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六个维度
2020-10-21王程娜
王程娜
摘 要: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的六个维度。认为乡村首先应当是慢生活的一种场景、是熟人社会的生活规则和中华文明的萌发地。以生态环境为硬件和以乡愁乡风为软件的乡村产品具有很强的稀缺性,因此乡村在与城市的对话中要有自信。当然,乡村产品因其交易成本高、资源分散和产品粗糙,需要依靠城市的人才、资本和理念进行再梳理和再包装。但是切记的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自身,只有把本土性做到极致,乡村振兴才真正拥有持久的动力和常新的生命。同時,乡村振兴既要避免功利性、要坚持久久为功,也要避免盲目性;乡村振兴既不是要倒退回过去,更不是全盘城市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自信;久久为功;在地性
乡村振兴考诸历史,是一个常旧常新的命题。农业文明时代,乡村是封建国家的根基,重要性自不必言。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公众对乡村的关注几乎是与乡村的凋败相伴随的。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20年前,当时的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直言“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一时海内轰动,“三农问题”就此进入大历史的视野。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直到中共19大召开,总书记和党中央正式在全会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不但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有了新的系统的论述,更从顶层设计和战略高度对这一历史命题做了科学回应。有理由相信,乡村的振兴必将成为中国道路坚实的后援,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乡村振兴的说文解字——“乡”的“初心”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萌发的文字载体,最忠实的记录了事物原初的状态和古人对事物原初的看法。“乡”字,甲骨文的写法
是,意为两个人相对而坐,中间是一个短几,上面有酒有肉。可见,原初意义的“乡村”,起码具备三个特质。首先,它是一个生活场景,而不是一个生产环境。乡村首先是因为有人居住,才会有活力、才能有产业。这和今天乡村的空心化是完全相反的。其次,它是一个社交平台,朋友之间呼朋引伴、邀酒吃肉,甚是相得。因此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和现代的陌生人社会是完全相反的。最后,它反映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惬意、闲适、恬淡,这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完全相反的。通过说文解字,我们解构了“乡”字,以此对乡村的理想模样做一个呈现。在笔者看来,这也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初心”。
二、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自信
传统学界在论述“三农”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定式,即暗含着乡村不如城市的观念前提。基于此,出现了城市要反哺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乡村和城市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不应是被施舍、被给予的关系。乡村应该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这份自信源于乡村的产品,源于乡村有被城市所需要的产品。
首先,乡村有稀缺的生态农产品。生态蔬菜、生态水果、生态土鸡、土猪,这些都是城市所需要的稀缺产品,完全可以作为产业来培育。
其次,乡村有稀缺的加工手艺。如各式古法作坊,传承老手艺、彰显工匠精神,很受城市人的欢迎,品牌溢价很高。
最后,乡村有稀缺的生态资源和人文遗存,为城市所艳羡,是全域旅游的绝佳资源。以前的旅游是山水观光型的旅游,主要是看景点。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观光型的旅游已逐渐被体验式的旅游所取代。体验式的旅游,不要求有突出的景观,但是要有优质的生态;旅行者也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看景点,而是放空身心的慢生活。这就给长久以来处于城市化边缘的传统乡村提供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良机。它们被忽视了一个世纪,但也正是因为资本的缺位而保留了原初的状态。山水田林湖,固然是旅游的基本要素,但是一片简单的油菜花海,几间朴实的夯土黄泥墙房子,都可以符合城市人的审美情趣。夏天的蝉鸣蛙叫,夕阳西下的牧童短笛,都能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寄托。也因此都具备了成为旅游资源的潜力。
三、乡村振兴的触发点——可以微末、但要久久为功
很多地方政府都有一种发展焦虑,他们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是做得轰轰烈烈、但收效不彰,或是担心条件不具备而裹足不前。诚然,乡村振兴是一篇很大的文章,不同的乡村应该立足自身不同的资源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来达成最好的效果。但是乡村振兴也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实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地方党委政府应当保持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的决心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的触发点往往微不足道,但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以下举浙江省丽水市的两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小舟山的油菜花
