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的区别
2020-10-21丁红娟刘军刚
丁红娟 刘军刚
【摘 要】目的:石菖蒲与九节菖蒲为2种不同的药材。但目前在临床应用这2种药材时,存在着些模糊的概念,即认为石菖蒲和九节菖蒲为同药材。目前九节菖蒲在药典中已不再收载,但市场仍在销售,临床也在用。因目前市场销售九节菖蒲与古代医药典籍中的九节菖蒲并非一物,且二药在植物来源、生长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上均有不同之处。现将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的区别叙述如下,希望能对临床有所帮助。
【关键词】石菖蒲;九节菖蒲;区别;性状;功效
【中图分类号】R87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1
菖蒲入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古籍《道藏经》中称菖蒲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1963年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1]规定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九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己将二药分开叙述;1977年版药典一部收载的九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1990版药典一部规定石菖蒲的植物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并延续至今。
1 来源区别
1.1本草考证
李自珍谓:“菖蒲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高四五寸,叶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九节菖蒲[1]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指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所谓“九节”,系描述根茎之环节紧密,如《别录》云:“一寸九节者良”。
中国药典[2]所载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 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九节菖蒲为毛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 Anemone altaica Fisch.exC.A Mey.)的干燥根茎。九节菖蒲始载于《中药志》,又名“节菖蒲”,其原植物又称“菊形双瓶梅”,历代医书及本草未见有其记载,至清·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2]:“有一种外菖蒲者,即九节小菖蒲形态与菖蒲迥异……与菖蒲不类,内含淀粉无纤维,尝之味酸无辛气。”这里所指的九节小菖蒲是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主产于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3]
1.2植物形态区别
石菖蒲多年生草本,高30~40cm。根茎横卧,叶自根茎丛生,无柄,剑状线形,细长,暗绿色,有光泽,无中脉,全缘。花茎扁三棱形,花淡黄绿色,两性,聚成肉穗花序,圆柱形,长5~12cm,花序基部有一叶状的佛焰苞,花期5~6月,果期7~8月。
九节菖蒲多年生草本,高8~30cm。根茎横生,基生叶无或有,为三出复叶,小叶深裂或有缺刻及粗锯齿,两面均被白色细软柔毛,叶柄长13cm,花单生茎顶,叶状总苞;萼片8~10,花瓣状,白色或淡紫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分离,被白色短毛。瘦果卵圆形或弯月形,密被毛,花柱宿存。花期4~5月,果期5~6月 。[1]
1.3性状区别
石菖蒲根茎呈扁圆柱形,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有疏密不均的环节,并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交互排列,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下面戏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质硬而脆,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带红。横切面在放大镜下可见内皮层环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微辛,苦。石菖蒲饮片品呈扁圆形或长条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及根痕。切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环纹及油点 [4]。
九节菖蒲根茎呈纺锤形,稍弯曲,长2~5cm,直径0.3~0.7cm,表面棕黄色至暗棕色,有多数半环状突起的鳞叶痕,交互排列成节,节上有点状突起的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粉性,可见浅黄色小点(即维管束)6~9个,排列成环,味微酸 [5]。
质量优劣:石菖蒲以断面类白色,条长,粗肥,纤维性弱为佳;九节菖蒲以断而类白色,质坚硬,肥大为佳 [6]。
2 性味、归经及功效的区别
《本草纲目》将石菖蒲的归入“手少阴、足厥阴”,《雷公炮制药性解》讲述“入心、脾、膀胱三经”,《本草经解》记载“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中药大辞典记载其入口、肝、脾经,2015版药典记载其归心、胃经。
