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究

2020-10-21万艳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培養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章根据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的两次课堂教学尝试和研讨,以英语教学为主题,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尝试,旨在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拓宽其广度。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万艳,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中英语教师。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探究”(L/2018/350)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学科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合,是每个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反思从而融合知识、技能和情感进而发挥作用。

二、理论依据

英语学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知识十分必要。“跨学科”一词最早由哥伦比亚心理学家伍德沃思(Woodworth)公开使用,学术界称之为“交叉学科”。跨学科教学是跨学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应用。跨学科学习是由英国科学家汉佛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多个领域,如文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随后,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进一步发展了跨学科学习。他认为,跨学科的学习把教与学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反映相互联系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跨学科并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英语核心素养为目的,与多门学科交叉、结合,其应用的范围覆盖英语教学的多方面。

笔者围绕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部分为例,通过两次连续的教学和研讨,尝试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拓宽其广度,并在跨学科阅读教学尝试中挖掘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

三、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与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作曲家谭盾的经历、代表作品、音乐风格,理解“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的含义。在备课之初,笔者询问了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知道谭盾吗?”“你知道《卧虎藏龙》这部电影吗?”“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是谁创作的吗?”等,答案基本都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但不具体”。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觉得文本与时代不符,很难引起共鸣。

为了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笔者将本节课分成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读前,先通过观看谭盾部分音乐作品和采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教授本课时的重点语言知识,为接下来的阅读扫清语言障碍。读中,快速阅读完成B2的信息记录表和B3的填写对话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读后,通过对B4练习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理解“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并在文中找到例证。

2.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笔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学会了新的单词,也厘清了文本的脉络,了解了谭盾的求学经历和个人成就。本节课还运用了视频、音频等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音乐知识,完成了一次学科融合的教学,但某些环节和课堂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读前的导入与文化背景知识的激活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本节课以奥运会颁奖背景音乐和谭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视频作为导入,但是学生对这两段音频缺乏兴趣,或者说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看懂。例如,听完奥运会颁奖背景音乐后,笔者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回答很悲伤,有的回答很庄重,还有的回答不出来。那么这种导入就是无效的,没有将学生的情绪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笔者再问学生“谭盾对获得奥斯卡奖项有什么感受”。虽然学生可以回答,但此类问题可以用图片替代,不需要花费时间观看视频。由此可以看出,课前导入存在浪费教学时间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2)读中环节过于单调

读中的两遍阅读,一遍泛读找出主旨大意,一遍精读找到文章细节,中间穿插若干视频、图片,只是粗略地将文章脉络梳理一遍,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对文章中的内在联系,学生并没有时间或者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梳理,因而对于谭盾的人物形象仍然是扁平化的认识。

(3)读后扩展环节不够开放,且层次较浅

在读后的扩展环节,笔者就“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这句话,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例证。虽然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但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只是围绕文本中的几句话,缺少自己的想法。这种设计只是从形式上考虑了对目标语言的操练,很少提及文本中传递出的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忽略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无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跨学科教学低层次化

为突显本节课采用的跨学科教学手段,笔者在授課过程中播放了大量的视频和音频,期望借助音乐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谭盾音乐之美,进而看到谭盾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但从授课的课堂表现来看,课堂略显沉闷,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反应。教师只能按照教学步骤的设定生硬地带领学生一起走完教学流程。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改进

为了改变第一次教学中课堂沉闷、学生被教师拖着走的现象,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1.安排课前预习

为让学生在文本以外对谭盾及其音乐作品有基本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习中给学生安排了两个任务并提示学生可以向音乐教师请教。任务一是搜集文中提到的谭盾音乐作品,了解创作特点,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任务二是通过观看关于谭盾的访谈,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

课前笔者就文本中的谭盾音乐作品向音乐教师进行了一次跨学科教研,包括笔者就想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向音乐教师阐明,并请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能够让学生欣赏音乐,同时带领他们体会谭盾音乐之美和文化融合之美。

