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班级共读一本书的有效监控策略
2020-10-21陈洁莹
陈洁莹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课外阅读,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协助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支撑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并探讨其有效的监控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班级共读;有效;监控策略
李苦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读书。”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规规矩矩养习惯,扎扎实实“打基础”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笔者更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教材改革以来,无不体现着阅读的重要性。教材除了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有每学期一栏的“快乐读书吧”书目推荐。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发现,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却难以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情况。为此,笔者以教材推荐书目为基础,开展了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并着重探讨其有效的监控策略。
一、前期共读,欲擒故纵
“预则立,不预则废。”【2】教师在推荐书目给学生阅读之前,教必须研读书本,明确此次阅读的目标。在2019年下半年,笔者以教材寓言故事教学为契机,推荐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中国古代寓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推荐前,笔者览读其书,确定了学生此次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为:1.明确文体,知道寓言的概念。2.认识解读封面的方法。3.掌握阅读寓言的技巧。确定好此次的阅读目标后,教师便要着手设计好此次阅读的导读课,让学生读有所获。
在笔者的此次导读课上,主要授予学生领悟故事寓意的方法——研读故事结尾的评论及分析故事人物独特的言行。在经过教师“扶手”的阶段后,笔者让学生在书本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故事中所含寓意的理解。
为了检测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成果,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任务——完成“基本信息”卡的填写。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后任务的反馈来看,此阶段的共读效果良好。在师生共读的模式下,学生初步掌握提取封面信息的技巧,了解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期检测,如虎添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必须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在前期导读阶段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此类文体的阅读技巧。接下来,笔者便让学生进入自由阅读书本。为了尽可能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监控学生的阅读情况。
1.亲子共读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史斯兰克·吉利兰。”【3】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因此,教师让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本,不失为一个妙法。
在亲子共读伊始,大部分家长能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与孩子阅读,并能每天坚持。可这良好的现象只维持了一个星期。作为语文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借鉴了同行们的做法后,笔者决定采用“阅读打卡”“线上答疑”“线上鼓励”三种方法,继续坚持让家长与孩子共读。借助现代科技,孩子们感受到教师无处不在,时刻在关注着自己的学习状况。在此方法当中,既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阅读时出现的疑问,又基本保证学生把书本阅读完毕。
2.故事分享会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指出:“现行学科课标对沟通与交流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大都有所涉及,体现了我国现行教育对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重视。”【4】作为语言培养的学科,语文教学更不能忽视对此素养的培养。因此,笔者坚持每开展一次班级共读活动,必须开展至少一次的故事分享会。孩子们在阅读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提炼自己所看的内容,并组织语言,把内容概述出来。
在第一次分享《中国古代寓言》时,显然学生还不会用第三人称来转述故事当中第一人称所说的话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第二次的分享中,把故事讲得更精彩生动了。在聆听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阅读时的思考,了解学生对寓言的理解程度,以便后期更有效地指导阅读。
3.师生共读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5】教师与学生的人生阅历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在现代知识如洪流的时代里,我们对学生的见识不容小觑。当师生共读一本书时,也许就是人生不断的美丽相遇。因此,在师生共读当中,教师能及时窥探学生的思考广度、思考深度。
那么,在平时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提高师生共读的有效性呢?笔者以自身已开展的活动的经验来略谈一二。首先,确定好共读书籍。在2020年的寒假前夕,经过笔者的一轮筛选,最终选择了《西安密码之玄奘袈裟》作为本假期的共读书本。这本书属于长篇小说,故事性强。在三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了童话故事的文体特点,初步掌握阅读故事类型的技巧,因此,阅读故事类型的书籍,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在假期前进行了第一次阅读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学生都能生动有趣而又完整地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由此可知,笔者本次选择的书本可以成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现代的学生见识可能会比教师丰富,但教师的阅历始终会有着学生不可比拟的一面。在师生共读当中,教师要及时调控学生的阅读过程,授予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在后期的阅读更有效。最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共读过程中,虽然教师要不断掌控学生的阅读情况,但也要诚心倾听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与疑惑,让学生在表达时能酣畅淋漓,在疑惑时有锦囊相助。
三、后期巩固,锦上添花
1.知识竞赛
提起竞赛,学生心里既有些许的兴奋,更少不了几分的紧张。知识竞赛,不仅仅是教师掌握学生阅读情况的监控策略,更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承受挫败能力的素质教育好途径。但在筆者因共读书籍而开展的知识竞赛,更多的是作为监控的手段。换言之,在竞赛当中以鼓励阅读为主要目的,不唯分数论,不强求学生在竞赛当中得分高与低。笔者在第一次共读书本《中国古代寓言》后,开展了一次知识竞赛,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识记书本中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在此次的竞赛中,教师可以知道班级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阅读此书是比较有效的。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教师口中所说的“学困生”,从他们的答卷情况来看,是没有达到此次阅读的目的。
2.拓展延读
前期和中期的监控策略都是以学生的口头输出、教师及时掌握的形式为主。语文素养不仅含有听、说和读的能力,更包含了写的能力。写作,不仅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学生的改编或续写的文章中,教师可以略知学生对共读书本的理解程度。在《中国故事寓言》的一篇改写文章中,一生写道:羊倌听了邻居的意见,马上就修补了羊圈。从此,羊倌的羊白白胖胖,卖给商家们都能卖到好价钱。从这个改写当中可以看出,此生对“亡羊补牢”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此次的探索与实践当中,虽有一定的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值得笔者去思考及继续探索。在现今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当中,学生一周几乎只有周末的晚上是有空的,在这少得可怜的课外时间里,作为教育者,该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在班级共读的活动中,监控策略只能作为教师掌控学生阅读情况的手段,不能运用这些策略来强迫学生去完成书本的阅读。因此,对于教育中所说的“学困生”,又有什么更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去激励他们去阅读和监控他们的阅读情况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01
[2](汉)戴圣《礼记.中庸》西苑出版社出版社2016.04.01
[3](美)吉母.崔丽斯《朗读手册》新星出版社2016.07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3.01
[5]《张祖庆:只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https://www.sohu.com/a/145759005_323757
[6](孔子)《论语》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