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探究
2020-10-22赵海勇
赵海勇
摘要:心理健康程度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对学生心理问题重视度存在一定的不足,鉴于此,本文开展关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发展与干预现状,接下来提出中职院校心理危机过程性干预与应对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1-0011-01
1.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发展与干预现状
随着当前学生学业与就业压力增大,同时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不少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杀、抑郁、暴力倾向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在中职院校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来辅导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客观上而言,心理问题干预成效依然不够明显,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缺乏主动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咨询渠道狭窄,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工作不到位等。
2.中职院校心理危机过程性干预与应对建议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体系。
现阶段,中职院校缺乏心理健康的咨询服务体系,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通常不会主动和别人交流,更不会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去寻求帮助。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及时主动地开展心理咨询,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对心理问题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显得很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就是指通过采取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的措施给心理问题学生提供服务,让他们尽早走出困境。对有精神疾病的学生要注意做好心理排查,问题较为严重的要寻求校外资源帮助。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体系:
2.2 主动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
负责学生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应当主动进行心理问题探查,记录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应该注意的是,心理调查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应该用结果来衡量。过程中,心理的调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异常,心理咨询应做好跟踪,连续观察,针对教程,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存在精神疾病的学生,一定要寻求医疗机构和学生家庭的协助与支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2.3 多渠道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一方面鼓励同伴辅导,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和朋友商量,促进自我调整,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依靠学校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这种方式的交流有效地避免了当事学生的胆怯和害怕,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往往存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状况,他们不想与别人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勇气直接咨询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想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依靠学校网络沟通这种方式,实行线上交流,线下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也就应运而生了。再一方面,依托年级“家校共育”,一是利用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心理疏导,二是利用学校教师的专业心理教育方式,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做好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以此来促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更好的走出心理问题的迷区,让心理走向健康的状态。
2.4 加强心理健康宣教。
宣传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显著。通过在校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中大力宣传生命价值教育、生存价值教育和生活价值教育,宣传自我意识教育,教育学生提高对心理危机的辨识和应对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不同时期自己的心理状态,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疏导压力的技能,学会如何给自己释放压力、如何与他人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5 制定防备预案。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多,由心理问题引起不良事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引起一定的问题,如学习被动、情绪不稳定、记忆力下降以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学校处于封闭自我的状态、长期自卑,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会导致这些学生逐步走向极端的一面。因此,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早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排查心理危机是值得中职院校深思的一个问题。所以学校就要制定合理的防御备案,来防止这些心理问題和由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运用个人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法定期帮助当事学生疏导思想,缓解心理压力,尽量减少由心理危机对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帮助当事学生重新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尽早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驰,曹慧.讲授还是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教学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4).
[2] 艾波,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3] 鞠星.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8):258-258.
[4] 黄艳琳.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究[J].教师,2013(1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