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农业词汇英译研究

2020-10-21杨传鸣岳欣樊绪岩张霞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杨传鸣 岳欣 樊绪岩 张霞

摘  要:中国特有的农业历史文化使得中国拥有许多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农业词汇。以文化翻译观和中国英语为研究视角,揭示中国特色农业词汇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输出潜力以及中国特色农业词汇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实施的重要作用,以便在英译的过程中将全球化与英语本土化有机结合,为中国英语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词汇;文化翻译观;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带有中国特色词汇的中国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研究,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等[1-3]。在中国文化中,农业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着眼于中国特色农业词汇的英译这一问题,基于“文化翻译观”和“中国英语”,提出中国特色农业词汇的英译应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原则,合理运用“中国英语”,从而使中国特色农业词汇的英译既满足信息传递、易于理解的翻译要求,又达到体现国家文化特色的目的。

二、文化翻译观与中国英语

本文立足于“文化翻译观”视角进行分析讨论。文化翻译观,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重在文化交流,即文化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文化翻译观的忠实守护者。她指出了语言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 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2. 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的行为;3.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的功能等值;4. 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遵循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最终都需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需满足文化的需要以及一定文化领域内不同群体的需要[4-5]。此处需将“功能等值”与奈达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区别开来。关于翻译的性质,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后又改为“功能对等”,他对此概念的定义为:“所谓翻译,是在翻译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6-7]。由此可知,他所说的“对等”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等[8]。对于奈达来说,翻译的目的是再现源语的信息,对等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原则和手段,而巴斯奈特强调,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目的[7]

顺应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中国特色农业词汇的英译应遵循文化翻译观原则,“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实现功能上的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9]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提到文化翻译观,就不得不讨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最先由葛传椝于1980年提出,他认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要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来使用英语。不过,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言,我们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我们把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翻译成英文就可以被称之为是中国英语”[10]。对于初见“中国英语”一词的读者来说,难免会将其与“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混淆。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描述中国社会、文化、自然中的特有事物和风土人情等,通过英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典型的中国语言特色[11],是国际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式英语” 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套用汉语的语言规则,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日趋重要,“中国英语”文化输出和文化认同的功能越来越被认同。

二、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融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特色农业词汇承载着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对中国特色农业词汇的英译应该坚持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适时地运用中国英语,从而确保中国特色农业文化的有效输出。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对于彰显中国的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和中国特色农业文化也有诸多益处。

参考文献:

[1]蒋丹.《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D].厦门大学,2013:1-31.

[2]傅菲菲.中国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问题与解决对策 [D].浙江工商大学,2015:1-43.

[3]徐珺,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7):45-48.

[4]Bassnett.S.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1990.

[5]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0-386.

[6]Nida.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69.

[7]高凤平.文化翻译观与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81-83.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梁咏梅.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汉语新词语英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72-174.

[10]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02):1-8.

[1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18-24.

作者简介:

杨传鸣(1980-),女(汉),教授,主要研究翻译及语言学;岳欣(1978-),女(汉),副教授,主要研究翻译;樊绪岩(1982-),女(汉),讲师,主要研究翻译;张霞(1996-),女(汉族),英语专业硕士。

项目资助: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WY2018008-A;黑龙江省教改项目SJGY2018004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8YY165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