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实现

2020-10-22郭全中

中国记者 2020年9期
关键词:重构传统媒体人工智能

□ 郭全中

内容提要 技术力量不足严重制约着媒体融合的进展和成效,要真正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就必须更好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一则需要做好观念转变、组织结构设计、媒体流程重构和优化;二则要在跟踪前沿技术和趋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本文认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支撑短期内是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中长期则是区块链技术。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一、媒体深度融合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重大创新和变革大多基于技术驱动,媒体融合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在媒体融合的实际工作中,整体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平台,严重制约了媒体融合的进展,影响了媒体融合的效果。

(一)新技术驱动下的传媒业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传媒业的发展实践中亦是如此,无论是文字发明、古登堡印刷术、电报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四次传播革命,还是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等媒体变迁,背后的核心驱动力都是新技术。

纵观国内外领先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传媒机构、企业,无不是技术驱动型的技术公司。美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如:谷歌、苹果、Facebook、Twitter、亚马逊、奈飞等,本质都是技术公司,融合转型中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迪士尼等,也都高度重视技术的驱动力量。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也都是技术公司。

(二)国内传统媒体的技术能力不足及其原因

第一,我国传统媒体的技术能力严重不足。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以来,我国的传统媒体也采取各种措施进军互联网,并在某些领域和一定程度上加强技术力量。尤其是在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媒体融合的重大战略之后,传统媒体更加重视技术,在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移动客户端、媒体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整体来说,技术能力相比于媒体融合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甚至制约了媒体融合的进展。与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差距更是极为悬殊。

第二,观念与机制等是深层次原因。一是长期以来观念上重内容轻技术,导致传统媒体形成“重采编轻经营无管理无技术”局面,技术的地位低。例如,在传统媒体领导班子里,广播和电视媒体还有总工程师这一懂技术的角色,而在报刊与出版企业里基本没有这一岗位。二是机制上缺乏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安排。当下,优秀技术人才薪资较高,动辄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年薪(包括股权和期权等长期激励),而传统媒体囿于资金实力和工资总额等制约,薪酬上与市场化机构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再加上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中,事业平台的吸引力也难以与互联网企业平台相提并论。三是对技术发挥作用的机制仍然认识不到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技术需要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匹配,但是由于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没有对传统采编流程进行彻底重构,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引进的技术发挥不了作用,制约了媒体融合的进展。例如,由于旧有采编流程没有按照新技术的要求进行彻底重构和优化,导致“中央厨房”成为“节庆厨房”,“融媒体中心”成为“形媒体中心”,技术的驱动作用大打折扣。

二、媒体深度融合实现技术支撑的关键

媒体融合要真正实现技术支撑,需要在理念上、机构上、机制上、流程上进行系统化改革。

(一)在理念上高度重视技术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唯有理念上树立起“技术驱动”,才能真正在媒体融合中实现技术支撑。在媒体融合中,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要充分认识技术的支撑作用,把技术驱动的理念内化到媒体融合的各项具体决策中。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实践学习,逐步实现全体员工的理念转变和换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领导班子成员及核心力量的观念转变是重中之重和前提条件,如果领导班子成员不带头转变理念,就很难在全体员工中实现彻底全面的换脑。

(二)在机构上,设计CTO或CDO或CAO等岗位

理念转变要落实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才能保证真正重视技术,而不只是口头上的重视。在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也能够充分借鉴互联网公司的成功经验,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体现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传统媒体应设置CTO(首席技术官)或者CDO(首席大数据官)或CAO(首席人工智能官),以代表技术队伍的重要地位和利益。

▲ 2019年11月21日,主题为“5G改变世界,5G创造未来”的2019世界5G大会在北京开幕。观众参观5G智能应用展示。(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 2019年11月20日,2019世界5G大会的展览现场。(新华社/发 任超/摄)

