学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迫在眉睫,也大有可为。

一、职业教育“产教创”融合发展形势的解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见下页表1)。例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激发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创新,充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和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职教育一定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从而保证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创业就业。2019年,教育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出“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以健全政行企校多方协同的培训机制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既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由此可见,“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就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对传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深化和提升,其目的就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学生创新动力,是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二、“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综述

(一)“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内涵

“产教创一体化”作为一个新名词、新概念,学术界尚对其概念界定不多。吴加权、朱国奉对“产教创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做了较系统全面的阐述,认为“产教创一体化”是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强调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一种育人模式,其内涵是通过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造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并能依托该平台,在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使教育教学、生产经营和创新创业三者之间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相互作用的一个育人系统。

(二)“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研究现状

笔者分别以“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基于“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仅有140多篇,以“创新创业”为研究的学术文献较多,不少于1500篇,而以“产教创一体化”为核心关键词的检索发现,学术文献不足100篇,其中含有本科院校相关研究,足以看出学术界对“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研究尚有不足。季跃东提出:“产教融合应该在多主体、自组织、协同共享的原则下推进高职创业教育,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协调一致,并让两者的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吴加权提出:“产教创一体化通过构建与实施新模式,改变高职院校原有的育人模式,在校企合作、课程體系、育人平台、保障举措方面,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韩萌提出:“校企共建大学,构建校企双动力协同育人模式, 解决校企合作育人的合作层次浅、持续难的问题,从而增强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动力。”由此可见,教育界有关于“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理论特质还稍显不足,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切实有效的育人模式是当务之急。

三、“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现实需求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新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渐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江苏身处长三角的腹地,是一个典型的沿海省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创新活跃,省内高校众多,高本院校共有180所左右,其中有一半是高职院校,因此人才资源丰富,就业压力较大。“产教创一体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开展校企共同研发并积极转化为生产力,促使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更加紧密合作,从而使院校和行(企)业积极互动,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形成“产教创”各方互赢的局面。

(二)“双创”育人环境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没有校企的深度合作,“双创”育人就成为空谈。“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核心就是使生产实践、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相互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形成有机整体,为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专业实践实训,熟练掌握岗位技能技巧,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锤炼爱岗敬业精神创造条件。“产教创一体化”也为教师走进企业一线提供条件,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骨干互聘和共同管理,形成一批“内容有创新、技术有突破、模式较新颖、商业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种子项目并促进成果及时转化,营造校企双方都关心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格局。

(三)高职院校办学品质提升的需要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业态的更新,一些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但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更新相对较慢,且实际建设存在周期,导致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无法与业态发展相匹配。“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既可以避免学校只投入无产出或少产出的情况,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又可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学习实践环境;既可以促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也可以为教师培养提供便捷渠道,确保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四、江苏“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科技发达省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量较大。为加快发展“产教创”深度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先后出台了《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领鼓励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立项建设“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项目100个,2019年又立项建设“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项目50个,足见江苏省对“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以项目询问调查法,选择位于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12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各校尽管在“产教融合”“双创”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相关成果多不具备理论特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产教融合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在具体实施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产教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等外界因素,部分院校的产教存在“两张皮”现象,产教融合仅现于口头、做于表面。其一,校企双方的利益取向不同,对于合作产生的红利怎么分成、出现的风险责任谁来承担等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其二,高职院校师生分别承担“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的负担,而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跟进也不够完善。其三,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没有深度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工作,导致部分课程“有名无实”,与企业发展实际严重脱节。

(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条件有所局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呈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其一,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化。调研发现,各院校近5年新进的年轻教师中95%以上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不够,对工作岗位能力的了解不深入,很难进行生动的“双创”教学。其二,教学活动的形式陈旧老套,对“双创”教育的嵌入比较生硬,且基本是理论知识,涉及的项目型实践教学较少,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体验度不够。其三,“双创”实训平台搭建不够,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认识不全面、不科学。

(三)“产教创”三方面融合程度不深

部分院校“产教创”融合流于形式,一些想法只是“空中楼阁”。其一,“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庞大工程,需要“政校企行”多方通力合作,每个环节都需要无缝对接,统筹管理难度大,管理层的改革态度和意志不足。其二,“产教创一体化”育人要求教师兼备多重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量的认定和绩效难以确定与兑现,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指导的一些项目重在模仿,创新不足。其三,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大,针对学生“双创”实践活动的学分转换认定办法不成熟,一些项目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较难平衡。总之,“产教创”三者不能有机融合,在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普适性。

五、搭建“产教创一体化”育人体系

(一)“产教创一体化”的育人平台体系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开展“1+X”职业教育证书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聚“政行企校”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找寻各方利益契合点,由院校牵头建立相关职教集团,与行业中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共同建设集教育教学、生产经营、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采用股份制形式,在有效吸纳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将技术支持、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等折算为等值资产,各方按照持股份额,科学分配红利,以提高各方多元育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为使“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平台顺畅运行并确保时效,可以按照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产教一体化”专区、“研学一体化”專区、“教育培训”专区、“创新创业”专区等功能示范区域,实施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但各有侧重的双层管理体制,为“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打造优质平台。

