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读后感

2020-10-21张梦雪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0年2期
关键词:福贵外孙余华

张梦雪

像一把折扇,扇面是福贵老汉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扇骨是散漫穿插的作者身影,这就是余华《活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

作者在书中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让福贵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荒唐的大半生。中间偶尔转换叙事视角,让现实和回忆交织:“那天下午,我一直和这位老人待在一起,当他和那头牛歇够了,下到地里耕田时,我丝毫没有离开的想法,我像个哨兵一样在那棵树下守着他。”“后来,我们又一起坐在了树荫里,我请他继续讲述自己,他有些感激地看着我,仿佛是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他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别人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荒唐的福贵反倒没有那么令人生厌,让人对他心生同情和感慨。

他是时代被动的目睹者,也是命运主动的参与者。传统农村的封闭宁静,小康家庭的富足殷实,旧社会赌场的人心叵测,战争的残酷血腥,大炼钢铁的荒唐滑稽,“文化大革命”的命运捉弄,他一一见证。同时他又是不可救药的浑蛋,在过去的岁月中,他或是走路都要别人背的小少爷,或是流连妓院的“乌龟王八蛋”,或是辱骂丈人的赖女婿,或是输光田产的赌徒。

他是爱折腾的害人者,也是被折腾的受害者。家境好时,他嫖他赌,折腾尽家产。当他在又苦又累的日子里开始反省时,命运对他的折腾开始了。他被抓壮丁,母亲病故,女儿聋哑。再后来,妻子得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为产妇献血过多丧命。女儿生子难产,女婿死于工地事故,仅留的外孙苦根也被撑死。少年时玩木偶的人,中年后却成了命运的玩偶。

他是悲痛的经历者,也是欢喜的叙述者。他亲眼看到了父亲被自己气死,经历了母亲病死,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全都意外亡故,所有能使他幸福的元素都被现实残酷瓦解。但他的生活中也不乏短暂的欢喜,在他的叙述中,母亲的宽厚乐观、慈爱护犊,妻子家珍的温柔持家,儿子跑步得第一时的喜悦激动,女儿嫁个好女婿时的幸福欢乐,穿透时光,飞出纸面,打动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暂时忘掉了他的苦和痛。

他是不幸者,也是幸运者。他不幸输光了田产、房屋,却在土改中成了安然无事的贫农。当初靠诈赌赢他田产、房屋的龙二却成了恶霸地主,替他挨了枪子。他不幸成了国民党军队强抓的壮丁,却在将死的时刻做了解放军的俘虏,享受宽大政策,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家中。他和妻子耽误时间导致铁锅爆炸,却成了大炼钢铁的功臣。前期的他朽木难雕,却娶了个贤惠的好妻子;后期的他目睹亲人一个个死去,自己却活了下来,成了一个“老不死的”。生活宛如戏剧,荒诞又无比真实。

整本书的主题是“活着”,却贯穿着死亡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二喜出事后,福贵的反应——“我一听说二喜出事了被送到医院里,马上就哭了,我对那人喊:“快把二喜抬出去,不能去医院。有庆、凤霞都死在那家医院里,没想到二喜到头来也死在了那里。你想想,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过我的亲人。我老了,受不住这些。”到这般地步,是何等的凄凉。从前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只剩下一老一小,“心里苦得连叹息都没有了”,可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就此打住,唯一的小外孙苦根,也出了意外。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本书快要结尾的时候,作者写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聲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算是福贵一生的自我总结了吧,让人不免唏嘘。

福贵老汉姓徐,没有福,也不贵,但一直活着。活着于他,是历经沧桑,从少不更事到经历世事艰难,从衣着光鲜到破衣烂衫。活着于他,也是无尽承受,从无知到敏感,从轻狂到自责。

生老病死,构成人生的轮回。悲欢离合,装点人生厚重的卷帙。欢笑与眼泪,谱写着生活激荡的乐章。人类最深层的情感和体验,应该是相通的,也许这就是《活着》能够感动中外读者的原因。点评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作者体会到了余华的精心布局和安排,把小说主人公福贵“目睹亲人一个个死去,自己却活了下来,成了一个‘老不死的”的痛楚和绝望表现了出来,同时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排比的句式,表达自己对福贵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人物没有一味褒扬或批评,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挖掘小说深层意蕴,表述客观。

(杳杳)

猜你喜欢

福贵外孙余华
《活着》中福贵的艺术形象审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小外孙助我取稿费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不同寻常的暑假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
回归童心近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