《本经》中记载菖蒲“味辛温,无毒”,《证类本草》记载“味辛,温,性平,无毒”,《本草经解》记载“气温,味辛,无毒”,《本草崇原》记载“气味辛温,无毒”。2015版药典记载石菖蒲“辛、苦,温”。《药材资料汇编》记载九节菖蒲“辛,温,无毒 ”[7]。
关于菖蒲的功效,《《本经》记载“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名医别录》对石菖蒲的描述为:“无毒。主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久服聪耳明目,益心智”;《本草新编》曰[8]:“味辛而苦,气温,无毒。能开心窍,善通气,止遗尿,安胎除烦闷,能治善忘”;《药性论》曰:“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蟲,治恶疮疥瘙”;《滇南本草》曰:”治九种胃气,止疼痛”;《纲目》曰:“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本草备要》曰:“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本草再新》曰:“止鼻血,散牙痈”。2015版药典记载石菖蒲功效为“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关于九节菖蒲的功效,《药材资料汇编》记载:“辟秽,开窍,宣气,逐痰,治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风寒湿痹”;《中药志》描述为[9]:“开窍醒神,散湿浊,开胃;外用解毒杀虫。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下痢;因湿浊阻于胃中而致呕吐不食等。外敷治痈疽疥癣”;《中药材手册》曰[10]:“开心通窍,祛风湿,除痰消积。治心气不足,健忘,惊痫,耳聋,咳逆,烦闷,心腹痛,霍乱,风湿痹”;中药大辞典记载“开窍,豁痰,祛风,宣湿,健胃,解毒。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痰厥,气闭耳聋,多梦健忘,胸痞呕恶,风湿痹痛,疮疥肿毒。”
3 药理作用的区别
石菖蒲根茎和叶中均含挥发油(0.11~0.42%),其主要成分是β-细辛醚63.2~81.2%,细辛醚8.8~13.7%,其次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还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九节菖蒲根茎含棕榈酸、银莲花素、琥珀酸、谷甾醇、白头翁素等 [11]。
虽然二者均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但机理不同。石菖蒲功效来自挥发油中具有明显镇静作用的化学成分;而九节菖蒲的神经抑制作用主要来自于琥珀酸等有机酸类成分。此外,动物实验表明,石菖蒲有脑保护即和益智作用,可改善学习记忆;同时它还具有抗癲痫、抗惊厥叫、降低血液黏度、抑制气管痉挛性收缩、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制止胃肠异常发酵、迟缓肠管平滑肌痉挛以及抗肿瘤的作用。而九节菖蒲则对神经官能症、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胃肌电活动具有抑制作用[12]。
4 用药剂量的区别
煎汤内服:石菖蒲3-9g,九节菖蒲1.5-6g。由于九节菖蒲的毒性比石菖蒲大,故2者在用药剂量上亦不相同,一般临床应用时,九节菖蒲的用量应小于石菖蒲。
5 小结
医生在临床使用菖蒲和九节菖蒲时,要严格区分并正确书写,如需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时,应写“石菖蒲”或“菖蒲”,如需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则应写“九节菖蒲”或“节菖蒲”。医生在引经据典、开方遺药时,应特别谨慎,注意区别使用。药学人员亦应准确掌握这2种药材的形态特征及用法用量等相关知识,以便于准确调配。药房(店)在调剂时亦应正确应付,不可将这2种药材混淆。各地中醫药管理部门在修订地区《中药炮制规范》和《中药调剂规程》时应将石菖蒲和九节菖蒲严格区分,以便于中药调剂人员按规范准确调配。
参考文献
[1] 陆继承.九节菖蒲真伪考[J].中药材, 2006, 29(12):1377-138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5.
[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1-62.
[4] 赵汝民.石菖蒲与九节菖蒲不应混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1, 16(1):21.
[5] 徐治国.市售九节菖蒲不能混充石菖蒲用[J].中医杂志, 1982,(7):64-65.
[6] 闻芳.中药材石菖蒲蒲与其易混淆品的鉴别[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8):19-8.
[7] 王雪梅.菖蒲临床应用与鉴别[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6):32-6.
[8] 王彦志,曾光,张萌等.九节菖蒲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 2014,45(9):1219-222.
[9] 肖耀军.石菖蒲与九节菖蒲蒲的鉴别使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30(1):56-67.
[10] 刘晓军.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8):2-23.
[11] 张子梅.菖蒲的鉴别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1(3):26-3.
[12] 郑英.石菖蒲与九节菖蒲抗氧化作用的比较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