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文艺人才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2020-10-22田跃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大塘农民画队形

田跃进

(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贵州贵阳 55000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与文艺工作者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文化生活、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全省“脱贫攻坚”行动,加强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文化扶贫[1]。普及广大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认知和实践水平; 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自信; 传播民族民间特色文化;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彰显了文艺人才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在共圆中国梦中不可或缺。

1 在脱贫攻坚战中文艺人才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引导作用

1.1 传承和创新“极贫乡镇”苗族舞“咕噜跳月”

大塘镇位于黔南州平塘县西北部,是苗族(喜鹊苗) 聚居的地区,2017年8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咕噜跳月”就是当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咕噜”是大塘镇的一个苗族村寨的名字,“跳月”是苗家的一个传统,在有月亮的夜晚,每当熟悉的芦笙响起,苗家姑娘就会带着方巾朝那发声地奔去,月光下,这是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欢聚的季节。流传至今,也形成了大塘镇新塘地区的苗族同胞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多次派艺术专家赴黔东南州平塘县大塘镇考察,对大塘镇的民族民间舞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发现“咕噜跳月”虽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同时,这样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去研究和传承的。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大塘镇新塘小学长期以来将“咕噜跳月”作为文化遗产植入校园第二课堂进行传承和保护,收到很好的效果,而镇政府也有将这难能可贵的民族特色舞蹈传承发扬的想法,但是艺术性和观赏性不强,不便于宣传欣赏。鉴于此,艺术专家决定在保留“咕噜跳月”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这一流传了千年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加工和提升打造[2],见图1。

图1 大塘镇新塘小学将“咕噜跳月”原生态民族舞蹈植入校园

原有“咕噜跳月”芦笙伴奏,节奏单一,舞蹈动作简单,队形单调,经过舞蹈专家们反复打磨。从音乐、舞蹈动作、舞蹈队形、道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打造,如从音乐上,重新制作了音乐伴奏,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民族音乐芦笙、呐喊声元素之外,嵌入了鸟鸣声,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音乐具有更强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在舞蹈动作上,原有的舞蹈动作单调重复,艺术专家在重新编排和培训时,从舞蹈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逐个的培训,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添加一些艺术化的舞蹈动作。最后随着新制作的背景音乐舞动,其动作更协调、更多样化、表情更丰富;在舞蹈队形上,原有的队形单调,围着一个圆重复地跳,经过艺术教师重新编排,其队形丰富了很多,有错落的、有聚拢的、有穿场的,其队形变化的多样性使舞蹈更生动;还专门制作了LED 背景视频。艺术专家选择了苗族24 位小学生参与排练。虽然都是当地苗族的孩子,但是舞蹈基础很差,仅仅是大人们在跳时,跟在后面摆一摆样子。在多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上,这样父辈字辈的代代相传,是最主要和直接的方式。面对专家老师们,他们起初也很难适应,经过两个月的系统训练,孩子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打造的“咕噜跳月”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可看性。新编排的《咕噜跳月》在新塘镇首演,得到当地苗族乡亲们的肯定。见图2。

图2 创新后的“咕噜跳月”舞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校园舞蹈会演现场

2018年6月,在第十一届“贵青杯”校园舞蹈展演大赛上,民族民间舞蹈《咕噜跳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2018年7月,作为贵州唯一一支舞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校园舞蹈会演,荣获最高奖项“校园之星”奖。这些孩子把《咕噜跳月》带出大山演出,展示当地独特的民族风采和韵味,更使这些孩子从当初的懵懂、胆怯、封闭的生活环境里有走出大山的渴望。更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和见识。这是文化助推脱贫攻坚的形式。这也是文化助推脱贫攻坚的一种成果。

1.2 创新传播“极贫乡镇”布依舞蹈“粑棒声声”

粑棒舞广泛流行在贵州省平塘县各乡镇的布依村寨,每逢各种节日集会,婚嫁迎娶、立房盖瓦或农闲之余,当地布依族群众都会在村寨的房前空地表演粑棒舞,舞蹈主要是表现一种欢快热情的情绪和比试技艺,庆祝丰收。动作都是历代布依人从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和提炼了的带有技巧性、 形象性的舞蹈造型。其风格都呈现出粗狂拙朴、敏捷刚劲的特点。在《咕噜跳月》的改编取得成功之后,平塘县对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始了新的审视,这是文艺人才对基层文化帮扶的直接成效,也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实现的“扶志”。平塘县大塘镇镇政府希望对另一支原生态布依族舞蹈“粑棒舞”进行提升打造。艺术专家确定从名字、音乐、队形编创等要素进行编创,编舞教师从大塘镇西关中学抽选20 名学生参与排练。经过研究给舞蹈取名为《粑棒声声》。音乐上,重新请艺术专家制作了音乐伴奏,在原有的鼓点中加入艺术老师创作的《粑棒声声》歌曲用布依语言歌唱“粑棒捶米米满箩,阿哥阿妹肩上驮;粑棒击出丰收乐,欢歌唱到日不落。”[3]用其布依族特有的旋律,节奏时尚欢快,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队形上,他们在打粑粑的情境中加入了青少年特有的童趣,看比谁打得好,谁打得快,最后团结协助共同的完成了这次打粑粑的任务,矛盾突出,情节简练。编创后的舞蹈队形上有张有弛,动作夸张,形态连贯且表情丰富,整个舞蹈表现出青少年打粑粑过程中的那种童趣和淳朴。见图3、图4。

