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2020-10-21刘阿娟
刘阿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还直接体现出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构建生活情境、设置课堂问题、构建操作环境”三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兴趣;探究意识;认知结构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不仅是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还是提高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灌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拓,兴趣得不到提高,呈现出的课堂为低效甚至无效。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研究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然后找到符合他们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得到双向发展。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习行为产生的重要驱动力,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还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推动力。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更加倾向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因此,教师可构建生活化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中,还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从而降低理解数学新知识的难度。
以“有理数”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对负数学习的兴趣,笔者首先以學生熟悉的温度作为教学导入,并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某一城市四季的温度。这一生活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零上37摄氏度和零下10摄氏度时温度计所显示的度数。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即:你们知道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它们吗?学生虽然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正确读出温度计所指的度数,但对于零上和零下却不能明显的区分,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伴随着学生们好奇心的出现,笔者引入“负数”这一数学概念,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豁然开朗,并能够使他们主动从生活中寻找到“负数”的影子,从而巩固了学生对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理解。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探究意识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不仅是唤醒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唤醒其思维意识,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不断沿着问题链寻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简易方程有了初步认识,因此,为了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笔者以问题作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即:2x+1=5,求x的值。大多数学生运用枚举法寻找到未知数的值,但是这一方法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等式性质变形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使他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也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构建操作环境,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过程是学生多种感知觉同时参与的过程,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适当的操作环境。同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操作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实现的,这样也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线段的长短比较”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比较线段的两种方法,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即:想要比较身高,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学生的观点不一,其中包括:目测法、测量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那么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有的学生提出“拿尺子测量”,有的学生提出“对齐比较”。在学生猜测后,笔者指导学生分成小组,使他们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以此使学生认识“叠合法”和“测量法”这两种测量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综上所述,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操作环境的构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然后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作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主恩.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创新策略方法分析[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7):41-41.
[2]孙少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2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