(二)“产教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厘清“产教创”三者之间的关系,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运行机制,树立专业、行业、创新创业、就业“四业融通”育人理念,邀请行(企)业资深专家,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业品质、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相互融合起来,为创新创业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共同开发融有“双创”教育内容的课程标准,将创业心理学、创新哲学等创新创业方法论知识理念植入育人全过程,使体验式教学和实战性操作有机结合,形成认知、探索、实践“三进阶”的理实一体课程结构,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创业的具体内容,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制订教学方案,校企双方共建一批网络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科学缩减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适当减轻师生的课堂“教、学”负担,化解“产教创一体化”育人的阻力。

(三)“产教创一体化”的师资队伍体系

为使“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平台高质量运行,高职院校要组建由企业运营专家、创业典型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形成一支兼具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双创”指导三重能力的师资队伍,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学校和企业相互设立工作站,互派教师,互聘专家,定期让一部分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行业最新的讯息,了解企业的革新技术,由“双师型”向“三能型”成长发展。同时,要创新绩效管理制度,实施激励机制,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寓教于研,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创业,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学校对承担“产教创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另作课时津贴,增加一定的绩效系数,并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中给予一定的倾斜;企业教师由相关企业按照企业绩效增发薪酬,以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及自我效能感,多样化激励教师参与“产教创一体化”育人的发展动力,实时面向社会吸纳有意愿、有专长、有教育情怀的人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师资团队。

(四)“产教创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产教创一体化”要求创新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法,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由原来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加大学生对实习实训过程的考核。在“产教创”背景下,将创业计划书和可行性报告等内容纳入考核的范畴,将创业内容一并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中。评价可依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和自主创业等换算为学分,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学分管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对“产教创一体化”育人的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价,邀请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进行产教深度融合的质量评估,按照行业企业标准,从始末两端、技术创新、产品生产等生态创新的视角,对课程教学、教师顶岗、人才培养方案等是否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认定,有效引导校企双方规范“产教创”深度融合。

六、构建“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机制

(一)协同统筹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以及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平台,集实践、教学和创业于一体,学校的各个部门、教学单位、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制定科学具体的“产教创”融合政策制度,分为“生产经营规范”“教师职责”“生产实现守则”“创新创业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施协同统筹管理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兼顾各方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保障创新创业的实践,有效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性。

(二)动力激励机制

在实施“产教创一体化”育人过程中,对于承担“产教创”教学任务、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愿意承包给学生部分生产经营业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在政府组织的校企合作项目申报中优先申報,优先选择合作企业人员聘用为企业教授;对学校教师在学业深造、评奖评优、绩效系数、出国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学生,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外,还实施学分累计和转换认定制度,使学生处在“边学边研”的良好环境中。同时,设立专门的“双创”基金,学校可根据各孵化项目的考评实际,决定基金的具体使用权限。对考评比较好的项目,在学生毕业以后仍然可以使用,以促进项目的成果转化;对于一些考评不合格的项目,停止后续的基金使用,转给其他项目或下一届学生。

(三)监控反馈机制

为确保“产教创一体化”的育人成效,高职院校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督察、抽检运行过程和育人成果,举行“双创”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持续追踪项目实施与成果转化情况,主动对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的各项活动;需要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产教创发展中心”等类似组织机构,组织专家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整体性评价,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定期与学生交流,进行跟踪管理,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整理、总结,及时改正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各项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四)协同执行机制

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共同研讨业态发展、“双创”信息,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部署;组织业内资深专家进入校园,面向学校所有师生召开“双创”教育沙龙,宣传创新创业知识和国家的“双创”政策,扩大受益学生的广度。该理事会相关精神视同于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和企业董事会决议,校企双方主体及相关责任人无条件执行,对工作浮于表面、执行不彻底的责任主体提出批评并强令执行,确保“产教创一体化”育人的执行实效。

“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是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紧跟行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江苏作为我国的教育和经济发达省份,“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前提条件较好,而且对该育人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能够进一步提升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有效推进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江苏省高职院校既要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充分借助优势条件先行先试, 并且形成典型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更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加权,朱国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新范式:“产教创一体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10-14.

[2]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4-118.

[3]韩萌.以企业大学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6):191-192.

[4]金爱国,刘俊栋.高职院校“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20):57-61.

[5]李德静,王浩,张政.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6(1):24-28.

[6]王伟毅.“金课”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19(5):75-77.

[7]王军,赵有生,吕一枚,等.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14-17.

[8]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83-85.

[9]陶晓玲,黄少波,廖旭.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促进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2016(5):55-58.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高职院校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