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价值、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0-10-22刘冠启花家涛石玉雪

关键词:旅游体育文化

刘冠启, 花家涛, 石玉雪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引 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1]“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2]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内涵,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3]。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乡村社会新兴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乡村发展的新形态,助推乡村经济振兴,利于乡村体育文化的繁荣。

1 乡村体育旅游的时代价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传统的农业单一化生产模式难以维系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乡村体育旅游为乡村社会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层面来看,乡村体育旅游具有实现乡村文化多元化、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政治建设需求等重要价值(图1)。

图1 乡村体育旅游的时代价值

1.1 推动乡村文化多元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乡村体育旅游是推动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为乡村产业发展融入体育元素,另一方面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与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且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价值挖掘、文化保护、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乡村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同时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有利于文化的交融、整合、创造性转化,以适应文化变迁所导致的文化流失、文化异化,从而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

首先,乡村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核心要素,从体育元素的特征出发,融合乡村、旅游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模式,其发展彰显了乡村体育文化的价值。在发展形式上,一定程度上融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休闲体育、户外体育,吸引国内外游客观赏、体验民间体育,感受乡土、乡风、乡情文化。在制度化层面上,借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期,挖掘其活态价值,展现乡村体育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价值多元化。其次,借助乡村体育旅游挖掘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价值符号,通过乡土社会重构、文化再生产实现文化资本的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多元化。再次,发挥着文化教育功能,发展乡村体育旅游需要人才培养,体育研学、地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校园等方式也逐渐在各地陆续展开,逐步改进村民的思想观念,普及体育旅游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这些都促进了文化教育多元化。最后,借助乡村体育旅游,回归乡土,回归自然,消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与不安,助力乡土文化多样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

1.2 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

乡村体育旅游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为乡村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乡村经济结构一直是发展单一的农业模式,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乡村服务型产业比重逐步扩大[5]。体育旅游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载体。以河南嵩山三皇寨风景区为例,发展体育赛车、登山、拓展训练、乡村马拉松,结合本地区的人文环境,发展武术产业,使得乡村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高端化发展。

一方面,将有效带动乡村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之间的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体。乡村体育旅游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及旅游观光者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作为改善民众生活的绿色产业,对于乡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6]。另一方面,推动乡村体育事业发展,与乡村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结构,从而有效带动乡村多产业协调发展。

1.3 实现乡村政治建设需求

乡村体育旅游在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实现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建设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乡民之所以为乡民是因为国家的存在。[7]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一方面,是贯彻国家战略部署。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提出全域化旅游概念,指出旅游业要与农业、林业、文化、体育、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也明确指出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冰雪运动、休闲体育、体育特色小镇、民族民间体育,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9],将有助于增加群众收入,帮助解决一直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农村贫瘠的现实问题,实现我国乡村脱贫的百年目标,也是践行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与社会主体间和谐发展的优化路径。同时,它更是落实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完善乡村制度体系。在费孝通看来,“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10]。因此,制度约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古至今,乡村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方面。然而,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丰富了乡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了乡村人才、资本等要素配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出多层次的乡村体育协会组织,让乡村社会制度体系趋于完善,增强了其社会发展核心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于体育旅游均有所涉及,但是,对于乡村体育旅游还未提及,乡村体育旅游为我国体育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乡村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一项参考。

2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伴随着乡村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融合,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成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由于乡村主客观条件限制,其仍然面临外有障碍、内有阻力的困境。

2.1 外部障碍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至今,经济社会发生了负面影响、政策矛盾凸显的外部障碍逐步显现,厘清其外部障碍将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前进道路的保障。

2.1.1 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在促进乡村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乡村社会建设向乡村振兴的转型过程中,乡村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方面,城镇化持续推进,使得乡村社会融入城市元素与人造景观,乡村社会失去传统的乡土气息;乡村传统文化脱域化、凋零化、衰弱化、文化消解等问题不断涌现,甚至出现城市化“疾病”。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的利益平衡关系,导致乡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旅游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其观赏性与舞台展演,而忽视精神文化、文化体验,游客无法体验到乡土文化内涵,这些不仅影响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制约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

2.1.2 政策矛盾凸显 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保障政策落实成为实现乡村社会发展的前提。随着乡村体育旅游的快速推进,其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政策落实上仍存在诸多矛盾,一是政府权力干预方面: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其实质是社会政治与经济“权力话语”的产物;村民一直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然而,地方政府大力提倡政策扶贫,在满足乡民经济自上而下的帮扶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害扶贫对象的传统价值观及其自信心;地方政府权力的过度干预使得民间力量很难参与到体育旅游活动中,从而降低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自发性;政府的权力干预与当地实际出现矛盾冲突,这也成为制约乡村体育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在政策措施制定与落实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体育人才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与旅游知识;投资经营管理方式单一,统筹规划不够完善,出现大量修筑大型体育场馆,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缺乏实用性与先进性等问题;体育项目开发缺乏亲和力,体育用品规划上缺乏舒适度,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乡村自然景观,而忽视体育人文景观[11]。三是政策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严格的法律制度与激励制度,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开发商重开发、轻保护该如何处罚,因而对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以至破坏整个乡村的生态系统[12]。