2.突出课堂教学

(1)读前导入

笔者利用welcome板块的Art Forms相关内容,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并快速阅读第一自然段,引出所要学习的人物——谭盾。首先让学生回忆在welcome板块中学习到的关于艺术种类的知识,如舞蹈、戏剧、摄影、绘画、音乐等,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并提出问题“There is a Chinese song in it,do you know what it is? ”。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和音乐课上已经了解了这首乐曲,所以能够很快说出《茉莉花》这一答案。最后笔者展示颁奖仪式的照片并告知这是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并提出问题“Whats your feeling when you hear the music in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此时,学生的代入感会变得强烈,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变强。

(2)读中框架

读中环节主要分成四个任务。任务一,先阅读首尾段落,快速找到谭盾的主要信息。再次寻读,找到文中提到谭盾的三个作品,以此来明确文本的general idea。

任务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找到谭盾在音乐上的特殊偏好,比如喜欢大自然的声音,喜欢用寻常物品作曲,通过观看视频直观了解《水乐》的美和奇妙之处。学生通过观看《水乐》演奏的视频,并结合音乐教师教授的关于《水乐》演奏方式的知识,在阅读文本中寻找“Why is it amazing? ”的答案。

任务三,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阅读,找到谭盾的求学经历,从而找到他能够做出《卧虎藏龙》配乐的原因。由于在第一次教学尝试中,笔者在此环节选取的音乐代表性不强,既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代表谭盾的音乐风格。因此在与音乐教师的跨学科备课中,笔者选取了音乐教师推荐的两首音乐。当学生听后,笔者提出问题“What musical instruments do you hear in the music? ”。因为选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听出鼓、大提琴、小提琴,并能够结合谭盾的求学经历,自主推导出谭盾音乐风格中具有中西方融合的特色。

任务四,通过对第五、第六自然段的阅读,找到谭盾在音乐无界限上的角色、成就以及音乐风格(如图1)。

图1

在学生思考和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逐步完成以Tan Duns Music 为中心的关键词思维导图(如图2)。利用思维导图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口头表达他们在本节课上了解到的内容,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扩展打好基础。

图2

(3)读后思考

读后环节的思考包括两个方面。思考一,如何理解谭盾所说的其音乐像辣椒和巧克力(如图3)?辣椒和巧克力分别代表了什么?二者融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这一方面的思考旨在让学生用文本中的语言提炼出谭盾的音乐风格。

图3

思考二,“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是谭盾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在其他学科中,也有各种文化的融合。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各种文化、知识甚至是生活常识的融合?这一方面的思考旨在超越文本中关于谭盾音乐融合之美的讨论,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由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思考。跨学科的融合在本讨论中作用凸显,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看待世界的态度。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建议“Whenever you do something,try to find your style.Don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并鼓励学生要勇于尝试,找到自己的风格。

四、教学启示

(一)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拓宽了教学的思路,解决了传统教学缺乏真实语境的问题。从以文本教文本到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学生能够多维度、多方向地了解文本所传递的真实思想,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备课环节中,教师从第一次的简单剖析文本,到调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哪些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入手,从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定学”尝试开发“以学定教”的思路。这既让学生挖掘到了文本以外的东西,也真正做到了以课堂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课堂。

(二)从“一人一课”到“多人一课”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融合了音乐、历史、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的内容。例如,在如何欣赏谭盾音乐的独特之处时,邀请了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结合特殊乐器,如水、石头、纸张等,对谭盾的《水乐》进行了艺术层面的欣赏和专业化指导;在介绍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上使用的编钟这一古老乐器时,邀请历史教师介绍曾侯乙编钟在颁奖音乐上的特殊用法等。看上去这节课是英语教师在教授一篇阅读文本,但实际上是多位教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中的不同侧面,从“一人一课”到“多人一课”。这种跨学科视角下的学科融合对校本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的统一教研组教研方式,采取多学科教研组教研,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好地培养各学科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从“我说你听”到“我们一起说”

笔者通过两次课堂实际教学的尝试,明显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课堂气氛。在第一次教学尝试中,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走,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第二次教学尝试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精彩的发言甚至超出了笔者的想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跨学科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面对有难度的文本学习,学生也不再认为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是勇于解决问题。

跨学科视角下的教学为英语阅读教学乃至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实践与探究之路仍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潜下心来做更深入的研究,力求寻找到更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