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准切入点 找对结合点 抓住关键点
——地方党报提升媒体影响力的路径探索

2020-10-22王立功

中国记者 2020年9期
关键词:塞罕坝日报社承德

□ 王立功

内容提要 新传播格局下,地市级党报既发挥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承上启下作用,也面临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边缘化危险。承德日报社通过“服务发展大局、发挥区域优势、适应受众需求”三个维度,巩固和彰显舆论话语权,积极探索地市级党报影响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我国党报体系中,地市党报具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承上启下作用。但同时,在新传播格局下,地市党报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承德日报社积极探索突围之路,着力从服务发展大局、发挥区域优势、适应受众需求三个维度,巩固和彰显舆论话语权,全力解答好提升媒体影响力这道“必答题”。

一、服务发展大局——选准切入点,追求放大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这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

围绕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承德日报社结合当地实际,努力将国家大政方针在地方落地落实的故事讲出来,而且讲得生动、讲得精彩。其中,全国重大典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推出,承德日报社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地市级党报,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承德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故事讲出来、讲得好,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

承德日报社将这个切入点选在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早在2013年,承德日报社就组织精干力量,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蹲点采访,率先挖掘塞罕坝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进行生态建设的感人事迹。

2014年3月3日,《承德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功勋树——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2载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迹纪实》;3月5日,《承德日报》刊登《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塞罕坝精神”启示录》……一时间,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河北省委、承德市委分别作出决定,广泛开展向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学习的活动。

随后,承德日报社按照承德市委要求,以内部报道的形式,将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事迹通过河北省委宣传部报至中宣部,得到相关领导批示,助推了国家级媒体对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事迹的集中报道。塞罕坝林场开始为全国所知。

2017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可以说,塞罕坝林场这一重大典型的推出,顺应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大势。作为承德本地媒体,我们在关键时刻不缺位,以敏锐的眼光,选准了切入点,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履行了主流媒体责任,体现了党媒价值。

二、发挥区域优势——找对结合点,实现联动效应

地市报,顾名思义,就是地市级的区域报纸,很难产生跨区域的辐射力、影响力。但是,如果充分认识并发挥本地区域特色与优势,找对域外受众普遍关注的题材,也就找到与域外媒体机构合作开展报道的结合点,从而实现联动效应,产生跨地域的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承德日报社策划实施的“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报道活动”,正是这一思路的成功实践。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京津冀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并首次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承德被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周边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高,被誉为“华北绿肺”,水资源丰沛,被称为“华北水塔”,北京水源地密云水库57%的水、天津水源地潘家口水库93%的水来自承德。

考虑到水源涵养、生态安全是京津冀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2016年夏季,承德晚报编辑部发起“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报道活动”,京津各媒体人怀抱一颗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参与此次系列采访报道活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顶着炎热,数天行程1600余公里,深入滦河、潮河腹地,克服诸多困难,采访沿岸群众百余人。

在此期间,承德日报、承德晚报共刊发《清清源头水,奔流不息去远方》《小坝子效应》《盈盈武烈水,缓缓向南流》等20余篇重头稿件。最终,形成2万余字、20余幅图片的大型系列组合报道,相关报道于2017年荣获中国新闻奖。

与此同时,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天津日报、渤海早报等媒体,都对这一大型采访活动同步进行专题报道。尤其是北京晨报和渤海早报,分别用15个版的篇幅刊发深度报道。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40多家知名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

□ 2020 年8 月9 日,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游玩。(新华社/发 刘满仓/摄)

找到跨区域受众共同关注的结合点,也就找到了媒体机构合作的共振点。当前,疫情给旅游市场带来较大冲击,河北省内的承德和秦皇岛受影响尤甚。在这种情况下,承德日报社与秦皇岛日报社正在围绕“激活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主题,筹备开展异地采访交流活动,全力为两地提振消费、加快经济复苏做出媒体人的贡献。

三、适应受众需求——抓住关键点,建立磁场效应

必须正视的是,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广、传播范围更大、传播效果更好,传播影响力已经远远高于传统媒体。但作为地市报人,也完全不用自怨自艾。我们要知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只要抓住关键点,适应受众即时性、互动性需求,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就能在新传播格局下,建立自身的磁场效应,从而留住原有受众,不断吸引潜在受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7年以来,承德日报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以建设运营融媒体采编平台为契机,以开展“融媒体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重构新内容生产体系,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打造以两报为基础,融媒体中心各平台为牵引,一次采集、多元发布,24小时滚动播报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报、网、微、端”以及电子阅报栏和众多短视频平台同频共振、互相补益的传媒新格局。同时,积极入驻“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加强与“学习强国”平台的衔接,提高稿件的推送量和采用率,加强与省及各县(市、区)融媒体合作,在互动共享中扩大影响,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 2013 年7 月11 日,工人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内运输苗木。(新华社/发 塞罕坝机械林场供图)

□ 2017 年7 月12 日,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实践证明,新传播手段同样可以为传统媒体所用,并实现优势互补。2019年8月13日,承德日报社与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举办了“蒙曼讲避暑山庄”活动,借助历史学者蒙曼的影响力,全力做好新闻现场“云直播”,让几万读者跟随记者现场直播镜头听蒙曼娓娓讲述山庄和外庙历史及背后的故事。次日,《承德日报》副刊整版推出深度报道《蒙曼:讲山庄说盛景品天下》,实现了承德历史人文景观和媒体影响力的双提升。

有关注才有阅读量,有阅读才有影响力。为扩大所属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承德日报社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全社“一盘棋”的思路,对新媒体作品实行全员推广、全员传播、全员转发,并对每月转发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全社通报,确保了所有平台粉丝、阅读量以及点赞量均稳步增长。

为实现移动优先、促进融媒传播,承德日报社通过发挥融合发展单项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要求所有编采人员不仅会写、会编,还要会拍、会录、会制作,并鼓励同一作品短视频播发,微信公众号、网站推送,纸媒刊登,从而适应不同受众习惯与需求,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猜你喜欢

塞罕坝日报社承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集体“失忆”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