2.2 内部阻力

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日益凸显,同时开发主体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体育文化异化等内部阻力亟需解决,厘清其内部困境,将有助于制定适合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未来之路。

2.2.1 乡村体育旅游开发主体矛盾凸显 乡村体育旅游的有效开发需要旅游开发商、村民、地方政府这三大主体发挥联动作用。发挥各主体联动作用将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在开发商视角下,过于追求开发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村民的利益诉求。村民视角下,大多数村民把体育旅游与体育竞赛相联系,对于体育旅游概念认知不足,无法满足开发商的专业人才需求。政府视角下,政府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过度强调地方经济增长,导致乡村体育文化商业化,使得乡村传统体育文化失真,忽视农民及地方精英主体的精神文化诉求。另外,权力掌握在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政府借助传统体育资源去充实自己切身利益,忽略其它主体的价值认同。市场化主导下,农民与地方精英的参与度显著降低,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极大降低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发展空间受阻。

2.2.2 乡村体育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制约产业发展,从传统到现在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第一、二、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产业结构单一化仍是乡村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资本转换方式的单一化,我国农村一直是依靠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乡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其中,资本转换方式是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的过程中受市场影响,须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以便满足市场需求,文化资本需要对不适合市场运作的因素进行调整,以满足旅游观光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产业开发模式单一化,缺乏系统的标准化培育,开发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屡见不鲜,导致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品牌,体育、产业、旅游之间耦合性欠缺,无法满足游客对于体育的体验需求,同区域多元化、产品组合才是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图2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

2.2.3 乡村体育文化异化 乡村体育旅游的灵魂是以体育文化为核心要素,以乡村本土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如今,具有文化认同与符号价值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13],其实质是传统乡土文化的消解。在文化开发维度上,一方面,乡村体育旅游在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上十分薄弱,另一方面,乡村传统体育存在商品化、趋同化、过度化与拜金化现象[14]。在文化保护维度上,商品化消解着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真性。旅游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效益,促使乡村特色体育项目脱离它原有的场域,将其变成商业展演活动。例如:2000年期间浏阳河龙舟竞渡[15],地方政府与地方精英随时可以组织开展活动,使得这些文化传统逐渐变成舞台化表演的形式,失去其文化内涵。另外,彝族节庆时节的欢娱方式“阿细跳月”在批量生产以后成为可邑村随时可以看到的跳月表演[16]。在文化冲突维度上,由于游客大多来自城市,将会带来城市强势体育文化,乡土文化本身具有脆弱性的特点,面对城市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最终乡村体育文化将面临异化,甚至是消失的险境。

3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体育旅游涉及乡村、体育、旅游三大产业,鉴于现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所存在的外部障碍与内部阻力困境,迫切需要国家与个人进行全面的审视,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主体利益为导向,从政府、社会及个人三方协同发力,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实现个人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推动乡村体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乡村社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虽然村民的思想观念在改变,但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其发展不得不依赖于当地政府的组织与安排。政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扮演指路人的角色,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政府应以健全保障机制、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为着眼点,发挥其主导作用。

3.1.1健全乡村体育旅游保障机制,保证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政策落实 健全的保障机制可以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故而,政府应当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中制定完备的政策与法律规范。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依靠政策宏观调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制定完善的政策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发挥了导向型作用,制定激励性政策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体育旅游建设中来,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也避免了村民对于政策扶贫的依赖性。制定乡村体育旅游相关企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法律规范方面,法律规范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规范与管理乡村体育旅游政策落实中政府与个人的行为,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建立配套的制度规范,以约束政策落实中政府权力的干预以及政策措施不规范等问题,从而维护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秩序,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提供稳定有序的环境。依托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针对性制定保障其有序发展的政策法律规范,能够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得政策落实更加完善高效。

3.1.2 加快乡村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助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转型 任何一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都要从其资源类型来界定[17]。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类型主要有体育竞赛类、舞台展演类,体验休闲类等,乡村体育旅游发展需要对其整合,才能培育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满足游客需求的新兴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城乡区域间旅游资源与体育资源联合开发,其中包括体育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等资源。采取多元化的资源开发模式,对乡村特色体育项目,实行深层次开发,挖掘其文化价值内涵,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共生发展,通过区域间形成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获取体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新业态。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垂直整合,实现价值共享与降成本提效率的数字化旅游新模式。整合生态资源,勾画出一道美丽乡村天然屏障,为游客创造休闲、娱乐、放松的环境;整合有别于西方现代体育的并且是自然传承下来的民族体育、民间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游客感受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化,产生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新奇感;拓展乡村体育旅游空间,优化乡村体育资源配置,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整合体育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内涵,促进其再生产,开发与保护共生发展。