丽水市青田县的小舟山乡,原来是一个交通偏远,特色缺乏的小乡村。十年前,当地党委政府以油菜花为看点,进行大规模种植,同时运用大地艺术的原理,以油菜花进行造景,轰动一时,带动了丽水、温州等地市民前来赏花,初步凝聚了人气。但是油菜花的花期很短,花海绽放的时候固然可以吸人眼球,但是如何避免“花谢茶凉”呢?当地于是开始以油菜花为核心实施花海轮作,保证一年四季都有可赏可玩的花海景观,同时修建了景观节点,打造文化节庆活动,使得小舟山的油菜花逐步成为一张名片。在此基础上,当地发展了农家乐,使老百姓真正看到花海经济的实惠。慢慢的,干群在花海经济上找到了互动的契合点。青田县委县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对该乡油菜花景区进行了基础配套的提升,比如修路、垃圾处理厂的迁移和电线杆的地埋等等,整个景区的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小小的油菜花,不但带动了人气,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乡村自信,一大批本地的华侨乡贤选择回归,斥资打造各类民宿和旅游景点,使得小舟山的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双加强、双发展。
(二)岩坑岭头的金枣柿
丽水市松阳县枫坪乡沿坑岭头村,原先是一个凋敝破败的山村。2012年5月,丽水市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李跃亮老师被下派到松阳县枫坪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画家出身的他闲暇之余常走村进户寻找可以写生的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沿坑岭头村。这里山好水好,但最特别之处,在于当地出产的一种水果——金枣柿。这是一种柿子,但只有枣子大小,成熟了以后挂满枝头,金光灿灿,故名金枣柿。深秋时节,成片的金枣柿树群分布于高低错落的古民居之间,令人赏心悦目。艺术直觉告诉他,如果在这里办个“画家村”,一定可以吸引许多学生和画家前来写生创作。在松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李教授在村里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很快,村子的人气越来越高,但住宿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于是,民宿1.0版出炉,主要接待前来写生画画的学生,条件相对比较简陋,仅仅满足了基本的住宿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客流量更多了,并且客人的来源地也更丰富了。于是民宿2.0版孕育而生,它以标准间为主,同时出现了公共空间,布置了茶几、沙发等现代生活的元素。二代民宿的诞生更促进了沿坑岭头村的旅游发展,村子的名气也随之大增。这里迫切需要一个能集住宿、茶歇、创作间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经过再三选址和细致的政策处理工作,最终,民宿3.0版诞生,因为它坐落于180多棵古金枣柿树林里,因此它的名字就叫“柿子红了”。如今的沿坑岭头村已入选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在这里,随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颗小小的金枣柿,凝聚了人气、提升了收益、振奋了乡风、传承了文明。
四、乡村振兴的陷阱——“三不”
乡村振兴现在是一个热词,各地都在讲乡村振兴,每个乡镇都要制定乡村振兴的规划。在实践中,乡村振兴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复古的、有现代的,有寻觅乡愁的、也有都市气息的。笔者认为,热的背后更要有冷思考。
(一)不等于每个村都要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宏观战略,指乡村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凝聚人力、财力和物力,打造产业兴旺、人力凝聚、乡风文明的生活生产社区。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乡村,笔者认为并不是千篇一律都要振兴,也不是都有振兴的必要。
首先,城市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力流失是正常的。对于那些地处偏远,没有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地方,乡村已经趋于自然消亡。其次,任何发展要想成功都离不开比较优势的考量。部分乡村的同质化还是比较普遍的,既然彼此之间缺乏比较优势,又何来发展?
(二)不等于重回过去
乡村之于城市,其稀缺性表现为生态优质和乡恋情怀。但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需要打造,而不是简单回归过去。
首先,要突出品质。一方面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要提升。鄉村的建筑要有土味,但不能破败;乡村的绿化要有土味,但不能无序;乡村的公共配套要完备、基础设施要完善。乡村的生产生活,只有具备了品质,才能既有妙趣、也有野趣。另一方面,村民素质也是品质的重要一环。试想,垃圾随地倒、污水任意流、化肥农药随意用,这样的乡村,对城市恐怕是没有吸引力的。
其次,要突出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要把乡村文化发掘好、梳理好、引导好、包装好。“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同样的,缺乏了文化的内核,乡村振兴是没有灵魂的。
(三)不是城市化
当前,很多地方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在村里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大洋房、种绿化树,把乡村按照城市化的套路去打造。难道乡村振兴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吗?如果乡村变成了城市,它还有什么值得城市需要的稀缺资源呢?它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比较优势呢?
