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020-10-21杨梅
杨梅
摘 要:作为一门重要的理性学科,小学数学具有基础性、应用性与严谨性特点,对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传统知识传递、海量练习教学模式普适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教师可立足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视域下,创新引导方式、丰富学生数学学习感受,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浅要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言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关注教学创新,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学习与发展所需的关键数学知识,使其逐渐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很多教师还秉持以“定式灌输+习题布置”的方式促进教学,忽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这不仅是较为典型的为教而学,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意识。故此,教师应转变授课视角,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1、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必要性
为了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空间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教师应避免定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此一来,有助于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对其实现个性辅导;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其具有学习方向、形成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多元学习,在创新施教中加深学科理解、具备数学思维,以便升级自身的认识。
同时,也需教师具备升级教学引导方式的意识,将数学教学与各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思维发展等相结合,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
2、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学意识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倡导教师应为学生构建生动、丰富的课堂[1]。同时,问题也是思考的起点,没有问题便没有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问题的制定十分关键。问题的质量高低决定了学生自学能力意识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可贴近学生的认知与生活,引发学生展开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例如:在六年级上《圆》施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而引出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测量、思考如何进行圆形面积的计算。这样一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識迁移能力、促进其进行举一反三。
2.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中心作用
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中心[2],教师是课堂建设者。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故而,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猜测和推理,多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其步骤为:首先,组织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本质;其次,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再次,促进其与数学学习相结合;最后,进行学习检查,推进反思与总结。并且,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及时指引、点拨,避免“卡壳”。另外,还应适度推进教学分层,杜绝千人一面。
2.3促进多元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如何做,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促进其逻辑思维、应用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学生了解数学本质,具有缜密、灵活、严谨、敏捷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为活跃。譬如:在五年级《简易方程》授课中,教师可出具这样的问题“一桶汽油共重10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共重6千克,原来桶内装汽油多少千克?桶重多少斤?”对于这样的应用题,有的学生会应用曾学会的《混合运算》知识:先求出半桶汽油的重量,然后用整桶汽油减去两个半桶的汽油;还有学生则可能会应用方程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等式再进行求解。在应用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应使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想法,促进学生表达见解、形成思维碰撞,使其具有多种思路、选择最优方式,进而意识到方程的便利性。
2.4反思解题思路,梳理学生思考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仅是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让学生获得这一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从而具有数学思维,这才是教学关键所在[3]。那么如何进行数学思想的梳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例如:每一步如何想,为什么要这样去想及有没有其他方法。有的学生可能知道解答问题的步骤、公式,却不理解为何这样做。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进行必要的教学辅导、问题解析,促进学生巩固所学、加深认识。
2.5演绎拓展变化,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为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以便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为实现有效引导,可尝试:其一,采用模仿性演练,教师在组织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及时地进行演练,进一步提供同其相似问题,促使学生自主解答;其二,积极进行变式性演练。所谓的变式演练,就是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梳理后进行解答;其三,进行拓展性训练。所谓的拓展性演练,就是完成例题以后,将例题做进一步的深化扩展,或者是提出同该问题有关联的一些现实的问题。这样方式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让其能够探索得更为深入。
3、结语
总之,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施教效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需给予学生积极实践的机会,关注“量体裁衣”,以化解传统授课方式的弊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感受学科魅力、建立数学好数学的自信,努力地为其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舜贵.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考试周刊,2020(3):16.
[2]王燕.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5.
[3]顾雪娟.立足自主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2):10.