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2020-10-21夏立娟
夏立娟
摘 要:对于室内设计工作来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管理可以提升室内设计的质量。本文介绍了设计管理对于室内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一些室内设计管理的具体应用方法,为促进我国室内设计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设计管理;室内设计;企业发展
1 设计管理对于室内设计应用的重要意义
1.1通过设计管理强化对于室内设计流程的控制管理
通过使用设计管理的方法,可以加强对于室内设计流程的控制,具体设计流程如下:(1)根据相应的标书设计任务,全面分析客户的要求,做好相应的设计任务;(2)对室内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相应的数据;(3)通过收集相应的设计资料来制定完善的设计计划;(4)根据当地的特色来进行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向的确认,并做出相应的设计草图与方案;(5)相应的技术人员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确定,针对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处理解决;(6)在中标之后,签订相应的施工合同,完善施工方案,加强对于施工过程的管理监督,提升施工的效率,保障施工质量。
1.2通过设计管理强化对于室内设计质量的控制
通过相应的设计管理来严格把控室内装饰材料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保障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安排专业的材料质量检测人员来对室内设计中不同的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检测,同时相应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于专业室内设计知识的学习,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1.3通过社区管理来合理控制室内设计成本
相应的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之前,要加强对于各类数据的调查分析结合艺术美学的手段来对室内项目进行设计。在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室内设计成本的控制问题,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尽量选择价格低廉而且质量较好的设计材料,全面分析材料市场选择合适的材料,保证整个室内工程的安全质量。
2 设计管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具體应用
2.1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国内的室内设计方案不再是像传统的由室内设计师单方面提出,客户再去选择接受。当前,很多的客户都会在网络上进行相应的室内设计资料查询,他们会对整个设计方案的相关资料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但是仍然需要专业的设计师来对客户的要求进行分析,满足其相应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设计师、施工单位以及客户三方的交流沟通平台,相应的施工企业建立的信息资料库,收集整理客户的实际要求信息,加强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特别是对于具体的设计管理人员来说,加强与客户交流沟通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施工方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项目工程的质量。
2.2改进传统管理模式
对于一些传统的施工建筑企业来说,其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应的企业要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管理者与室内设计师的沟通与交流,二者共同合作,互相尊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为相应的设计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升设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设计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加强企业与设计师的合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全面的设计管理,为企业与设计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为企业与设计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2.3改进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
关于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可以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于企业的宣传工作,建立设计师与管理者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二者的沟通交流,发扬不同的设计师的特点、技能以及专业能力,通过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相应的设计管理者应该由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设计师来担任,通过他们来参与到设计公司的管理与决策中,能够更加优化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激发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其中对于不同岗位的设计管理来说,更加需要专业的优秀设计师,来充分调动企业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与服务意识。通过设计管理人员与设计师的共同合作努力,合理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交流,降低不同部门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为设计师营造良好的设计工作氛围,才能够设计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好作品,保障设计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来说,室内设计行业的设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于一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或者工作量较大的设计任务无法高效快速完成,严重影响了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进步。通过不断加强对于设计管理者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够加强对于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为具体的设计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促进设计师的发展进步。因此,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管理,全面分析当前市场信息,不断改革创新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璇.对服装企业中设计管理之必要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9(11).
[2]刘鼓川.时尚设计和商务功能的完美结合--浅谈正大丽笙酒店室内设计管理工作[J].建筑与文化.2006(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