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匹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0-22赵文卿籍振国郭子明李慧玲李晓芳薛亚锐赵静娇
赵文卿,籍振国,郭子明,李慧玲,李晓芳,薛亚锐,赵静娇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诱发急性心肌缺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的临床综合征,老年ACS病人易发生早期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健康[1-2]。由于我国各地区医疗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经治疗后部分病人仍会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甚至会诱导和加重局部炎性反应,临床给予低剂量治疗导致短期内血脂达标率较低,因此,术后给予合理剂量的药物治疗或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抗炎作用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效果明显[3-4]。本研究拟探讨不同剂量匹伐他汀治疗对老年ACS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功能、血脂及凝血指标的影响,为老年ACS病人早期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0月在高邑县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匹伐他汀治疗的老年ACS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ACS诊断标准[5];②未使用过调脂药或雌激素者;③经心电图与实验室指标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者;④经病人知晓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肝、肾功能不全;④患有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合并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消耗性疾病。观察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63~78(68.78±5.23)岁;基础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16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61~77(67.32±5.12)岁;基础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心肌梗死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行PCI术,术后给予心电图监测等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凝、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根据病人病情给予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伐他汀(Kowa Company,Ltd Japan;规格:每片2 mg;注册证号H20140417)治疗,于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2 mg。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伐他汀治疗,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4 mg。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功能指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①炎性因子检测:抽取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离心5 min,3 000 r/min)血清后放置于-30 ℃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TNF-α、IL-10、CRP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②血浆Hcy水平:于治疗前后12 h各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3 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后分离(3 000 r/min,5 min)收集血浆,保存于-30 ℃冰箱,然后由中心实验室进行统一检测,采用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试剂盒为日本何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生产,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③内皮功能水平: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ICAM-1、NO水平,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T-1水平,试剂盒均由德国德赛公司生产,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④凝血指标及血脂检测:在病人空腹条件下,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6 mL,应用凝固法检测FIB、TT、PT、APTT、TG、TC、HDL-C、LDL-C水平,检测仪器选用罗氏生化分析仪,试剂为罗氏专用试剂,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 两组TNF-α、CRP、IL-10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CRP、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CRP、IL-10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TNF-α、CRP、IL-10水平比较 (±s)
2.2 两组FIB、PT、TT及APTT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FIB、PT、TT及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IB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FIB、PT、TT及APTT水平比较 (±s)
2.3 两组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TC及LDL-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DL-C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较 (±s) 单位:mmol/L
2.4 两组治疗前后sICAM-1、NO、ET-1及Hcy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sICAM-1、NO、ET-1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O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ICAM-1、ET-1与Hcy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ICAM-1、NO及ET-1水平比较 (±s)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均出现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观察组(15.21%)与对照组(10.87%)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ACS作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由相关血管急性闭塞、血栓斑块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受炎症和免疫机制的调控,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1,6]。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药物,具有降脂、抗炎的作用,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十分重要[7]。
AC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炎性疾病,在其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主要的作用,低密度脂蛋白迁移至内皮下被自由基氧化进一步迁移并聚集至内皮下,形成泡沫细胞逐渐释放形成脂核进一步形成斑块,而被活化的细胞均能够产生炎性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最终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8-9]。ACS病人体内CRP在急性发作早期水平显著升高,其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灌注损伤时,机体TNF-α水平显著升高,加重病人病情,会增加治疗难度[10]。IL-10是一种高活性炎性因子,可介导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进而加重心肌损伤,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11]。本研究结果表明,口服4 mg/d匹伐他汀治疗病人的TNF-α、IL-10、CRP水平明显低于口服2 mg/d匹伐他汀治疗的病人,说明适当高剂量匹伐他汀在控制机体炎症反应时可发挥更强的作用。这是由于匹伐他汀不仅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病人心肌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等作用,对保护病人心脏功能发挥积极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口服4 mg/d匹伐他汀治疗病人炎性指标表达水平明显低于2 mg/d匹伐他汀治疗病人,说明适当高剂量匹伐他汀可以更好地保护心肌功能。由于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13-14]。
不稳定斑块是ACS进展的关键因素,而除了炎症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外,高Hcy血症会加剧ACS病情。高Hcy已被证实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ET-1分泌增加,血管平滑肌增殖能力增强,进而导致NO分泌减少,最终对机体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动脉粥样硬化[15]。Hcy长期处于高水平会激活细胞黏附因子的转录,导致sICAM-1水平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此外,Hcy代谢异常也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凝聚程度,引起炎性因子水平、血清生化指标变化[16]。sICAM-1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7]。本研究结果显示,口服4 mg/d匹伐他汀的老年ACS病人sICAM-1、ET-1与Hcy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适当的高剂量匹伐他汀可以更好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Hcy水平。主要由于匹伐他汀可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LDL-C,保护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抑制肝脏中LDL-C受体的合成并清除受体,提高HDL-C水平,同时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达到修复动脉内膜损伤,降低血液黏性,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血脂、凝血与血管内循环情况,清除粥样斑块沉积,最终改善冠状动脉循环[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口服4 mg/d匹伐他汀的老年ACS病人血脂、凝血指标水平改善效果明显更优,这也归功于匹伐他汀的调脂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高剂量匹伐他汀治疗老年ACS病人没有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证实适当高剂量匹伐他汀治疗ACS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口服4 mg/d匹伐他汀治疗老年ACS病人可以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改善血脂、凝血指标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