第二,设立技术专业委员会,并吸引外部技术人才加入,为媒体融合中的重大技术决策提供咨询。

第三,有条件的传媒集团应设立技术公司,为整个集团技术及时迭代、创新提供坚实的力量支持。例如,人民日报社、封面新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公司,为自身和全行业的媒体融合服务。

(三)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技术支撑水平

囿于资金实力和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传统媒体尚难大规模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入,这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来提升媒体的技术水平。

第一,与技术领先的服务商开展深度合作。目前,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体融合时主要采取一次性购买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技术迭代,这种方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后续技术迭代应用创新很难有效保障,且由于自身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也难以保障新技术高效落地。可以通过与技术领先的技术服务商深度合作的方式进行技术升级,在合同中明确要能够保障技术平台的可持续迭代,而不仅仅是一次性技术交付。此外,传统媒体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技术服务商招聘专门为项目服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以保证技术的高效实施和快速迭代创新。

第二,与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有条件的媒体可以与快手、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先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把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自身的媒体融合建设中。目前,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在打造短视频平台“人民日报+”时就引入了快手的算法技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打造短视频平台“央视频”时,也与腾讯深度合作,引入了腾讯的先进技术。

(四)彻底按照技术的要求重构和优化媒体流程

正如前文所说,技术要在媒体融合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彻底打破原有的与传统媒体相适应的工作流程。按照新技术要求,建立起能够与用户实时连接互动的全新媒体流程,进而逐步沉淀用户,并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从目前情况来看,囿于观念、人才队伍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原有采编流程尚未彻底重构和优化,导致技术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媒体深度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及实现

在实现了观念转变、组织机构重构、旧有媒体流程彻底重构和优化的基础上,媒体融合也要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前沿和动态,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

(一)应高度关注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

当下,影响媒体融合的主要技术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其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促进媒体融合快速向纵深发展;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未来5年之后有可能成为驱动媒体融合深化的重要技术力量。

第一,短期内高度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媒体融合的核心是通过内容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化匹配来重建用户连接,需要构建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用户沉淀平台三大平台,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其中的关键。

第二,密切关注5G技术带来的新应用和新场景,及时拓展媒体融合的业务场景。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一起打造万物互联的巨型生态系统,通过媒介形态、连接、生产方式、市场规模等方面促进媒体融合。具体说来,一是在媒介形态方面。现有的媒介形态将得到极大提升和优化;激活VR、车联网等潜力大的媒介;创新新媒介形态。二是在连接方面,连接呈现指数级增长与极致体验。用户数量还有较大的增量空间;物联网将提供数以百亿计的新连接;虚实结合时代的用户体验会更为极致。三是在生产方式方面。专业生产机构、UGC的生产方式会更加流行,MGC(机器自生产内容)将会大行其道。四是在市场规模方面,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基于用户的传媒业市场规模还有较大的空间;VR、车联网等将构建新产业链;产业互联网潜力巨大。

第三,在区块链技术方面。区块链作为未来可能的社会操作系统,不仅能够进行价值传递,也能够让用户掌控自身数据,更有效地吸引激发更多参与者。“区块链+传媒”将彻底重构传媒业,营造范围更广、参与者更多、激励约束更有效、价值观更为公开公正的生态系统,长期会重构传媒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短期内通过助力政府上链会给体制内媒体带来重大机遇。

由于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目前在传媒领域的主要应用集中于版权保护与资产管理、信源认证与内容审核、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智能交易与广告效果、舆情分析与舆论环境等领域,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制约,未来5年后发展和应用空间会不断拓展。

(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具体技术

第一,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PL)、语音识别等。

第二,在内容生产方面,主要体现在新闻机器人、人工智能编辑部、合成主播(虚拟主播)、视频生产等。

第三,在内容传播方面,主要体现在基于算法的智能化匹配技术。

第四,在内容、用户数据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标签与画像等。

第五,在各类中台方面,主要体现在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用户中台等。

猜你喜欢

重构传统媒体人工智能
长城叙事的重构
2019:人工智能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人工智能与就业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