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清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2020-10-21张仁菲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备课分层教学语文教学

张仁菲

摘  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环。而备课时若先理清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就能使课堂更加高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分层教学;备课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所谓“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使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而有些学生则对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错误甚至有与文本内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这些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对文本理解的困惑、错误甚至与文本内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就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最具价值的问题。

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練,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英国作家史密斯说:“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教师备课,要“身入其境”,仔细阅读、理解、分析教材,先读懂教材文本,品味教材文本“芳香扑鼻”之处,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领悟的过程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去思考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与方式、学生学习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后,才能动手备课。

学生阅读文本出现的困惑之处,正是“生成”的源泉,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有的放矢地用力,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更有效的督促学生阅读文本,去品味文本中的精妙之处,嚼其味,品其香,悟其理,抒其情。

二、“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教材选文仅是例子,是完成一定阶段语文学习目标、任务的载体。所以要理解单元与单元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是教师的教案“预设”,但更要看重和处置“生成”状态,合理处置“师生主体协同”的关系,才是有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观,即首先从整体上明确本册文本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其次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在本册文本的作用,最后才落实到本篇文本在单元中所承担的教学重点。由此才能确定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具体步骤。

新课标对于高中教学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趣味,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第一单元的重点。“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处,就不能真切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就不能形成“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

如第二课在第一单元中欣赏的重点是:

课题:《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

内容:眷恋、母校;哀怨、婉转;赞美、保姆

语言:轻柔、明丽;反讽、象征;赞颂、生存力

不同诗派的诗,由于所咏对象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所要突出的主旨、意趣也有所不同,所运用的语言和语气语调也不同,教师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单元内的几首诗歌比较欣赏才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

三、既面向全体,又“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

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实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将教师的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情态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有效关注或调整“非预设”状态,对教师的“预设”起到一个有效的补充,达到“师生互动”的和谐统一。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认知、理解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文本、结合课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及方式以及教与学的层次性,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的释疑、解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悟。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服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设”状态,随时调整,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如阅读诗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先整体阅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情感(把握诗歌的内容),“读”懂内容。一读找意象,二读品语言,三读悟情趣。反复阅读是理解内容的前提,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读”。

第二,逐字逐句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悟诗歌的情趣,情感;二悟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与主旨;三悟意境。让学生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会析”。

第三,结合诗歌相关鉴赏知识去分析声律之美(鉴赏写作手法),了解情与景交融、想象、联想、节奏等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或不同时代、风格、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阅读能力。

依据教学的任务,教师应发现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哪些地方感到困惑,进行梳理,再补充到“预设”之中,对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可在以后的教学中逐一予以解决,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作难度大一些的鉴赏题,即让中等学生完成基本的题,让一些有余力的学生去进一步研究探索。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认真从以上几方面去思考,理顺其间的关系,那么就能常备常新,常教常悟,教学技艺方能日臻完善,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学常新,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逐渐变得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梁迎雪.高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万雅琴.王益民语文对话教学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9.

猜你喜欢

备课分层教学语文教学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