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小学阶段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

2020-10-21肖敏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小学数学

肖敏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等作用。因此,我们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就要合理地设计教学形式,注重小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此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而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由低效走向有效,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及时改进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及全员参与性,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創设教学情境,诱导思维发展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和丰富学生情感因素,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并扩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进行处理,再通过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如此,就能转化原本较为枯燥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激发学生情感,诱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内容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凭借语言与教材的讲解很难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笔者发挥了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创设了直观的教学情境。上课后,笔者先借助多媒体为了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带领学生回顾空间立体结合体的结构,然后,笔者再通过电子白板分解演示空间几何体表面积的求法。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一个步骤都观察得十分仔细,如此就能帮助学生在此课的教学中建立空间观念,进而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

二、进行分层教学,巩固学习基础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和讲解新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得到课堂教学方法多是统一的讲解法,这样的方式很难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一来,既不会使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因教学内容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会使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因教学内容困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进而才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内容后,笔者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分别是:甲层,学生能力强的学生;乙层,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丙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然后笔者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时给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甲层的学生,笔者开始让他们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而对丙层学生,笔者则是要求他们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等内容,然后给他们布置了几个比较基础的解方程题目。最终,由于学习任务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学生都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三、采用生活教学,提升学生思维

数学是对于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数学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抽象的原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时候,既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但又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忽略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要忘了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经历中去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内容时,教师在将克与千克的知识化入生活情景的同时,不要忘了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历中发现和总结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克与千克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到在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是用斤这个单位,那么斤与克、千克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时,教师再为学生讲解一斤是五百克,一千克是两斤的知识,学生以后在遇到斤这一单位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克与千克,而数学中转化的思想也就学会了。

四、创设课后实践,培养数学应用

课后实践化是对课堂知识教学的后期巩固阶段,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在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么深刻和透彻,这也终归只是理论上的。若想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实践,课后的实践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锻炼。基于此,我们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去加强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督促,任务化以后,学生会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目标,在实践时也会更加有驱动力,从而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内容时,这一节对扇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了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统计图这个概念。然而,关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学生毕竟缺少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体验,因此,笔者便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对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进行实践应用。如,对班级内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进行统计的有关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并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鼓励自我评价,检验思维成果

评价和检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和忽视的环节,能够保证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解决某一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和反思解题中审题、数量关系、方法选择、推理和运算等各个环节,实现对自己全部思维成果的有效检验,让学生可以从评价、反思与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和改正错误,保证最终问题解决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会鼓励学生对自己完成的任务进行检验,当发现问题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对自己的问题加强训练,进而完善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有效检验思维成果,保证了学生做题的高效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参考文献:

[1]温继桂.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思考[J].学周刊,2019(34):48.

[2]张夏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探索[J].数学之友,2019(03):22-23.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小学数学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