图3 大塘镇布依“粑棒舞”表演现场

图4 布依原生态舞蹈“粑棒声声”参加2019“贵青杯”舞蹈展演活动

两个月后参加2019“贵青杯”舞蹈展演活动,获得初中组集体舞一等奖。这些孩子把《粑棒声声》带出大山演出,展示当地独特的布依民族风情和布依民族文化,为城市的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同时加强对布依民族文化的了解。更使这些孩子从大山深处、封闭的生活环境里有走出大山的渴望。融入社会大发展中,更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和见识。这是文化助推脱贫攻坚的形式。这也是文化助推脱贫攻坚的一种成果。

这两个民族民间舞蹈,曾经只在本地区流传。经过中心艺术教师从音乐、舞蹈动作、舞蹈队形、道具上重新制作和编创后,参与青少年舞蹈比赛、展演等都取得了好的成绩。通过提升打造的民族民间舞蹈,带出大山去比赛、展演,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得到了评委专家的肯定,不仅让外面的世界认识了贵州平塘的传统民族文化,也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接触了外面的世界,从而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

1.3 文艺人才助推传统农民画艺术发展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

2018年9月,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在贵阳开班,来自水城、大方、凯里、麻江、龙里等地的40 余名“农民画”画师来到贵阳参加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许多专业艺术教师,主要采用实操型的教学方法,主要从“农民画”作品的构图与装饰、色彩布局与对比、题材选择与命名、绘制的变形与夸张等内容教学,同时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学员之间、地域之间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加强学习,创作出更多具有地域风采、民族风格、时代风韵的作品[4]。集中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画作,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精神风貌,挖掘乡村文化,培养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内生动力。这次培训结束后,以培训班画师创作的农民画在贵阳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画展,让更多人了解农民画,从而喜欢农民画,收藏农民画。从另一个渠道了解新农村,新风貌。在展出期间,约有1 000 人参观了这次画展,有12 幅农民画画作被个人收藏,共创造12 000 元的销售额,文艺人才把优秀作品引入市场,推动“农民画”的发展为脱贫攻坚助力。

2 对文艺人才在脱贫攻坚战中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活态的文化保存最为丰富多样的省份,但是很多地域艺术文化缺乏传承和创新。“咕噜跳月”“粑棒声声”,这些原生态舞蹈,动作简单,配乐单一,缺乏观赏性和传播性。但是又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民族文化,每个舞蹈都是各个民族的灵魂、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故事和文化,他们世世代代用舞蹈传递着的精神价值,这才是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最有价值的东西[5]。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加上当地群众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薄弱,这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将是文化传承链上的失败者。如何将它们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喜欢。这将是文艺人才在实践工作中的工作重点。

而农民画的保护发展则是另外一种方式,由于绘画的艺术形式更容易保存,交流相对容易实现,画师们原本只是记录生活、 抒发感情的绘画能够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大家对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才会重新审视,尤其是贫困地区,文化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时,流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文艺工作者面对这些情况,怎么样让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扬,传承要保留原汁原味,发扬要结合时代特点,这样的传承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发展才是有根基的。

像“咕噜跳月”“粑棒舞”这样提升打造和农民画培训班的收益,可以看出收效显著,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也对当地人民的文化信心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当前的乡村变化使得这些有厚度有温度的民族文化逐渐面临失传的危机,同时,当人们无法看到这些文化的价值时,很难将它们继续传承。同时,由于经济的落后,生活困难的民族地区根本无法将注意力放在“不能吃、不能穿”的文化上,这是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任务:靠实际的帮扶,帮助基层群众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价值,并且将这些文化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在帮助基层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切实能给他们带去实惠[6]。

3 结语

文化发展的源泉在基层,文化成果的普及也在基层。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从“文化娱人”走向“文化育人”,真正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昌盛。文艺人才在助力脱贫攻坚志智双扶工作中践行“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战略,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及人民素质。

猜你喜欢

大塘农民画队形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后脱贫时期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探索
锦绣“云城”春未央
金山农民画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队形
大塘镇:比出新路径 煮好“旅游饭”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