3.1.3 构建乡村体育产业融合机制,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蓄能 价值共创理论认为,消费者和组织共创旅游产品才能促使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根本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服务开发与消费需求相结合[18]。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认知、文化体验、文化共享的重要形式,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与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新业态。乡村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将摆脱乡村旅游产业功能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实现1+1>2的效果,做到体育为旅游提供内容资源和客源市场,旅游为体育提供服务支撑和资源利用[19]。注重城乡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体育休闲小镇,利用城市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支撑,从而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体育产业向农业的延伸,促进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的有机融合,建设体育旅游产业新业态。促进互联网与体育旅游教育系统融合发展,满足体育旅游综合性人才需求。最终建立完善的技术、业务、市场、文化、区域、教育融合机制。

3.2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在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乡村社会各组织协同作用,社会组织协同体现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质量高低,打造文化品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体育组织治理能力是乡村社会协同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3.2.1 打造乡村体育文化品牌,助力乡村体育文化旅游发展 乡村体育文化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是实现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保障与产业结构的转化,而且还需要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因此,社会各组织应坚持乡村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共生发展。首先,政府要以乡村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为主线。保护其地区文化特色,建立完整的民族民间体育传承人保护制度,鼓励传承人对其传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开发与保护,使得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其次,地方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我管理作用。挖掘乡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及其文化内涵,在保证其文化原真性与在地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成乡村体育文化景观,进而实现生产性保护的目的。最后,以文化品牌助力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以满足村民以及游客的需求为导向;高举乡村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乡村体育文化旅游体验景观,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感受乡村体育文化魅力。从而带动乡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阻隔乡村体育文化异化,建立体育旅游文化品牌,推动乡村体育文化旅游发展。

3.2.2 革新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体育旅游发展人才基础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影响着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也为政策落实、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首先,在地方政府层面:结合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与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建立完善的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培养预测体系;定期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结合市场需求,强化乡村体育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鼓励政府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也丰富了专业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要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须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保障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励多领域人才加入乡村体育旅游的建设中来;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库,实现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资源共享。另外,在开发商层面:依据企业管理需求,加强行政管理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以适应乡村体育旅游管理需要;摒弃传统的培养方式,结合现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新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应加强体育企业人才外语学习与地方传统文化与体育项目历史学习,以此应对外国游客。出台体育人才实践绩效考核制度与物质激励政策性,促使其自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3.2.3 提升乡村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实现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顺应经济转型升级,满足市场需求,助力体育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作用。然而,政府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会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效率低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强化乡村各社会组织治理能力。首先,政府组织治理方面,应加强“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乡村社会组织治理水平;其次,企业组织治理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网络化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游客需求,改进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终乡村各产业间实现服务一体化发展;最后,在民间组织治理方面,应注重乡村社会内生秩序,遵循乡村社会村规民约,确保其有效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宗旨,不断完善其机制,实现乡村社会自我治理与治理常态化。

3.3 实现个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发展的根本要依靠农民”,村民与开发商作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两大主体,其发展体现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程度。提高乡村体育旅游开发商责任意识、拓宽村民利益诉求渠道是实现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3.3.1 提高旅游开发商责任意识,促进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与社会发挥作用,旅游开发商作为开发主体,也担负连接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其中,旅游开发商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关乎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在旅游规划设计上,应注重构建旅游与群众感受之间的关系,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从村民的利益出发,以游客的动机为着眼点,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第二,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保护,避免出现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特别是在乡村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开发过程中,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而将其过度舞台化,因而失去其文化本真。第三,实行企业与民众联合开发,坚持绿色发展,协调民众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激励民众自身积极学习民间技艺,投身乡村体育旅游建设。同时,旅游开发商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帮助农民就业与专业技能培训,实行企业与农民联合发展模式。

图3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3.3.2 拓宽村民利益诉求渠道,激发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动力 霍尔巴赫认为“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20]。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出现多元利益主体,各主体间的利益诉求矛盾凸显,也成为制约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满足村民的利益诉求是激发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带动群众参与到乡村体育旅游建设中来。一方面,通过拓宽村民的创业渠道,可以增加群众收入来源,满足了群众物质利益需求,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反向拉动乡村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于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不同的主体之间不断去整合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最终实现乡村体育旅游“共生圈”。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题中之义。审视我国乡村体育旅游面临的外部障碍与内部阻力双重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与个人协同发力,健全保障机制,加快资源整合,构建融合机制,打造文化品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组织治理能力,提高责任意识,拓宽村民利益诉求渠道。然而,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正处在探索期,需要政府、社会及个人不断挖掘其价值,发现其困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