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朗读教学研究
2020-10-21李卫东
李卫东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认识、感悟、理解、并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本文立足小学一年级,对朗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语文;朗读;问题;指导方法;习惯;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朗读,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不过,对朗读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帮助学生赢在起点,朗读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抓起。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与点拨,还有赖于教师不断地结合学生及教学实际进行创新。
一、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低年级朗读要求不明确,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没有养成
特别是疫情期间,学生在家里上课,老师更难指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读正确”的概念不甚明了,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轻声,以及变调在处理上不够恰当,训练过程也较为模糊。其二是不管学生是一字一字分开读(数读),或是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或是读破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办法及时指正。一般指导学生在进行课文的朗读时,只是一味地强调有感情地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朗读的整体效果并不佳。其三是当对于一些情感比较明显热烈的句段,学生只是单纯的加重语气。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简单。要凸显其感情效果,需要多种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二)教师朗读认识不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比较单一,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一点就是在评价上来说,也过于单一。学生朗读完之后,只是给予“读得不错”这种评语。不能从细节上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也无从提高。
(三)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太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思维和语音的综合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将眼睛、耳朵、大脑同时调动起来。它能够把没有声音的文字化为美妙的语言,显现出文本的情感和思想,感染人、启发人。平常上课为了节约时间,一般只让几个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而相当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在形式上也只是采用自由读和指名读,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被削弱。现在在线上教学更难把控学生的朗读情况,大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泛泛地读一读,也不清楚学生读得怎么样。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一)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扎扎实实打好朗读基础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一开始就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读书习惯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读得正确”抓起。一年级学生朗读技巧生疏,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常犯错,所以有一些畏难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我经常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方法。
多做范读。范读,是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低年级的学生尤为喜爱模仿。教师的范读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范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助力。为此我们班的学生每天在群里读书打卡,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老师及时表扬读的优秀的学生,让孩子们有好的参考。同时播放每篇课文的语音视频,让学生跟读,这样一点一点的让学生打好朗读基础。
我还经常把长句子进行划分,让学生明白在哪停顿,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学生读起来就轻松多了。这样从严要求,持之以恒,就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打好了基础。
(二)通过启发想象,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准语调
读得正确、流利了,还要继续向读得有感情、有韵味努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基于对所读文本的深入理解,怎样才能达到理解文本呢?一年级学生思考事物是比较直观的,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图画,构建文本中情节和形象,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如《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在理解文本中,要让学生反复自由小声读,读正确、读流利,进而读出语感来。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使语言形象思维都得到发展。同时,一年级学生年级尚小,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枯燥的读书方法只会不断消磨学生的读书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尽可能巧妙有趣,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快乐的小公鸡》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运用故事演讲形式进行课堂训练,通过表演朗读,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还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內容。
总而言之,朗读训练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灵魂,会让学生一生受益。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朗读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能给学生们好的朗读示范。
参考文献:
[1]薛美英.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2]后宏东.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