五、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地性
当前存在一种现象,即“上面”谈论乡村振兴非常热烈,但老百姓似乎没有感觉。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但是人民却仿佛置身事外。笔者认为,有必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这样的乡村振兴才有生命力。
(一)挖掘本土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本土的才是国际的。乡村振兴要走上国际舞台,根本的路径不是向外寻找,而是反求诸己。不同的乡村往往就是一家一姓世代繁衍的聚居地,传承了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记载了这个家族的风雨苍黄。这些宝贵的财富不但存在于村里的族谱中,更体现在村落的布局里、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中、体现在乡风文明的传承中。把这些本土的文化整理好,乡村振兴才有了灵魂。
(二)促成本土参与
当地群众一定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成功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启动之初,往往需要外来力量的带动,但是如果撇开原住民,这个乡村振兴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村两委更要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要积极发动村民参与进来。
(三)实现本土共享
乡村振兴的红利要能及时与村民共享,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主体意识,也真正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六、乡村振兴的另一面——城市不是看客
笔者认为,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统一,一直是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阐释框架。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革,释放了巨大生产力,从而推动四十多年来的超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但是城市病的问题几乎是在一开始就与城市化进程一起出现、并且愈演愈烈。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富有活力的乡村,城市的发展也必将难以为继。
(一)乡村振兴的问题
首先是产品粗糙。乡村能够提供的产品都比较“原生态”,好处是呈现其本真的状态,坏处是不够精细,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比如说产品的品质、标准,比如说产品的包装、外观。只有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产品才有稳定的品控和定位,也才能为后续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
其次是成本高昂。这里的成本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交通成本高昂。乡村一般地处偏远,“养在深闺”,那里的物流显然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交易成本高昂。乡村的产品往往有质无量,和分散的小农户交易,其成本势必走高。同时,这里还有个小农户对大市场的问题,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也会抬高交易成本。
最后是资源分散。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都比较散落,不够集聚。如何整合是一个难题。城市应当而且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作为。
(二)城市的作用
首先是注入资本。城市的资本要进入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需要资本来“点石成金”。当然,资本下乡一要防止自大病,要尊重乡村的肌理和人文;二要防止投机病,资本下乡不能搞成“圈地运动”。
其次是输入理念。乡村的建设,不是要回归过去,当然更不是要向城市看齐。笔者认为,乡村的定位应当是“面子传统化、里子现代化、观念后现代化”。即乡村产品之所以具有稀缺性,就在于它外在的具象能够满足城市人对于一切美好过往的追忆,因此一定要朴实、“土味”。但是乡村产品还是要以现代为内核,满足现代人对于生活舒适、便捷、时尚的追求。最重要的是,城市要为乡村建设输入后现代的理念,让乡村真正成为有本土味道、有自身特色的所在,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最后是提供人才。今天我们谈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当是人才。有了人才,资本和理念不难逐步改善。在欧美发达国家,农民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要想成为一名农民,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方有资格当一名农民。我们的乡村振兴也需要这样的新型农民,或可称之为乡村创客。城市应当在三农、金融、运营、设计、文旅等等领域为乡村输送人才。党委政府也有责任为人才的流通搭建好的平台、配套好的政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出台了一系列得民心、利发展、谋长远的举措,使我国的内政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总书记和党中央审时度势,又于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和打赢“三大攻坚战”的战略部署,让中国这艘巨轮在滚滚时代大潮中行稳致远。“乡村振兴”这一命题是总书记亲自擘画,不但事关全国8亿农民,更事关全体国民的福祉。只有乡村振兴了,全面小康才有了可靠的保障,系统性风险才能降到最低,生态环境才有了坚实的大后方。只有乡村振兴了,中国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真正能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徐强,唐天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思考[J].农业科学,2019,9(01):28-32.
[2] 陈晓慧,陈修颖.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28-229.
[3] 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4-13.
[4] 朱守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J].杭州(党政刊),2018,(11):22-23.
[5] 金洁霞,王国灿.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J].浙江经济,2018,(6):28-29.
[6] 王晓毅.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活重建[J].学海,2019,(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